财务造假案之后的中国民间审计变革_审计论文十篇

时间:2023-08-31 13:00:37 | 作者:未知

财务造假案之后的中国民间审计变革_审计论文十篇

【会计审计】导语,大家所欣赏的这篇文章共有22826文字,由韦伟平认真更正,发布到美文档(meiword.com)!国家是地理学名词。从广义的角度,国家是指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化、种族、领土、政府或者历史的社会群体。从狭义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财务造假案之后的中国民间审计变革_审计论文十篇感谢大家阅览!

财务造假案之后的中国民间审计变革_审计论文 第一篇

银广厦、麦科特等一系列众所周知的财务造假案发生后,受到了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也随之被推到了令人瞩目的前台,审计行业的公信力、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和执业水平、审计准则的权威性与公正性等等,都成为人们谈论的话题。正在这时,大洋彼岸的安然、世通等众多国际知名大公司的财务丑闻,将人们的视线拉到了经济高度发达、法规制度科学严密的美国社会,对安达信等著名会计公司的所作所为感到震惊与不解,人们又在探讨诸如审计性、行业监管体制、审计师的变更制度等问题。近一两年来,我国针对民间审计的相关规则和决定陆续,加强行业管理的措施开始实施,监管查处力度不断加大,审计职业界的运行秩序逐渐规范,民间审计行业正发生着积极的有效的变革,继续为整个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着特殊而又重要的作用。这些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历来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倍受公众注目的,执业水准必须依托于厚重稳固的职业道德,才能真正体现“社会公众是唯一委托人”的最高执业境界,否则,再强的执业能力,只能成为掩饰严重过失和欺诈的美丽外衣。中天勤所是深圳第一大所,安达信也高居世界“五大”排行榜,其应有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当是不容置疑的。20xx年,中天勤以银广厦案中存在的重大审计过失被吊销执业资格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许可证,安达信公然以销毁档案对抗司法调查。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迫切性似乎从来没有这么近距离地挤压着我们。强化监管只是一只外部之手,它所触及的范围和力度总是有限的,最可靠的还是注册会计师客观公正的内心。它能引领注册会计师严格遵循专业操守,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关注,绕过功利和浮躁的陷阱,脚踏实地,心安理得。

我国早在1997年就施行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但尚未制定发布具体准则。20xx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已起草了职业道德具体准则草稿和《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南——性》。由于从制定到发布还有一个过程,作为应急,针对行业当前紧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中注协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导意见》,作为行业的自律规则。它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原则,包括恪守客观公正、保持应有职业谨慎及专业胜任能力、对客户同行的责任等。二是具体要求,包括性、专业胜任能力、保密、执行与鉴证业务不相容的工作、接任前任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业务等,要求将是否遵守指导意见作为业务检查的重要内容。同时,中注协还发布了《行业谈话提醒制度(试行)》、《资产评估职业道德准则——基本准则》(征求意见稿)、《行业诚信建设实施纲要》(征求意见稿),宣布将逐步建立注册会计师诚信档案,旨在提升行业公信力,全面推进诚信建设,重塑职业形象。

二、关于行业监管体制

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1988年以前,注册会计师行业由财政部门直接管理。1988年,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作为财政部的事业单位,协助财政机关对注册会计师和事务所进行管理,形成半官半民的准模式,经财政部门委托开始行使行业管理职责。随着1993年《注册会计师法》的颁布,注协的职责得到进一步扩充。1996年与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合并后,承担着对行业实行自律管理和部分受委托的职能。行业管理体制的建立,在服务、监督、管理、协调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发挥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鉴证和服务功能,推动行业走向成熟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注协一直存在着性质不清、职责不明的问题。它既是部门所属的事业单位,又是社会民间团体;既有行政管理职能,又有行业自律色彩。因此,一些人推崇西方的民间自律形式,认为这一整套的自律监管机制较完美地适应了审计职业的特点。不过,在安然事件爆发后人们也看到,像美国的行业协会,存在着另外一种“双重角色”的情形,它一方面承担着维护注册会计师合法权益的职责,另一方面又肩负着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行为的监管。这使得人们怀疑它的监管力度和效率。20xx年7月,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一项改革法案,提出对资本市场的公共监管体制,建立一个公共监管机构,将审计业务直接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强化注册会计师对公众的责任意识。这个公众监管机构不是机构,而是法律授权的监管机构,法律赋予它很大的权力,涉及公众公司信息披露者执业的资格、执业程序和执业结果全过程。同时,美国社会上百年来形成的行业自律监管机制依然保留了下来,新改革法案只是强化了行业外部的社会监管。

我国显然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模式。目前要逐步建立行政监管和注册会计师行业自律有机结合的行业管理体制,确定各自的职责权限,明晰性质模糊的边界地带,真正显现行业自律的本质特征。财政部门已作出了关于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决定,切实履行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督检查与处罚职能,将原委托中注协行使的行政管理职能予以收回,由财政部门有关职能机构行使,力争构建起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的框架体系,中注协则履行行业自律性管理职能。从长远看,部门应为注册会计师行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监管应重在监控和预防,利用行政手段和强制力,发挥监管的优势,规范行业运行秩序。

与此同时,注师协会也在切实加强自律管理体制的建设,通过丰富和完善自律性服务、监督、管理、协调职能,推动行业更加走向成熟。以会员为中心建立行业自律管理体系,做好为会员提供技术支持、法律援助、教育培训和改善执业环境等各项服务工作,强化对会员的诚信意识、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的自律监管约束。除了前文所提及的各项关于职业道德、行业诚信建设的内容外,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具体事项中体会注师协会加快行业自律建设的步伐:20xx年2月,中注协发布《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以保证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6月,发布了《关于行业突发事件应急工作程序的暂行规定》,组成应急工作小组,加强对行业突发事件的处理;9月,发布三项“专家技术援助小组信息公告”和一项“审计技术提示”。另外,还将建立三个专门委员会,以完善行业自律监管的各项程序、规则和惩戒手段。通过财政部门监管和行业协会自律监管的双重作用,提高行业水平,维护公众利益。

三、关于审计师的变更

本来审计师的变更是正常的,会计师事务所和被审计单位是两个不同的利益主体,聘用与解聘都是双方双向选择、自由交易的结果。可是,审计师的变更往往又与财务上的特殊目的有着一定的关系。有美国学者研究,更换审计师后公司所报告的收益明显提高,说明被审计公司有通过变更审计师购买审计意见、操纵收益的倾向。所以,对于审计师的变更,美国要求变更时必须以8-k纸在报告中说明。但是,人们从安达信案子中也看到了另一个极端,即过长期间的审计合作与财务造假的关系。据报载,安达信自安然公司成立伊始就为其做审计,已整整16年之久,与美能源集团也有50年的合作。如此长期的往来,导致了双方利益的依赖性,虚假审计报告与此不能没有联系。对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着手制定规章,限制会计师事务所对同一客户的审计服务年限,以减少舞弊的可能性。如美国在公司改革法案中规定,主要审计公司将不能够为主要客户连续提供超过5年的审计服务,德勤会计师事务所宣布实施签字注册会计师每5年强制轮换的新举措,澳大利亚将实行上市公司每7年更换审计师的新规定,香港也引进7年轮换制,将要求上市公司最少每隔7年更换审计师。

 [2]  下一页

浅谈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_会计论文 第二篇

新《会计法》对单位负责人的违法处罚,将有效地控制造假源头,法律的威慑力,有效地遏止了造假行为。那些胆敢造假者,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

二、抓原始凭证,从源头上防止造假。

原始凭证是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来证明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在经济活动中,非法取得或填制、伪造或变造原始凭证以骗取收入,会计人员依据不真实的原始凭证进行核算,结果导致一系列的会计信息失真。因此,治理造假,应从原始凭证这一源头抓起。按照《会计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填制原始凭证,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必须填制或取得原始凭证并及时送交会计机构,而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其中对于完全符合要求的原始凭证,应及时据以编制记帐凭证入帐;对于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

上一页  [1] [2] [3]

浅议我国民间审计性_审计论文 第三篇

性是审计的灵魂,审计只有,才能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才能保证审计人员依法进行的经济监督客观、公正;审计报告更加可信。

 一、审计性及其原则

审计的性就是审计机构和人员排除干扰及个人利害关系,秉公实施检查并提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或报告)的一种特性。它包括实质上的性和形式上的性,即要求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出具审计报告时应当在实质上和形式上都于委托单位和其他机构。实质上,是认为性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自信心以及在判断时不依赖和屈从于外界的压力和影响。它要求注册会计师与委托单位之间必须实实在在地毫无利害关系,在执业过程中严格保持超然的性,不能主观袒护任何一方当事人,尤其不应使自己的结论依附或屈从于持反对意见利益集团或人士的影响和压力,这样才能够以客观、公正的心态发表意见。形式上,是对第三者而言的,注册会计师必须在第三者面前呈现一种于委托单位的身份,由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是外界人士进行决策的依据,只有形式上的,才能得到社会公众的信任。实质上的性是无形的,难以测量的;形式上的性是有形的,可以观察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仅要保持实质上的性,而且要保持形式上的性。实质上的性只有当注册会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真正保持中立(即不偏不倚)时才成立,而形式上的性则是社会公众对注册会计师性评判的结果。

美国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于20xx年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其中包括提出了衡量审计师性的四项原则:与被审计客户有共同利益或存在利益冲突;审计自己的工作;履行被审计客户的管理层或雇员的职能;作为被审计客户的“支持者”。四原则为审计师保持实质上和形式上的提供了原则指导,它代表了美国对于审计性的理解和判断标准。它提出在判断审计师是否时,如果具体规定中没有提到某些具体情况,则应根据其实质是否符合上述四个原则来判断审计师是否,这样就可以避免因具体规定有遗漏而导致实务中钻空子的情况发生。这对我国审计工作的性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在近年来证券市场上爆出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等系例造假案不仅令整个注册会计师行业蒙羞,失去了信任力,使审计性受到质疑,也使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权威地位受到动摇,注册会计师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要改变这种状况,挽回注册会计师濒临失去的审计地位,我们要影响我国审计工作性的因素,才能针对问题找出应对措施。

二、我国审计工作性不强的原因

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审计服务,其出具的审计报告是投资人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由于目前我国审计法规尚未健全,监管不够规范,使审计工作的性受到质疑。

1、影响审计性的因素

审计关系是指基于受托责任而形成的。审计存在着委托人,被审计人与审计人三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委托人是财产拥有者,被审计人是受托管理财产的代理人,二者与审计人共同构成审计关系的三个主体。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由于是从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导致法人治理结构存在着诸多问题,国有股份占绝对控股地位的现实造成了所有者终极代表人的缺位,在部分国有控股和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中存在“一股独大”的问题,且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合二为一,“内部人控制”现象十分严重。在现行审计关系格局和现行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与制裁机制下,当注册会计师揭露客户的舞弊行为而要承担被解聘的风险时,就完全有可能为上市公司提供一切服务,屈从于上市公司,为其出具虚假的审计报告,甚至共同作弊。由此破坏了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性,直接降低了审计的价值,给投资者的权益和资本市场的稳定,乃至注册会计师行业自身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2、影响审计人员性的因素

从审计市场来看,客户掌握着审计人员的选择权,随着商品经济中人们对金钱价值的认可,部分审计人员在个人的经济利益面前受不住诱惑,放弃职业操守,使审计完全服从于企业的经营意识,丧失了其发表审计意见的职能。审计人员有限的工作能力也是影响审计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审计人员缺乏足够的职业素质,过分依赖被审计单位提供的内部控制的数据,缺乏必要的现代会计知识,欠缺综合能力和实际判断能力,执业经验有一定的限制,同时业务水平参差不齐,不能够高质量进行有力的审计工作。自然难以形成的审计意见。影响审计人员的性,也就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性。

3、经济方面的原因

在我国由于会计事务所规模偏小,不仅正常的审计业务难以规划,而且小规模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大公司,在经济上也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客户产生依赖,致使其难以、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同时也致使一些事务所为争取审计业务,千方百计不顾职业道德,通过拉关系、找熟人等采用一些不正当的联络方式,使审计工作一开始就蒙上了一层灰色阴影,不按照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职业道德去进行合法性、合规性、合理性的公平竞争,而是形成了一种本身就无法可言的竞争,这种恶性竞争动摇了整个审计工作的性,势必导致一个不规范的审计结果,同时也完全降低了审计信息的可信性。目前民间自律机制还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致使整个行业的性在一定程度上的缺失,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法律监控方面的原因

制度供给明显滞后于现实需要,例如目前我国的《注册会计师法》和相关法律条例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性的规定不够详尽,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这是因为任何法律、法规和准则从制订、到实施都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时间,再加上情况的多样性、隐蔽性和复杂性,管理者无法制订出面面俱到的法律、准则和条款来规范审计行为,这样就容易造成约束内容上的空白,难以及时持续地保持对审计性的支持。致使审计性得不到有效的监控,审计工作缺乏可信性。

三、增强我国审计工作性的措施

1、扩大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强化审计的意识

对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整合,发展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以提高其抵御外部环境压力的能力,增强审计性的实力。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具有更强的担保能力,即更有能力抵制客户不许披露欺诈行为的压力;大型会计师事务所有更多的客户,大型事务所能够在内部建立健全的人才培训机制和质量控制系统,有利于保证审计质量;大型会计师事务所还有利于保护审计业务的连续性,从而有利于通过更好地评估和控制客户的审计风险来提高以后审计质量,增加事务所的利润。这样,就避免了规模过小的事务所因后续审计的不确定性易出现的短期化行为及对审计质量的损害问题(不愿意投入必要的审计人力和财力),有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性。

2、加强非审计服务的监管,保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性

审计服务的产生和发展,是促进注册会计师行业全面发展的重大因素,它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是会计服务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更是市场机制对资源合理配置的结果。允许会计师事务所为不参与审计的企业提供非审计业务,不仅可以解决形式上与实质上的性问题,使注册会计师行业取信于社会公众,而且还会产生一种内在牵制机制,使事务所之间得以相互监督,增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工作的性。

 [2]  下一页

浅谈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_会计论文 第四篇

5、法律监督机制不完备,会计规范体系不完善。

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造成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削弱了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当企业的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搞活经营,而放松了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况且目前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监督标准又不统一,各部们在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造成各种监督不能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虽然有关部门每年都要进行税收财务物价检查,会计师事务所每年都要对会计报表审计验证,但其经常性.规范性以及广度、深度、力度都不能给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提供有力的支持,进而难以形成有效的再监督机制。内部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代表着国家利益,通过企业经济活动的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财经法规的贯彻执行。单位领导迫于各种压力,不得不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其实这种内部审计机构,往往不能被企业真正所接纳,基本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

同时,满足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运行需要的会计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会计规范体系也不完善,而企业又是社会各方利益的联结点:即投资者从中获取投资报酬,管理人员从中获取薪金,从中获取税金。在许多情况下,各方利益经常发生冲突。投资者、管理者从个人角度出发更多考虑的是企业的微观利益,则从全社会角度考虑的是实现本国资源最优配置的宏观利益。微观利益与宏观利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诱发了会计造假的产生。而我们国家对违反会计职业道德的处罚力度不大,使得违反会计法规的成本低廉且能给违法者带来巨大的利益,一定程度上助涨了造假的气焰。由于社会审计监督和会计咨询、服务体系等法律监督机制尚未完备和充分发挥作用,使得会计人员常常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造假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而治假也应当采用多种对策进行综合治理。笔者认为:

一、以法治假,规范性防范

以法治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新《会计法》为防假、治假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

1、在会计监督方面,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内容:(1) 记帐人员与业务、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 单位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3) 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4) 明确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

2、追究造假单位负责人责任。新《会计法》第四条明确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明确了单位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真实性、完整性的第一责任人,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所以明确单位负责人为会计责任主体,也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只有单位负责人认识到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自己所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促使单位负责人重视会计工作,加强会计管理,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不再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做假帐。

3、承担法律责任方面,新《会计法》在以下方面做了明确规定:

(一)明确规定了对单位违法行为的处罚。

(二)为了便于量刑处罚,新《会计法》明确规定了对会计核算管理中十项违法行为的处罚。其中对"未按照规定建立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或者拒绝依法实施的监督或者不如实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及有关情况的"行为单独作为一项,体现了新《会计法》对企业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

(三)明确规定了具体处罚标准。新《会计法》不仅要求对违反《会计法》的单位领导人和会计人员进行行政处分、承担刑事责任,增加了经济处罚的内容,而且相应规定了违法行为的具体处罚标准,有利于根据违法情节予以量刑,使法律责任落到实处。如郑百文公司原董事长因造假,被判刑。就是造假者可耻下场的典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民间视域_审计论文 第五篇

一、引言

经济新、会计审计新。20xx年我国会计审计界的一件大事是,紧密配合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国会计审计准则,将基本构建起与国际审计准则趋同的我国审计准则体系,并着力构建与国际会计准则充分趋同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

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丰富,其中包含着两个标准:一是商品技术标准的全球化;二是资本技术标准的全球化。从会计审计层面检视,后者的标志就是会计审计准则的充分趋同。趋同,实际上是我国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和谐。

二、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外在动因

综观当今世界。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的发展增势强劲,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拓展市场的方式,业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与趋势;国际资本市场、跨国并购和战略联盟的发展,使资本、劳务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通更加便捷:信息资源正在被更多的区域、更广泛的群体所分享,日益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品;不管现代企业的性质是什么和企业在哪里经营,所有的国家都在经历着更紧密的联系和更大的经济依存度。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必然导致对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诉求。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市场资源在全球范围的配置、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以及跨国业务的大量涌现,对真实、公允并具有可比性的财务会计信息的依赖程度日益增大。

作为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会计审计准则的共享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其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区域乃至全球资本市场的加速形成。在伦敦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额中,有超过70%的非英国公司;在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登记的13000多家公司中,有1000多家为外国公司。20xx年4—5月,美国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上市公司的会计质量已成为对机构投资者的决策影响最大的因素,绝大多数投资者迫切希望会计标准能够统一。统一“会计语言”,不仅可以提高交往的透明度和可比性,更好地起到财务信息的“交流媒介”作用,而且可以大大减少“调整和翻译”的成本和误差。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第三,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全球企业兼并步伐的加速。然而,由于企业财务信息不可比,增大了相关成本。在著名的德国戴姆勒-奔驰(Daimler-Benz)案例中, 戴姆勒公司1993年的经营情况,按德国会计标准计算是1.68亿美元的利润。而按照美国公认会计原则计算,却是大约10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差异如此悬殊,更加凸显了通用商业语言建立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第四、随着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家公司的经营失败不仅可能对本国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可能对区域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造成联动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造成的一连串影响无不与区域内国家的会计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会计审计准则的质量较差等状况有关。据的一份调查显示,在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中,大部分国家没有正确采用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审计准则,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忽视了引发金融危机的诸种要素,严重降低了公司和银行财务报告的透明度。

第五、公司治理的趋同化改革为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的趋同奠定了基础。“股东积极主义”原则的确立、中小股东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增强以及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的治理模式。有助于迫使企业管理层及时提供有用且可比的财务信息。

总之。全球趋同的会计审计准则,是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市场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从经济危机的教训中提炼出的宝贵成果。同时,国际相关准则委员会的改组也为趋同带来了希望的曙光。事实上,相关会计准则委员会已由原先作为各国准则的协调者变为全球准则的制定者。

三、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时代意蕴

关于早期的国际协调(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Arpan and Radebau曲(1992)认为是一种缩小各种标准和实务差异,以形成一套严密的可接受的标准和惯例的过程:Doupnik and Salter(1993)认为是减少国家问会计实务的差异;Choi,Frost and Meek(1999)认为是对会计实务差异设定限度以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Nobes and Parker(2000)认为是通过对会计惯例的变异程度加以限制从而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Saudagaran (20xx)认为是旨在增强不同国家会计规范下生成的财务报表的可比性的过程。由是。我们可以把国际协调的特征概括为:国际协调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旨在限制和缩小会计实务的差异,促进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可比。

与协调的目标不清与力度较弱不同。当下的全球趋同(global convergence)则是向着一致性目标的迈进。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思路是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2000年实施重大改组的过程中逐渐强化、逐渐清晰的。20xx年4月开始运作并取代IASC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提出的战略目标。全面展现了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愿景。

根据IASB20xx年7月修订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章程》,IASB的目标是:(1)本着公众利益,制定一套高质量、易理解且强制性的全球会计准则。这套准则要求财务报表和其他财务报告中的信息高质量、透明且可比。有助于世界各种资本市场的参与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2)促进这些准则的使用和严格运用;(3)积极与国家准则制定机构合作,促使国家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高质量的趋同。很显然。IASB已经使IASC这一会计准则协调者的使命终结。并明确树立起会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战略目标。

在会计审计国际化的驱动下,各个国家如果要想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的合作与竞争,就必须正视准则趋同的现实。而不能刻意强调本国的特殊情况而“独善其身”,固执己见有时是坚持落后的代名词。

在对待会计审计国际化的问题上。我们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是单独制定所谓国家化的会计准则或审计准则:二是既要会计审计的国际化。又要本国特色的国家化:三是顺应国际准则趋同的特征,使之与我国经济体制相适应。与会计发展战略相契合。

时移事易。我们不可能背离转型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恢弘背景,不可能罔顾公共信息资源和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共享,而一味闭门造车。单独一套区域性和对抗性的会计审计准则,不仅会增大投资者的理解成本,阻碍境外资本的流入,降低对外筹资的效率,更会成为国际上低估我国市场经济成熟程度的标尺,有违我国加入 WTO的初衷。一些到海外上市的我国公司,既要按照国际、国内准则编制两套财务报表,还要接受境内境外会计师事务所的双重审计。自设壁垒。徒增成本。此外。忽视会计审计准则国际化,对出口也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如果因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差异而导致出口价格低于公允成本。进口国可能据此对我国企业实行反倾销制裁,进而削弱我国产品出口。由此可见。强调国内准则与国际准则的对立将是一种让冲突替代和谐的不智尝试。

至于“既要……又要……”的诉求。首先是一种中庸的论调,不具有证伪性,无法判断对错;其次,人们在会计审计准则中所看到的某些特色。多是传统计划经济的色彩。正是需要改革的对象。何况从现实的演进看。追求双重目标的结果。往往会滑向会计审计国家化。

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者Rappaport就在《会计准则的经济影响》一文中指出:“对规范公司必须报告什么和如何描述其经济活动的准则制定过程来说,需要以一个更宽的眼界-而不是传统的技术会计角度来重新认识。会计立法者们必须具有更宽广的视野。仅仅作为一个会计专家是不够的。他们必须既谙熟会计,又能洞悉会计在经济环境中的作用及会计决策对经济环境的影响。”的确,会计审计准则的制定是一种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经济后果的直接延伸。

就是和谐发展战略的集中体现。

四、国际会计审计准则的框架与行动

IASB取代IASC之后,新发布的准则已经改称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此前IASC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IAS)中仍然生效的准则名称在具体使用或引用时。仍然沿用原来的名称和编号-第×号国际会计准则(IAS)。现行国际准则主要包括IASB新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尚存有效的IASC原来发布的准则两个部分。IASB正在对后者进行大幅度的修订,以便形成符合IASB战略目标的准则体系。

迄今为止,IASC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仍然构成国际准则的主体。IASC自1973年成立以来至2000年3月完成使命为止,先后发布41项国际会计准则,仍然有效的共31项。 IASB发布了第1号《首次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2号《基于股份的支付》等6项IFRS.

为了改进国际审计准则。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 AASB)在制定审计风险准则方面成效显著。1998年,由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准则制定机构和学术机构成立了联合工作组。研究与审计方法有关的问题。 2000年,联合工作组出版了名为《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方法的发展》的研究报告。该报告指出,基本的审计风险模型并没有完全失效,但需要改进。联合工作组同时建议准则制定机构根据研究结论修订现行审计准则。在上述背景下,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美国审计准则理事会各自成立了审计风险项目小组。之后。 两个项

论民间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_审计论文 第六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作为国际通用商业语言的审计,自然也应走向国际化。如意大利帕玛拉特(Parmalat)丑闻表明,全球性会计公司应该在世界各地采用国际审计准则。目前,世界上在114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56个职业团体代表着来自实务界、教育界、部门和工商界的240多万职业会计师。那么,能否通过审计准则的协调使会计职业取得国际合作?如果有可能,准则的协调是否会在全球范围内改进审计实务,或者带来其他利益以证明这种努力是值得的?此外,在全球范围内以什么方式来协调审计准则?

一、国家间审计准则的差异

由于审计准则是各国文化背景、传统习惯、制度及经济法律环境等各种变量相互牵联的复合物,因此,现在不利于审计准则实现国际协调的力量很强大。一般说来,国家间审计准则的差异越大,国际协调就越困难。

(一)部门的影响

尽管各国都有法律法规,但由于其代表不同的利益,因而他们不同程度地左右着审计准则的发展。如法国,尽管其民间审计准则是由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发布,但在这些组织中,都派有审计、财政部和司法部门的代表,以贯彻国家的意志。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具体的审计准则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或完全取决于部门。

(二)审计人员承担的法律义务

审计人员承担法律责任范围的不同,则相关的审计准则各有差异。如果某国法律规定,审计人员对第三者负有重大责任,那么,审计准则对一些敏感事务,如查找舞弊的写法,就与那些法律规定审计人员对第三者不承担责任的国家存在很大的差异。

(三)会计职业的基本客户

在世界各国,会计职业的基本客户有很大的不同,并影响着审计准则的发展。如法国《商法》要求,所有有限责任公司(除小型企业以外),无论何种性质,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其财务报表都必须接受审计,则会计职业团体在制定审计准则时应不偏不倚,考虑一般公司的要求。而根据美国《证券交易法》的规定,只有资产总额和股东人数符合条件的公众性公司才必须进行财务报表审计,那么,制定审计准则必然首先考虑公众性公司的要求。

(四)竞争环境

一个国家审计人员之间的竞争程度和形式,对审计准则的建立和发展也有影响。如在美国,当竞争不激烈时,制定准则的重点放在报告一致性,而不太注意审计范围。同时,从美国一般公认审计准则的内容可以看出,其报告准则很具体,而现场作业准则很原则。此外,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39~1972年间发布的有关审计的54个声明中,近60%(30份)只涉及报告事项,其他声明虽然涉及报告和审计范围两个方面,但存在一个共同点,即报告部分极其明确,范围部分较含糊。而到了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抽样和审计程序等方面的审计准则说明书,都受到不同审计范围限制竞争的影响。

(五)对现有准则的态度

一个国家制定准则的历史,必然会影响现在准则的质量以及对新准则的接受程度。如由于文化差异及历史原因,美国审计准则的制定活动经历了相对较长的时期。现在许多美国有识之士都宣称“准则泛滥了”,这种批评可能更多的是指会计准则而非审计准则。但他们的意思显而易见:新准则不能提高为客户服务的能力,不能满足指导工作的需求。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准则制定得还不是很成熟,因而,新准则还没有产生同样的反响。由此可见,各国之间现有准则的不同情况,可能对准则制定活动的方向和侧重点产生影响。

二、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L,M,塞缪尔斯和A.G.派拍认为,协调(Harmollization)就是意图归纳不同的制度,是把多样化的实务并入和组合成能产生共同合作结果的有序结构的过程,是减少差异的过程。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则是指如衡世界各国不同审计准则之间的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统一的行为过程。

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资本市场全球化的环境中,投资者要求提供可靠、透明、一致并具有国际可比性的财务信息,以及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世界的经济,这都表明了国际会计、审计在促进国家乃至全球经济稳定中的作用。

(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使公司规模日益扩大以及两权分离程度显著增加,对审计工作可信性的需求亦与日俱增。由于、经济、文化等力一面的差异,以及地理的界限等原因,跨国公司管理部门与外界的分离越来越大,使得跨国公司的财务报告责任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因此,关于跨国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靠性的审计报告,比纯粹的国内企业更为重要。同时,由于财务报告的国际使用者需要了解和掌握规范跨国公司审计行为的审计准则,以评价其审计质量,确认其审计对财务报表“附加可信性”的程度,这就相应地增加了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二)与国际会计准则同步配套

现在,国际会计准则协调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如2000年5月,国际证券委员会组织(IOSCO)发布了一份官方文件,要求跨国间发行证券及证券上市时,要提供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会计报表。这大大提高了国际会计准则的国际认可度,同时也促进了审计准则的发展。国际审计大师斯坦泼 (stamp)和莫尼茨(Moonitz)认为:“由于国际会计准则已经发布,国际性的审计事务所的地位将会更重要。他们的声誉、壮大以及健全的内部职业行为准则的存在,无疑有助于促进并发展一套公共国际会计准则。但是,国际会计准则要更具权威性,就需要一套与会计准则相适应的国际审计准则。‘物因为,如同按众所周知的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能使国际投资者更容易充分了解另一国所编的财务报表的含义一样,如果投资者对外国审计人员在其工作中所采用的审计准则赋予较大可信性时,则投资者对任一外国机构所提供的审定财务信息,将寄予更高的信任度。国际审计准则推动国际会计准则的执行,使报告使用者得到更大程度的保证。公认国际审计准则所起的促进作用,清楚地表明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必要性。

(三)促进审计准则的国际统一

前已述及,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其审计准则也存在差异。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一些不发达国家,由于其会计职业界尚不成熟,因而,缺乏必要的财力、经验及知识结构来开发或实施本国的会计、审计准则。在此情况下,这些国家可以借鉴或不花太大的代价引入国际审计准则,并取得国际认可。同时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范例的作用,规劝或阻止世界上各种远离国际规范的审计准则的出现,并促使现行各国的不同审计准则向国际准则靠拢和过渡。

(四)改善资源的国际配置

研究表明,当国际投资者不了解资本投入所在国的审计准则,而他们又不得不依赖当地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由于这些国家审计准则不同于母国审计准则时,他们可能会对其投入的资本能否获得充分的保护而感到忧心忡忡。因而,这些国际投资者将从能否充分保护其投入资本的完整和投资利益的个人偏好出发,选择最有利于保障其利益的审计要求。当不同的审计要求和审计准则明显侵害其利益或使其投入资本的安全表现出倾斜水平时,投资者将毫不犹豫地选择最佳投资环境,从而导致资本新的流向和重新配置。由此可见,由于投资者的利益与所在国审计要求和审计准则之间存在冲突,这就要求各国和职业界,从保护投资者利益这个最基本的观点出发,协调各国的审计准则。

三、审计准则国际协调的可行性

尽管审计准则是各国按当地需要、传统、法律环境及经营力一式等制定的,并且要克服或改变这些现实也是困难的。但有意义的国际协调要求对有关国家具有强大而影响深远的约束力,因此,审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存在现实可行性。

 [2]  下一页

民间审计推倒重来?_审计论文 第七篇

有专家认为,反对合伙制,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将有可能葬送整个行业的前途

学术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即将的《注册会计师法》应该是在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它同时也是在平衡了业内各种利益之后的结果。

合伙制可能流产

自银广夏、麦科特、亿安科技等丑闻曝光后,中国会计业正面临恢复注册会计制度20多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中国会计师的公信力已经变得不堪一击,而滋生了诸如中天勤、华鹏等会计所的土壤——会计业有限责任合伙制的组织形式也已广为诟病。人们期待着在会计业进行一次彻底的变革,可以真正保持会计师性、杜绝失信行为和上市公司造假。

然而,国家会计学院日前对深圳、上海、厦门等七地会计事务所92位负责人进行的一次问卷调查显示,有40.63%的人认为,中国会计所事务师最适合的是有限责任合伙制,而只有8.33%的人选择合伙制。

消息人士透露,业界的这种思想很有可能在即将的《注册会计师法》中得到体现。据称在该法修订草案中,会计师事务所可以选择的组织形式,由以前的两种(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伙制),增加到五种,亦即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有限责任制、个人执业和中外合作制。

这样的结果让不少专业人士颇感意外,在国内外会计市场丑闻不断的大背景下,依据“乱世须用重典”的惯性思维,大部分市场人士此前都认为,无限责任的合伙制将是医治病入膏肓的中国会计师行业最有效的猛药,除此之外,其它制度都将难以挽回中国会计市场已经失去的公信力。然而,如果有多达五种组织形式可以选择,在趋利避害的心理作用下,大约是不会有人愿意采用有可能使自己倾家荡产的合伙制的。

面对此种状况,有专家认为,反对合伙制,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将有可能葬送整个行业的前途。另一些偏激的学者表示:知耻而后勇——国内注册会计师市场如果真的再一次摈弃合伙制,说明这个行业连自己所处的危机都不能有一个起码的估计了!

合伙制在国内外注册会计师业公信力空前下降的条件下,其好处显而易见——对于会计师这种高度依赖个人技能和执业道德、信誉的行业,只有连带责任才能构筑执业者间的有效约束,从而解决事务所内部的风险控制问题——由于出现冒险行为将对所有所有合伙人构成威胁,因此在合伙制中造假者必然会受到内部其他合伙人的排斥;另外,来自于外部审计报告使用者的民事诉讼,也对这种制度具有强大的威慑力量。

然而,具有众多优势的合伙制,为什么在中国会遭遇如此窘境呢?学术界一种典型的观点是,即将的《注册会计师法》应该是在充分考虑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它同时也是在平衡了业内各种利益之后的结果,既得利益集团在其中的声音肯定不容忽视——当既得利益者的声音过大时,短视的弊端就在所难免。

类似情况在美国也同样存在,由于五大所的势力强大,早已经存在着诸多弊端的美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体制,其改革之路也极其艰难,例如一直被质疑的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同时存在于一家事务所而影响性的问题就长期拖而不决,以至于最终出了安然事件。

反对合伙制的,大多是正在执业的会计师们。他们的理由是——合伙制不利于事务所做大规模:如果任何一个合伙人的渎职行为,都将导致所有合伙人倾家荡产的话,事务所的运作简直就类似于走钢丝绳,很难做大。他们更看好有限责任的合伙制——在这种制度下,事务所以其总资产负有限责任,当事的合伙人负无限责任,而其他的合伙人则无须对当事合伙人的渎职行为负责。

不过,采取这种组织形式的中天勤案例,其实正是有限合伙制的最大反面教材——事务所资产(包括客户资源)很容易在事发后被其他合伙人带走,所谓的赔偿,最终也很可能只是画饼充饥。

会计师事务所到底采用哪种组织形式为好,一时似乎成为了一个难以取舍的谜团。就是制度设计、监管体系较为严密的美国会计师行业,也在新的形势下显得不堪一击,它给包括中国会计师行业在内的全球会计市场的走向提出了一个严峻挑战——现行的注册会计师体制,是否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时代的发展?我们是否需要对会计事业进行一次推倒重来的、革命性的变革?

民间审计的局限

哪种形式可以实现并保持会计师事务所的性?较为主流的观点是,针对中国现状,只有无限责任的合伙制,才能建立和保持会计师的性。可惜的是,正如本文上篇所言,合伙制很可能还会在中国流产。

而即使中国彻底实现了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合伙制,市场似乎也不宜盲目乐观——以市场经济的鼻祖美国为例,由于安然事件,在我们看来已经相当完备有效的审制体制正在遭受普遍质疑。

美国的资本市场对会计师事务所性的体制设计可谓费尽心机。他们对包括会计师事务所体制在内的市场经济设计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776年亚当·斯密的开创性著作《国富论》的思想——逐利是人的本性,并围绕此点设计了制约“以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的种种制度:首先,他们采用了恰当的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其次,采用对出具虚假报告极高的赔偿和罚款制度,并辅以事务所投保制;在司法处理上,也配合以完善的法律支持,并对造假者给予民事的乃至刑事的严厉处罚等等。

然而,以安然事件为代表的会计师系列渎职事件,给美国的制度设计者们当头一击——这样的周密制度在现实中却频频“无效”,甚至在安然事件中居然有会计师烧毁相关审计材料,它给制度的设计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在现行制度下,会计师是否已经不再具备必要的性?

美国人改革的第一步是将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拆分。然而,进一步的讨论却有可能现行的审计体制。学术界的一些专家认为存在于现行体制中的一个致命弱点是——会计师事务所也是一个盈利性的机构,而它所监督和公正的对象却是自己的上帝(客户),你收了别人的钱,却要对别人的财务报告指指点点、说三道四?虽然,从理论上讲,会计师是受公司董事会或者股东会的委托,来对公司的经营层实施监督和公正的,会计师对董事会或者股东会负责。不过,相对于董事会和经营层的关系而言,会计师却往往会被利益收买而成为失去了性的所谓“外部人”,当公司董事会与经营层为着共同的外部目的,比如说从资本市场上圈钱的目的时,会计师彻底丧失性的结果,就导致了安然事件、银广夏事件等。

中国的会计师目前就是典型容易被收买的所谓“外部人”——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往往是同一个人;即使不是同一个人,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也决定了董事会与经营层的过密关系。当作为会计师的聘任者的董事会与作为被审计对象的管理层合二为一时,这种情况就非常可能发生了。所以,中国会计师的性,较之于美国就更差了,中国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制度决定的,与他们的学识的关系不大,也没有必要对其执业道德做太多的批评。

目前各国的审计体系是由国家审计(如中国的及其下属机构)、民间审计(也叫社会审计,也就是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内部审计构成。作为外部审计的国家审计和民间审计,其灵魂就是性,而目前的审计体系是居于这样的假设基础的——被审计对象具备完善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

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如。如上所述,由于公司治理缺陷、代理问题的存在等,从美国开始,作为以上假设条件下的审计体系中的民间审计的性,已经受到了质疑。

一种酝酿中的观点是——民间审计是否因其性受到的严重质疑,在某种意义上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由于资本市场对公众公司业绩真实性的要求,是否有必要用一种具备较高性的机构(至少是不以收取客户报酬为目的的非盈利机构)来取代之?在安然等诸多民间审计失败案例以及中国屡禁不绝的上市公司造假案的影响下,这种观点已经在学术的层面上开始了酝酿。

[1] [2]  下一页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_会计论文 第八篇

这里所说的"判断"主要是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做出主观的职业判断。客观的说,由于每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不同和每个会计人员的价值观的不通,可能会使判断的结果有所偏差,这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有某些企业却利用这个空子为达到自身目的,对资产减值在提与不提之间随意判断。

另外,从会计处理的角度上看,长期投资有成本法和损益法两种。一般情况下,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www.chinesejy.

上一页   [2] [3]

浅析资产减值准备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_会计论文 第九篇

7、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企业在建工程预计发生减值时,如长期停建并且预计在3年内不会重新开工的在建工程,按照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同上)孰低计量,对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提在建工程减值准备

8、委托贷款减值准备

企业应当对委托贷款本金进行定期检查,并按委托贷款本金与可收回金额(同上)孰低计量,可收回金额低于委托贷款本金的差额,应当计提减值准备。

三、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以及对企业会计数据的影响

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增加当期费用,减少资产,减少当期利润。如果少计或不计资产减值准备就会减少当期费用,增加资产,从而虚增当期利润。

尽管企业已经普遍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开始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但是由于准则对具体情况界定的不明晰,在计提具体内容上没有明确的计算程序,因此留给企业很大的选择空间。

目前,八项准备中频繁被部分企业当作调节企业利润粉饰会计报表的利器的主要项目是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及长期投资减值准备这几项。以下笔者试对这四项进行浅析。

1、坏账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各项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并预计可能产生的坏账损失。对预计可能发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由企业自行确定。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如需变更,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在确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时,企业应当根据以往的经验、债务单位的实际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相关信息予以合理估计。

由于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可以对坏账准备的计提比例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对于那些资产较好,会计核算规范的企业来说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使财务报告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反之,只能成为部分企业调节财务状况的砝码。调增计提比例,就会增加当期费用,减少利润,还可以减少当期纳税。

2、短期投资减值准备

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运用短期投资成本与市价孰低时,可以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如占整个短期投资10%及以上),应按单项投资为基础计算并确定计提的跌价准备。

由于准则规定企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按投资总体、投资类别或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给了一些企业灵活选择的空间,使部分企业通过对计提方法的选择――总体、类别和单项,达到左右利润的目的。例如,投资类别分A、B、C等多种类别,其中A分a1、a2两种,B分b1、b2两种,C分c1、c2两种。期末对各项投资进行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各项投资跌价损益如:a1为-200元,a2为200元,A类合计互为抵消;b1为-300元,b2为200元,B类合计为-100元;c1为400元,c2为-200元,C类合计为200元。分别按三种不同方法计算如:单项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1+b1+c2=-700;分类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总体计提的跌价损益为:A+B+C=-100。

3、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投资准则要求,企业应当定期对长期投资的账面价值逐项进行检查,至少于每年年末检查一次。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将可收回金额低于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投资损失。企业持有的长期投资有的有市价,有的没有市价,对持有的长期投资是否计提减值准备,可以更据下列迹象判断。

对有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市价持续2年低于账面价值;该项投资暂停交易1年或1年以上;被投资单位当年发生严重亏损;被投资单位持续2年发生亏损;被投资单位进行清理整顿、清算或出现其他不能持续经营的迹象。

对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可以根据下列迹象判断是否应当计提减值准备:影响被投资单位经营的或法律环境的变化,如税收、贸易等法规的颁布或修订,可能导致被投资单位出现巨额亏损;被投资单位所供应的商品或提供的劳务因产品过时或消费者偏好改变而使市场的需求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被投资单位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被投资单位所在行业的生产技术等发生重大变化,被投资单位已失去竞争能力,从而导致财务状况发生严重恶化,如进行清理整顿、清算等;有证据表明该项投资实质上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其他情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_审计论文 第十篇

[提要]本文在回顾了已有审计判断绩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本文认为,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包括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三类,并探讨了各类因素的具体内容。

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最终要表现为一定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具体形式就是审计判断绩效。良好的审计判断绩效不仅是高质量审计工作的基础和源泉,还是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积极追求的目标。同时,审计判断绩效也是衡量审计判断质量和审计工作效率、确定审计人员责任的基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判断绩效的评价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一、审计判断绩效及绩效函数

(一)审计判断绩效的涵义

什么是审计判断绩效(Audit Judgment Performance)?最为典型的当属Libby(1995)对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他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与一定的判断标准相符。显然,此定义是对一个好的判断绩效的定义,并不是对审计判断绩效的一般定义,因为审计判断绩效可能好,也可能差。笔者认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判断结果与一定的标准的相符程度。这里所说的标准包括效果性和效率性两个方面,一个绩效好的审计判断要同时满足审计效果和审计效率两方面的要求,既要有质量上的保证成本,又不能过高。修正后的审计判断绩效的定义是符合一般的业绩定义的精神的,是以审计判断的效果性或效率性作为指标或标准来界定审计判断绩效的。然而,在审计实践中,审计判断的效果性和效率性是比较难于确定的,从而也就导致了审计判断绩效的计量是比较困难的。

(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

在以往的研究中,涉及最多的是审计判断绩效的影响因素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是Einhorn和Hogarth(1981a)以及Libby(1983)提出的等式(1)表示的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函数:

绩效=f(能力,知识,激励,环境) (1)

从等式(1)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审计判断绩效受审计人员的能力、知识、激励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此后,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关系。Bonner(1990)研究了经验和审计判断绩效之间的关系,Frederick(1991)研究了经验和知识之间的关系,Bonner和Lewis(1990)研究了知识和能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Libby(1995)指出,由于知识被其他三个因素及经验决定,因而绩效与四个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知识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知识=g(能力,经验,激励,环境)(2)

以此公式为基础,Libby(1995)构建了知识与绩效及其它影响因素的模型,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这一模型被认为是比较完善的模型。大量的研究都是以此模型和审计判断绩效函数为基础的。在上述两个公式中的环境因素都包括了任务的因素。

笔者认为,等式(1)和知识的前因和后果模型基本上勾勒出了审计判断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的框架,也与Campbell(1990,1993,1996)提出的绩效行为理论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我们也认为Einhorn和Hogarth(1981)、Libby(1983)的绩效函数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绩效的影响因素缺乏系统性和脉络,比较零散;二是有些绩效影响因素不恰当;三是对环境因素理解得太窄。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部分集中在第一个因素,对后三个因素,尤其是环境因素研究比较少。

二、审计判断绩效的主体因素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审计判断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过程,因此,审计人员是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最为直接的因素。任何一个审计判断的都是针对一定的任务(客体)的判断,因此,审计判断任务就构成了影响审计判断绩效的又一个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可以把审计人员判断看作一个由审计人员和审计判断任务系统构成的系统。由于系统与其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因此,审计判断环境同样会影响审计判断绩效。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审计判断绩效是审计人员、审计任务和审计环境的函数。审计人员因素也称为审计主体因素,是指由审计人员拥有的并带到工作中去的因素;审计任务因素是指需要审计人员作出审计判断的项目;审计环境因素也称系统因素,是指与审计判断绩效有关的所有的审计判断主体、审计判断项目之外的因素,它们不受审计判断主体的影响。据此,审计判断绩效函数可以表示如图。(图见11期杂志)

文章地址:www.wordls.cn/zuowen/274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