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_会计论文十篇
谈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_会计论文十篇
【会计审计】导语,大家所阅读的这篇共有27672文字,由孙荣兴经心修订之后,上传于【美文档www.meiword.com】!信息披露主要是指公众公司以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以及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等形式,把公司及与公司相关的信息,向投资者和社会公众公开披露的行为。谈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_会计论文十篇倘若你对这篇文章的写作能力需要改进或者修正,请告诉我们!
谈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实施_会计论文 第一篇
内容提要: 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建立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是微观会计环境对会计行为的内在需要,是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本文就目前我国实施人力资源会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应具备的条件做了和论述。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人力资本
1 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
1 1 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世界经济已发展到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知识经济也初见端倪的今天,一个企业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发展前景,决定因素已不仅仅局限于其经济规模的大小、财产物资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其是否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否持续地对人力资源投资。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就越大,人才成为经济资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财富的真正象征和源泉,因此,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运用会计的方法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以满足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外部有关人士对企业信息的需求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会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人力资源会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评价人力资源决策方案所需要的信息。企业管理者十分关心人力资源投资的效能和效益,并加以追踪评估,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为实施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企业是从外界招聘还是在内部培训专业人才?在经济萧条时期,企业应当裁减还是应当保持其人力资源?裁减职工可以立即降低成本,并相应增加本期效益,可是到了经济复苏时,社会对人力资源需求增加,企业有可能为重新雇用新职工花费巨额费用,即被裁减职工的重置成本,如何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显然,传统会计是无法解决的,必须依靠人力资源会计。(2)人力资源会计向投资者、债权人提供制定正确投资和信贷决策所需要的信息。传统会计报表并不向投资人和债权人提供企业人力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在损益表中,传统会计将人力资源的投资成本列为本期费用,而未予以资本化列为资产,未在预期使用年限内按期摊销,从而歪曲和低估了本期收益;在资产负债表中,传统会计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并未包括人力资产,从而歪曲和低估了企业实际拥有的人力和物力资产总额,以及企业的未来盈利能力。知识经济时代,投资者和债权人更关注企业员工素质、构成,特别是企业的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能力等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更确切地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投资比例和投资效果,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出企业总资产中人力资产、物质资产的比例,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正确的决策依据。(3)人力资源会计向主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提供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会计信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细胞,主管机构和社会公众不仅要求企业披露其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还要求企业披露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为了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以争取社会公众和企业职工对企业经营的有力支持,企业也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在谋求投资权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企业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对人力资源安排方面的贡献,即企业为人力资源的载体一劳动者提供就业岗位,同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提供劳动就业方面的信息。人力资源会计是提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主要信息来源。
1 2 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人力资源有更多的经济特征,要求确认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进行研究和。通过人力资源会计报告,国家可以掌握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维护现状,从而采取相应的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人力资源的供求平衡,确定人力资源开发方向,引导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在宏观上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
1 2 1 我国实行人力资源会计,是优化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合理的配置能够使人力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用,体现最大的价值,使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相对增值。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的流动是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渠道,资本流动主要依赖市场机制来完成,人力资本也不例外。要进行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必须使人力资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流动起来,使企业永远保持高效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会计作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唯一手段,通过对人才合理评估,有助于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人才流动性差的问题。
1 2 2 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需要。加入WTO,加速了我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进程,经济活动的日益国际化,对会计服务的国际化提出了要求,要求提供具有可比性的会计信息,以减少外部使用者的风险。我们也应重视人力资源的价值,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正确计量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考核其经济效益,争取合理的人力资源补偿和价值实现,维护我国的正当权益,优化投资环境。
1 3 是微观会计环境对会计行为的内在需要
1 3 1 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我国目前已在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这就要求变革企业的组织制度,理顺劳资关系,而与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革命必须先行。企业管理必须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其竞争力。会计作为管理经济的活动,急需适应这一客观要求。这就需要建立人力资源会计,向企业管理者提供人力资源信息,并积极参与对企业人才的管理工作,促使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从经济的角度激发员工的活力和热情,增强企业发展潜力,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全面建立奠定基础。
1 3 2 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提高人力资源使用效益的需要。人力资源是比物质资源更重要的资产,其投资收益率将远远超过物质资产的投资收益率。这样,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在考核各自的经营业绩时,也会将人力资源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有助于明确责任和考核企业内部整个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1 4 财务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
事实上,单从会计核算原则考虑,现行会计对人力资源的处理也有诸多不妥。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投资计入当期费用,违背了权责发生制的原则。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支出,其收益期往往超过一个会计期间,属于资本性支出,应予以资本化,然后再分期摊销,而现行会计却是将其全部作为当期费用入账。另一方面,将人力资源支出费用化,必然使各期盈亏相告不实,导致决策失误。同时,当企业大量裁员时。尚未摊销的人力资源投资支出应作为人力资源流动的损失,计入当期费用,但现行会计并不能反映这种损失,不利于经营者进行正确决策。所以从遵循会计原则的角度而言,实行人力资源会计也很有必要。
综上所述,我国建立和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迫切性较西方国家而言,有过之而无不及
[2] 下一页
浅谈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_会计论文 第二篇
「摘 要」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分支。它主要研究组织中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问题,为人们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本文在对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和作用阐述的基础上,对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作了详尽的。
「关键词」人力资源会计;必要性;可能性
人力资源会计是会计学科中一个正在发展的新分支。它主要研究组织中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问题,为人们提供人力资源会计信息。它是人力资源管理与会计学相结合的新学科,在我国仍处于理论研究阶段,实物中尚未得到应运。
一、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及作用
人力资源会计是对人力资源进行确认和计量,并将其结果报告给有利害关系各个方面的程序,其目的旨在提高各有关方面(包括组织内部人士和外部人士)财务决策的质量。这一定义不仅指明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内涵,而且反映了人力资源会计的作用:
1.有利于机构进行宏观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它与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一起构成了生产力三要素。通过对人力资源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可以帮助机构了解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维护情况,便于通过宏观调控手段确定人力资源投资方向,引导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那些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先进的企业,采取优惠政策进行鼓励;对于那些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的企业,宜采取相应的指导措施,促使其尽快得到改善,以便在全社会健全人力资源市场体系。
2.有利于控制管理者的短期行为,注重企业的人力资源。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所有者要依靠会计部门提供相关信息来监督、控制管理者,对管理者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激励表现在对高层管理者实行股票期权,年薪制等政策,努力使管理者的机会主义行为(逆反选择、道德风险)减少到最低。约束表现在通过健全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可以为企业外部利害关系人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从而减轻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现象,防止管理者出现为追求当期收益而采取减少员工培训费用和保健支出,降低成本的短期行为。这种行为对企业长期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而运用人力资源会计,既可鼓励经营者保护企业的人力资产,又可提供其在管理上保护其人力资源的评价方法,消除了为增加短期获利能力而去损耗长期人力资产投资的潜在危险。
3.有利于企业管理当局合理决策。
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企业而言,管理的重心在经营,经营的重心在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质量,以及对信息的正确运用。有了人力资源会计信息系统的支持,企业决策层可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来预测自己将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企业对各种人力资源的需求取决于其生产、服务的需要及其投入与产出(或服务)之间等因素。企业人事部门确定若干人事方案,通过成本效益选择最优的方案。
二、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一)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宏观会计环境对会计行为的客观要求
1.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新型的通讯技术和现代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革命向社会的深度和广度渗透,高新技术迅速发展和技术含量的比重在经济中大大提高,人类社会各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在这样一种以知识经济为标志的,人的因素特别是具有丰富知识的高级人才越来越为社会重视。
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由于追逐知识而回到人的本身,社会的发展将以人为核心,经济的增长也将以人为本。因为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人的自主地位又是人的知识充分发挥的前提;人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而且是知识经济化的创造者;人不仅是知识经济化的中介和凝聚,而且是知识经济化的无穷动力。人通过其在技术和知识的装备,使其资本化成为主导经济增长的因素,人力资本的推动力成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人力资源作为科技和人力的载体,作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竞争的重要因素,必须在会计中予以恰当反映。
2.我国推行人力资源会计,是优化我国人力资源配置的需要。
合理的配置能够使人力资本发挥最大的效用,体现最大的价值,使企业的人力资本价值相对增值。从经济意义上讲,资本的流动是优化资源配制的主要渠道,资本流动主要依赖市场机制来完成,人力资本也不例外。需进行人力资本的合理配置,必须使人力资本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流动起来,使企业永远保持高效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源会计作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人力资源成本和价值的唯一手段,通过对人才合理评估,有助于解决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人才流动性差的问题。
[1] [2] 下一页
浅谈我国金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_会计论文 第三篇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各类金融企业对资产减值问题重视不够,导致金融企业资产不实、虚盈实亏的现象较普遍。为提高我国金融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实现与国际会计惯例的接轨,我国制定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本着谨慎性原则,金融企业应对资产减值予以确认,并作为一项损失予以反映。
一、资产减值的理论基础
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是指作为过去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并且可以预期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一种资源”。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资产是指过去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根据以上定义,当企业某项资产预期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影响,不能再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时,则不能再作为资产项目继续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例如预计不能收回的贷款、无法收回投资成本的投资等,而应当在其失去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能力的时候,确认为一项损失。
《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中对资产减值是这样描述的:如果资产的账面价值超过通过使用或销售而收回的价值,该资产就是按超过其可收回价值计量的,如果是这样,该资产应视为已经减值,本准则要求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
我国《金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金融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地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包括:短期投资、应收款项、贷款、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抵债资产等。
二、我国金融企业资产减值会计的历史及现状
我国金融企业1988年以前未对资产实行减值会计计量,1988年起仅按不同行业、不同性质对信贷资产计提不超过0.2%呆账准备金。从1993年起,金融企业信贷资产呆账准备金统一按年初贷款余额的0.6%全额提取,从1994年起每年增加1个千分点,直至历年结转的呆账准备金余额达到年初贷款余额的1%为止,从达到1%的年度起,改按年初贷款余额的1%实行差额提取。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以往金融企业信贷资产的潜在风险逐步暴露出来,金融企业贷款呆账准备金严重不足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根据财政部1998年《关于修改金融机构应收利息核算年限及呆账准备金提取方法的通知》的规定,从1998年1月1日起,贷款呆账准备金由按年初贷款余额1%的差额提取改按本年末贷款余额(不含委托贷款和同业拆借资金,包括抵押贷款等)1%的差额提取,并从成本中列支,当年核销的贷款呆账准备金在下年予以补提;对金融企业实际呆账比例超过1%的部分,当年可全额补提贷款呆账准备金。但是即便这样,我国金融企业所提贷款呆账准备金仍远未达到防范信贷风险所需的覆盖程度,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我国金融企业除信贷资产外的其他资产,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款项、抵债资产等,也一直按照历史成本入账,未根据实际情况计提应有的资产减值准备,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各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或可变现净值已低于其账面价值。因此,我国金融企业普遍存在高估资产价值,虚增利润,企业会计信息无确、真实的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的现象,不利于金融企业的稳健经营,实际上严重削弱了金融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为提高我国金融企业防范风险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入世后我国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进行了金融企业会计改革,除采用了按照国际通行的根据信贷资产风险的大小进行的贷款五级分类并据此分别计提损失准备金外,还根据谨慎性原则,要求金融企业于期末合理预计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应收款项等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自20xx年起取消金融企业坏账准备金和投资风险准备金的提取。由于我国采取在上市金融企业率先试点,并逐步过渡到所有金融企业的做法,因此我国金融企业资产损失准备不足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三、我国金融企业减值会计发展滞后的原因
1、出于保护国有金融企业的目的,国家延缓了减值会计的实施。建国以来,我国金融企业一直以历史成本原则核算各项资产,造成我国金融企业长期以来利润虚增,资产反映不实,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自身抵御金融风险能力较差。由于历史积累过大,如果在短期内全面推广减值会计,可能会因金融业承受能力有限而造成金融业经营的大滑坡。因此,出于保护国有金融行业的考虑,我国采取了逐年推行金融企业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措施,以期达到平稳提升金融业整体竞争实力,抵御国际金融市场风险的目的。
2、金融企业领导层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角度出发,抵制减值会计的实施。目前我国金融业仍以政策性银行及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财政部、国有资产管理局等制定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中,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领导责任的强调,同样适用于金融企业。金融企业领导层面普遍担心实施减值会计会被认定国有资产流失,而承担相应的领导责任。
3、我国目前缺乏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现有的会计规定也不系统。例如,对如何确认资产减值,如何计量资产可收回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贴现值等都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以及反映等实务性问题缺乏可操作性。
4、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得与资产有关的合理价值信息难以取得,也使得企业如何正确合理的确认、计量资产减值较为困难,影响了资产减值会计的实施。
[2] 下一页
论商业银行会计委派制_会计论文 第四篇
会计委派制是我国有关会计规范在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的一项制度创新,它对治理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重大意义。2000年,深圳发展银行在深入研究和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率先在全国商业银行系统试行会计经理委派制度。本文结合会计委派制的实践,拟就商业银行会计委派制谈些意见。
一、商业银行会计的基本特点
商业银行是以追逐利润为目的、以经营金产和负债为对象、综合性多功能的金融企业。其主要特点表现在:经营大量货币性项目,要求建立健全严格的内部控制;从事的交易种类繁多、次数频繁、金额巨大,要求建立严密的会计系统,并广泛使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电子资金转账系统;分支机构众多,分布区域广,会计处理和控制职能分散,要求保持统一的操作规程和会计系统;存在大量不涉及资金流动的资产负债表外业务,要求采取控制程序进行记录和监控;高负债经营,债权人众多,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受到银行监管法规的严格约束和部门的严格监管。因此,商业银行会计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下列特性:
1.管理内容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生活的核心,是联结各会计主体之纽带,是调节货币流通的总枢纽。商业银行会计不仅管理本身的业务活动和财务收支活动,而且管理其他会计主体的业务活动情况。后者是一般会计主体管理所不具备的。
2.管理对象的货币性。会计管理对象均为货币,但一般会计管理中主要体现为各种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货币表现,而非货币本身。商业银行是经营特殊商品-货币的特殊企业。商业银行的资金采用单一的货币形态,至于商业银行内部的固定资产等在其整个资产中所占份额很少。在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的固定资产净值占资本金的比重一般不得超过30%.因此,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对象基本上是货币和货币资本金的运作。
3.核算业务直接完成性。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与其各项业务紧密相连。商业银行核算过程就是商业银行业务处理过程,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活动是通过会计来完成的。例如,各项存款业务都要通过会计办理存取手续才能完成;各项放款业务也要通过会计办理放款手续才能完成。会计处于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第一线,而一般企业会计部门则处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第二线。
4.国家金融政策反映的直接性。商业银行会计通过第一线办理一系列银行业务,如放款、拆借资金等,直接反映国家的金融政策,引导消费、导向投资。同时,通过商业银行会计的监督作用,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的经营活动与财务活动进行监督,以促进各单位经营活动符合国家政策,保证社会各部门的协调、高效发展。
5.内部监督机制的严密性。由于商业银行会计的性质、地位、作用等决定了商业银行会计的重要性。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会计必须准确、及时、高效。为此,商业银行会计采用严密独特的内部监督方式。在传统手工核算体制下,必须坚持双人临柜、双线核算、双线核对、账折见面、换人复核、内外对账等,保证会计账务处理的尽可能正确。在综合柜员制下,必须建立科学的岗位责任制,严格的限额授权管理制度,配备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
二、商业银行实行会计委派制的积极意义
根据我行会计委派制的实践效果,笔者以为,商业银行实行会计委派制,对于加强分支机构会计监管、加大会计内部监督力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统一法人会计管理模式具有非常现实的积极作用。
1.实行会计委派制,能有效地提高分支机构的核算质量,强化会计基础工作。在商业银行系统,会计人员常常出现“顶得住的站不住,站得住的顶不住”的现象,会计人员除少数挂冠而去,大多数则是随大流。特别是在行长负责制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对行长几乎是惟命是从,或是逆来顺受,结果造成利润不实、不良资产大量出现。实行会计委派制,由于明确了委派会计人员相对的监督地位,并赋予委派会计人员一定的权利和承担相应责任,委派会计人员可充分发挥“监督、规范、指导、桥梁”的作用,严格把好分支机构会计核算关,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切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可以说,实行会计委派制可保障委派人员依法依规行使职权,防止因坚持原则而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以及防止分支机构任用不称职或渎职的会计人员。同时也能为各行锻炼、培养一批会计管理人员。2000年,深圳发展银行荣获深圳证券交易所“优秀信息披露上市公司”第一名。
2.实行会计委派制,能有效地加强银行业务的会计事前、事中管理,强化会计监督,一定程度地防范和化解分支机构的经营风险。实施会计委派制,受派会计人员可加强对受派机构的业务操作流程和工作岗位设置的管理,督促落实岗位责任制;还可在业务发生的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操作指导、监督、检查,减少违章操作现象,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第二道防线”作用,强化分支机构及营业网点防范案件风险的能力。2000年,深圳发展银行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全面实行了各项业务会计审核制度。凡需要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业务,均由会计部门对相关业务资料的完整性和会计传票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具体包括:账户管理、现金出纳、单位和个人存贷款、国内和国际结算、外汇买卖、同业及系统往来、表外及备忘科目核算等等。这一制度的有效贯彻执行,完全依赖于会计委派制。实践证明,这一举措有效地解决了资产生成前的要素完整性问题,有利于将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3.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强化对分支机构领导人员监督约束机制,促进廉政建设,有效遏制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朱基总理等领导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要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强化内部制约机制,推行会计委派制试点,以从源头上、制度上预防和制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强化反腐倡廉工作。实行会计委派制,是维护财经法纪法规,堵塞管理漏洞,从源头上治理金融的一项重要治本之策。
4.实行会计委派制,有利于商业银行会计系统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会计队伍素质。由于委派经理是面向系统内会计人员公开选拔、竞聘上岗,可使一批业务能力较高、责任心较强、遵守职业道德、具有良好品质、工作作风及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人员脱颖而出。同时,委派会计经理可享受一定的待遇。这些举措有助于充分调动各级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在分支行及营业网点营造一个“学业务、比先进”的良好气氛。
[1] [2] 下一页
浅谈高校内部审计的拓展方向_审计论文 第五篇
内部审计在促进高校加强教育经费的管理、避免和减少损失浪费、提高使用效益,健全内部控制、保障高校资产的安全完整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和重要性已被广泛认同。各高校都相继开展了各种内部审计活动。但就内部审计所具有的职能和作用而言,其潜力仍然巨大,前景相当广阔。
一、内部审计职能的发展
20世纪40年代以前,内部审计发展比较缓慢,工作的主要重点是查错防弊,保护资产的安全性。1941年11月,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传统内部审计开始向现代内部审计转变,内部审计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内部审计师和管理人员适应环境变化和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共同努力、不断挖掘和开发,内部审计的职能在监督、评价、鉴证的基础上又发展出建设、管理、控制、服务等职能。在审计职能发生转变的过程中,内部审计的领域和类型也不断地拓宽和增加,相继产生了内部控制审计、基础风险审计、合规性审计、制度审计、管理审计、战略审计、环境审计、绩效审计等。
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通过对全球内部审计活动的大量考查和研究,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再次做了修改,“内部审计是一项为了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所进行的的、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有效性,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从而赋予内部审计更加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视野。因此,21世纪的内部审计在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我国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的现代内部审计事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3年8月,国家下发文件,要求国营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建立内部审计机构,配备内部审计人员,实行内部审计监督。1985年8月,发布了《内部审计暂行办法》,对内部审计的性质、任务、职权和程序等作出了具体的规定。1987年4月5日,中国内部审计学会成立,并于同年加入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高校内部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分支,其发展基本上与我国的内部审计事业保持同步。起点低、发展快,目前的基本状况是:
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及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高校内部审计并不是高校自觉、自发开展起来的,而是在的直接推动下发展的,作为国家审计的延伸或代言人,高校内部审计主要行使监督管理、维护财经法纪的职能。受此影响,人们把内部审计视为一种监督,而对内部审计的管理控制职能、服务职能和建设职能等缺乏认识。同时,由于内部审计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制约,又难以用实际业绩和行动来改变现已形成的观念,使高校内部审计处于一种 “没有不行、有了作用不大”的境地。
2.内部审计的定位不准确,机构设置及人员在形式上和实质上都缺乏性。性是内部审计人员保持诚实信念、作出客观判断和避免重大质量妥协的保证,“没有性,就不能取得内部审计的预期效果”。据统计,直属71所高校中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有35所,与财务处合署办公的有3所, 与纪监部门合署办公的有33所。近半数的合署办公,对内部审计的性无疑会大打折扣。此外,多数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不是学校的法人,这也会影响内部审计的深度和客观性。
3.人员结构单一,数量和素质极待扩充和提高。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多数为财会人员出身,起步比较低、结构单一,缺乏工程技术、物资管理、教育及经营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就内部审计人员的数量而言,内部审计部门通常为高校最“精简”的部门;就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而言,素质比较高的都充实到教学科研第一线,或者被社会审计机构和公司所吸引而流失。受此限制,当前高校内部审计也只能停留在低层次的审计活动上,难以充分展示内部审计所具有的功能。
4.交流、沟通和宣传力度有限。高校内部审计受学校直接领导,同时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但又都不是二者的重点工作,处于一种“边缘地带”。内部审计师协会作为业务主管部门,不是缺位,就是“实力”不足,使内部审计即缺乏横向交流,又缺乏纵向沟通。加之宣传力度有限,声音所及,听之甚少,一时难有作为。
三、高校内部审计的拓展方向
针对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根据内部审计的职能、我国的审计实践经验及高校规模扩大和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向以下几个方面拓展:
1.内部控制审计。内部控制是一个组织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的促进、指导、限制、管理和检查等一切措施或手段,它是一个过程,是为目标或目的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一种机制。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高校必须建立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就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价,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和关键控制点,提出建议,以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维护校内经济环境,规范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校的改革和健康发展服务。
2.管理审计。管理审计是对组织的状况和环境以及是否以合理健康方式实现目标方面进行持续的调查,以便对组织的措施表达意见,对组织经营进行更好的控制。管理审计注重审查组织管理机制发挥程度,其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决策系统是否良好,是否能正常发挥作用以及决策的效率和成功率。
(2)计划是否周密、全面,计划的执行程度和效果如何,控制是否合理、有效。
(3)组织结构是否合理,能否应环境变化作出快速反应,责权利是否清晰。
(4)领导体制是否科学、是否具备较强的责任感及现代管理知识。
3.教育效益审计。高校的教育效益可分为办学效益和科研效益,每一种效益可进一步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是指学校通过办学和科研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具体表现为学校为社会输送的高质量人才的数量、对全民素质的提高所作的贡献以及开发或创造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研成果;经济效益是指通过办学和科研为学校增加的收益,主要体现是办学过程中为学校增加的现金流量、科研成果转化收入等。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是经济效益,即通过对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确定诸如资金筹措、设备投入、资源利用、管理效能、市场需求和科研成果转化、产业进程等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以便帮助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 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
4.教育质量审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深入,规模的扩张,办学体制的多元化,教育质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对高校实施质量评估和审计势在必行。因此,教育质量审计也将成为高校内部审计的又一新领域。
[2] 下一页
论 会 计 透 明 度_会计论文 第六篇
[摘要]普华永道关于“不透明指数”的研究报告,引发了本文对会计透明度的进一步讨论。会计透明度是一个全面、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同时顾及了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标准以及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而且还丰富了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方式,是一套全面的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个进行会计信息全面质量管理的“工具箱”。本还了会计透明度的制度基础,并以我国证券市场为例,讨论了实现高会计透明度的方式。
[关键词]透明度 信息披起 会计准则
引言
20xx年1月,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 Coopers)发布了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The Opacity Index)的调查报告。该报告以35个国家 (地区)为调查对象,从、法律、财经政策、会计准则与实务、管制等五个方面对不透明指数进行评分和排序。在这份研究报告所调查的35个国家 (地区)中,中国被列为透明度最低的国家。中国的“不透明指数”为87,位居35个国家之首,远远高于不透明指数最低的新加坡 (29)和美国(36)。作为会计研究者,我们还注意到:在普华永道“不透明指数”的分项调查中包括了会计准则与实务 (含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的“不透明”研究。根据该报告,中国的“会计不透明指数”为86,仅次于南非 (90),会计透明度与其他国家相比有明显的差距。本文引用该报告,并不表明作者赞同普华永道的研究结论。该项调查至少在受访者的控制上,存在较大争议。比如,对中国的调查以普华永道的员工作为主要受访者,而其他国家的受访对象为当地人士。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认为该报告对深入研究会计透明度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什么是会计 (信息)透明度?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如何将会计透明度从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度量的评价指标?怎样解释会计透明度现象和在实践中把握其度?所有这些都是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我们希望透过会计透明度的研究,能够对我国未来会计准则制订和完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健全提供有益的参考,进而增强我国的会计透明度,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一、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从相关性和可靠性到透明度
会计的目的在于向企业外部主要利害关系人 (包括投资者、监管者、社会公众、雇员、主要的供应商和客户)提供对投资、信贷、监管或其他决策有用的信息。从经济学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有助于提高资本、资产和其他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有助于形成契约上的事后 (ex一post)解决机制。纵观会计 (信息)的研究发展,经历了20世纪70和80年代的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讨论,如年代对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普遍关注,到最近几年来的会计透明度的研究。
从70年代初期开始,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性与可靠性的争论上。FASB的第二号概念结构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被认为是这一问题论争的集大成之作。该报告从财务报告的目标出发,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相关性 (relevance)与可靠性 (reliability)。按照FASB的定义,相关性是“导致决策差别的能力”,具体指信息的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值得使用者信赖,它又分为如实反映、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在此之后,加拿大、澳大利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英国等也先后关注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流动的加剧,各国会计准则之间的差异、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及相关会计问题引起了人们更多的注意。信息披露制度成为各国证券法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确保公平、公开、公正的证券市场得以建立的一个重要前提。由于各国政体、经济发展程度、相互沟通等方面的因素,目前各国对会计信息披露尚未形成一致的标准。从技术上看,信息披露的标准主要应从时间、质量和数量上去把握,这三者基本涵盖了对信息披露行为在形式、内容和范围上的要求。
1996年4月11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发布了关于IASC“核心准则”的声明。在该声明中,SEC提出三项评价“核心准则”的要素,其中第二项是 “高质量”SEC对 “高质量”的具体解释是可比性、透明度 (transparency)和充分披露。这之后,SEC及其主席加Arthur Levitt多次公开重申高质量会计准则问题,并将透明度作为一个核心概念加以使用。
1997年初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际性组织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时,将东南亚国家不透明的会计信息归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贸发局 (UNCTAD)的调查报告直接讨论了会计信息披露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3]。该报告认为,东南亚国家很多金融机构与公司的失败或近乎失败,其可能的原因有:高负债、私营部门对外汇日益增长的依赖、透明度和解释度的不足 (lack of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透明度和解释度不足被认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直接诱因。该报告没有正面界定透明度,但对关联方借贷、外币债务、衍生工具、分部信息、或有负债、银行财务报表披露等六个问题,比较了东南亚国家会计实务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发现这些国家会计信息披露明显低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披露不足是透明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尽管如此,会计透明度究竟指的是什么,它与相关性和可靠性、信息披露概念之间有何关系仍然缺乏一个有效的界定。
二、会计透明度:涵义及概念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 (Basle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1998年9月发布的“增强银行透明度”研究报告中,将透明度定义为:公开披露可靠与及时的信息,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准确评价一家银行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经营活动、风险分布及风险管理实务。该报告进一步讨论认为,披露本身不必然导致透明;为实现透明,必须提供及时、准确、相关和充分的定性与定量信息披露,且这些披露必须建立在完善的计量原则之上。透明信息的质量特征包括:全面 (comprehensiveness)、相关和及时 (relevant and timeliness)、可靠 (reliability)、可比(comparability)、重大 (materiality)。
按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高透明度意味着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即企业所提供的信息,使用者能据以准确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风险程度等。换言之,在现有的确认与计量的框架下,通过有效的披露来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应当是一种可行的选择。从目前的各种论述及现有会计准则的要求看,有效的披露应当包括披露更多的信息 (即“充分披露”),还包括以恰当的方式披露恰当的信息 (即“相关性”和“重要性”)。当然,上述要求还必须建立在所披露的信息相对可靠的基础之上。
普华永道在“不透明指数”报告中,将 “不透明 (opacity)”概念定义为:在商业经济、财政金融、监管等领域缺乏清晰 (clear)、准确 (accurate)、正式 (formal)、易理解 (easily discernible)、普遍认可(widely accepted)的惯例。普华永道在测定会计不透明指数时总共调查了12个问题,它们分别是:山会计准则的一致性 (程度);闭典型的投资者获取私营部门信息的难易程度;(3)与会计准则有关的不确定性程度;(4)私营部门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5)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6)国有企业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7)银行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8)商业银行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9)银行向监管机构提供准确信息的频率;⑽获取公司现金流量信息的难易程度;⑾获取公司当前资本结构的难易程度;⑿获取公司经营风险水平的难易程度。在测定中国会计的不透明指数时,普华永道的员工主要提及以下问题:
我们在本文的开篇就申明,普华永道的调查设计,至少在中国部分与其他国家 (地区)的受访对象不同,因而,最终结论的可比性受到影响。尽管如此,他们所提及的问题对我们理解会计透明度应当包含的内容仍然有帮助。上述7个受访对象所涉及的21个问题 (相互之间存在交叉、重复之处),可粗略地分为3大类:关于具体经济事项的会计处理,如应收款项、存货、固定资产、收入、养老金等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问题;关于会计模式问题,如税法驱动的刚性会计模式、不同企业执行不同的会计准则、不同的权力机构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规定等;关于沟通与交流渠道问题,如权力机构和商业团体之间缺乏沟通渠道。
我们认为,会计透明度概念的提出是对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和一般意义上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的发展。会计透明度是一个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概念,包括会计准则的制订和执行、会计信息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与监管等。会计透明度应当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存在一套清晰、准确、正式、易理解、普遍认可的会计准则和有关会计信息披露各种监管制度体系,所有的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制度是协调一致而不是政出多门、相互矛盾的。这是上表受访对象涉及最多的话题;(2)对会计准则的高度遵循,无论是公营部门还是私营部门、机构还是企业都能够严格遵循会计准则;(3)对外 (含投资者、债权人、监管机构等)提供高频率的准确信息,能够便利地获取有关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和经营风险水平的信息。如果说,相关性与可靠性侧重于会计信息自身的质量标准,信息披露侧重的是实现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一种方式,那么会计透明度则是一个全面、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同时顾
浅议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改革_会计论文 第七篇
一、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社会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层次分别的,有出纳、会计、财务主管、企业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机关会计、注册会计师、教师和科研人员等。不同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应有区别。专科学校培养会记帐、算帐、报帐的会计人员,可满足社会对普通会计人员的要求(出纳、会计)。本科高校培养的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帐、算帐、报帐,更要会用帐,其发展前途是会计财务主管和注册会计师,还要为专科学校培养会计教师,也就是说,培养的是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硕士主要是为高校培养教师和适应大型企业集团及各经济管理部门要求的国际化会计人才,兼有学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博士和博士后则主要是培养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培养学术型人才。
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1号公报中指出:“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毕业时即已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什么样的素质呢?有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从应具备的知识方面来说,除应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学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学技术、人文科学知识、法律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相关专业知识。
知识和能力可以互相促进,互相能动。本科毕业生必须有合理的能力结构,即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具体讲,包括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指综合能力、归纳推理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自制能力、自学并不断优化知识结构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科研能力等。
综上所述,笔者将我国高校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身心健康,富有创造性,对未来复杂多变的会计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会计通才。
二、改革专业设置
我国原来会计学专业划分过细,知识结构单一,面对着企业经营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普遍存在着适应性差和后劲不足的缺陷。这也是会计毕业生在数量上供大于求,在质量上仍嫌不足的原因。国家教委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培养目标要求,改革了专业设置,要求只设一个会计学专业。但有些学校还设置了财务管理专业和注册会计师专业,笔者认为欠妥。为了使会计毕业生能适应不同岗位的需要,可以有所侧重,如设立财务会计专业方向、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和审计专业方向等。但不宜有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因为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是培养学生毕业后即能成为注册会计师,而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则要通过考试予以认定。再说,注册会计师只是为民间审计服务,社会还需要内部审计和审计,显然审计专业方向比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涵盖的内容更广泛。
三、改革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当代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培养专业人才时,都注意到通才教育,即不论哪一门理工科,一律要求在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领域学习一定的课程。我国现在的课程设置是按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五大类,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为此,笔者提出一个不太成熟的设想,按知识结构的布局设置基础知识课、专业知识课和相关学科课三类。每一大类课程都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会计本科课程设置的具体设想如下:
基础知识课:理论、体育、心理卫生、心理学、伦理学、公共关系学、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经济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当代科技概论、哲学、社会学原理、法学基础、环境与自然、美学原理、诗词名著导读、音乐书法绘画欣赏、世界文化学、文献检索、中外历史研究等。
相关学科课:财政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国际贸易、统计学、运筹等、企业管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保险、国际投资、市场营销、价格学、价值工程、证券与期货、经济地理、学、工程制图、建筑工程概预算、组织行为学、调查原理与方法、计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经济应用文写作、外贸函电、人事管理等。
专业知识课可分为一般专业课和专业方向课。
一般专业课: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及非营利单位会计、成本管理会计、审计学概论、会计实验、专业英语(含会计、审计、管理、商贸)、会计电算化、会计史、专业比较会计、财务管理学、珠算等。
专业方向课:
(1)财务会计方向:高级财务会计、国际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社会保障会计、会计理论专题等。
(2)理财方向:高级财务管理学、财务学(含会计报表)、国际财务管理学、财务管理案例、财务管理电算化等。
(3)审计方向:高级审计学、经济效益审计、电算化审计、非审计服务、会计制度设计、审计案例、审计理论专题等。
现在很多人认为应实行“大三分流制”。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前两年一点不接触专业知识,不利于学生及时建立起专业兴趣;不利于正确选定专业方向。我们应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到会计知识,加强对会计作用的认识,培养起专业学习的兴趣,为大三选定专业方向打下良好基础。因此在前三年要将一般专业课学完,到大三的下学期,再按选定的专业方向学习相应的专业方向课程。
[2] 下一页
Internet为CPA行业带来的新机遇_会计论文 第八篇
进入21世纪,激荡的网络热潮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席卷全球。Internet愈来愈受到我国和企业界的重视,发展十分迅猛。在线新闻,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网上求职等正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20xx年1月 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0年12月对日止,我国上网计算机数约有89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41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751万台。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约2250万人。CN下注册的城名总数为122099个,WWW站点数约为265405个,我国国际线路的总容量为2799M。
经济作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因素,也迅速地与网络联系了起来。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虚拟企业的出现,网络财务的广泛应用等基于Internet的经济活动,在给注册会计师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
一、发展新的审计技术
(一)网上实时报告审计
网络经营环境下,审计的总体目标和范围没有改变。但是,网络与计算机改变了财务会计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和存储方式,改变了内部控制和组织结构等。在网络条件下,数据由计算机处理,改变了帐务处理程序,摆脱了会计人员的直接干涉,使许多原来的内部控制职能丧失。而且审计线索发生改变,可视审计线索消失。审计证据的形式也由纸质变为磁介质。此外,审计范围的扩大及审计时间间隔的变化等各种因素都要求注册会计师提供实时报告审计。而从根本上来说,实时报告审计的出现是由于网络经济环境下,对信息的时效性要求大大提高了。
在实时审计模型中,通过建立注册会计师与被审单位之间的实时连接,对企业交易,内部控制,企业业务进行实时监督,随时对企业异常情况进行检测,获得实时审计证据;对审计报告随时更新,提供实时的审计报告。审计项目负责人可以在网上制订审计计划,给各审计人员分配审计任务;在网上复核助理人员的工作底稿,随时了解审计项目进展情况,协调各审计人员的工作;草拟和签发审计报告。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网络审查远距离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调用系统的审计功能或使用审计软件,对系统的磁性经济与会计信息进行抽样、审查、核对和;使用电子邮件向被审单位的银行、客户和供应商等进行函证;在网上复制有关文件或数据等审计证据,编写工作底稿等。若在系统开发时嵌入了审计程序,计算机还可以自动对经济业务进行实时的监控,自动完成部分审计任务。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网络经济条件下,很多企业都采用了网络财务软件,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网络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Computer Aided Auditing Technique)为注册会计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便于网上实时报告审计的工具。
1.利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管理
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利用计算机完善审计行政管理和内部控制,可以利用计算机编制年度审计计划,记录审计计划的执行情况,安排审计任务和资金分配。
2.建立审计数据库
建立审计数据库可以使审计机构更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料,完成审计任务。注册会计师可以利用审计数据库随时检索,查询,调阅有关审计管理的历史资料,历年的审计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国家有关法规、规章和制度。审计准则和有关审计规范,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等,建立审计数据库能极大地稳定审计效率。
3.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
对企业的系统,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各种CAAT软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CAAT软件大致上分为三大类,项目测试辅助软件、系统测试辅助软件和系统模拟软件。
(l)项目测试辅助软件。它是审计人员为完成个别的审计项目的测试而编制、使用的CAAT软件,一般包括帮助审计人员进行性复核的财务指标计算、软件,帮助审计人员进行抽样审计的样本提取、计算、评价的软件,问卷调查表统计、计算、软件等。
(2)系统测试辅助软件。它是审计人员为完成对企业使用的计算机会计系统而编制、使用的CAAT软件。这些软件一般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对比测试软件,即审计人员从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中的原始数据中抽取一个样本数据,将样本数据输入到与企业会计系统类似的CAAT软件中进行处理,把CAAT软件的结果与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产生的结果进行对比,以判定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另一种是将用于测试的CAAT软件联接到企业的计算机会计系统中,审计人员检查一些特别准备的测试数据,由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转移到CAAT软件的一个测试文件中去,审计人员检查这一测试文件是否符合预期的结果,从而判断企业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系统测试软件也可以把两种类型的CAAT软件结合在一起使用。
(3)系统模拟软件。它是审计人员运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在计算机上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模拟,以判断企业经营活动可能产生的结果,从而审查企业各项措施、决策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审计人员也可以模拟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并将模拟结果与企业实际成果进行比较,找出存在的差异,差异产生的原因。
二、开拓所的业务领域
(一)网誉认证业务
网誉认证业务,即注册会计师按照严格的标准对从事网上商业活动的网址进行检查,评判它是否与自称的商业活动及安全标准相符。若相符,注册会计师就签发表示相符的报告,那么,该网址就拥有注册会计师网上信托的“许可章”。若不相符或与事先对公众所做的承诺协议的内容有出入,则注册会计师拒绝发布相符的认证报告。因此,凡是能获得并持有网誉认证的个人、企业和其他经济实体,则其资信度、服务质量好,其相应的网址访问率高,客户可信任其进行网上交易。
网誉认证业务最早起步于1998年初,当初主要由美国、加拿大注册会计师协会联合共同创办,主要为两国电子商务交易的主体间提供审计验证服务,
其效果非常显著。目前,五大会计公司——普华水道、德勤、毕马威,安永和安达信均已面向全球开展了网誉认证业务,为其开辟全球会计市场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国电子商务正处于起步阶段,许多问题还处于探索之中,因而大力开展网誉认证业务,必将
对我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力开展网管认证业务,一方面,有助于扩展会计事务所的业务范围,为其走出国门,抢占海外市场份额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开展网誉认证,也将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环境更加完善,电子商务市场如若更加健全,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对网络财务软件系统的评审服务
网络财务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财务能够从财务上整合企业电子商务的各项功能。而对国内外各软件厂商纷纷推出的网络软件产品,企业面临着如何选择适宜软件的问题。因此,注册会计师可凭借第三者的身份为企业提供软件评审服务,协助企业选购合适的财务软件。
注册会计师参加信息系统设计和评审验收时,针对审计可视线索消失的趋势,强调在会计数据处理流程中,设置审计控制点,由计算机自动记录有关审计所需线索,提供测试数据和比较标准。注册会计师有权审查系统的全部技术文档资料,以及进行系统测试和评价。在系统总体设计过程中,主要审查系统的合法合规性,安全可靠性,可审计性及可维护性。在系统测试过程中,主要测试形成系统核心的程序功能是否达到原定要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严密,程序编写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测试数据运行结果是否正确。并应对非法数据的容错功能,以及系统抗干扰和对付突然事故的能力,发生非常事件,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做特别测试。在系统评价过程中,关键是评价系统是否达到了原定设计与开发的目标,其中可审性最重要,如果达不到,有权否决整个系统,即授予在系统设计中的审计一票否决权。在做好事前和事中审计的基础上,也要做好系统设计的事后审计,主要是通过各种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的方法,对系统的运算结果进行审计。特别是,在被审系统的程序有所修改和输入、处理、输出的条件发出变化时,更要做好符合性和实质性测试,并对已经改变了的系统功能再次做出审计评价。
由于软件在最终用户正式启用时已经经过了事前审计,事实上注册会计师为开发南端和用户端分拍了系统审计风险。因此,注册会计师的软件系统评审服务对网络财务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立网上虚拟会计师事务所
所谓“虚拟会计师事务所”,即首先由会计师事务所在Internet上申请一个。网址,利用超文本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在该网址上建立一个web主页,将事务所的有关信息及业务资料输到上面,信息可以是图片,声音,文档等。虚拟会计师事务所内一般包括:公司概况、电子邮箱、产品介绍、业务范围和用户反馈等栏目。
虚拟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由顾客在任何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在Internet问。这种优势可在更大范围上满足用户的需要。它向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了一种与顾客交流信息的新手段。注册会计师只需在计算机终端上利用电子邮件(E-mail)和交互式对话技术就可以与顾客进行深入细致地交谈,了解其对服务的不同需求。
Internet 与网络审计_审计论文 第九篇
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引致审计工作由手工审计转向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审计的研究与发展对审计理论与实务、审计方法与技术、审计线索与规程有着深远影响。在网络经济时代,计算机审计将是另一表现形式即网络审计。网络经济时代的审计会是什么样子?如何开展计算机远程审计?对于广大审计人员而言,还比较陌生。李金华审计长曾说,在网络经济时代,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将会失去审计资格。审计人员必须认真学习,迎头赶上。
一、Internet对审计的影响
1.Internet改变了审计信息的收集方式。收集审计信息主要是收集审计证据。《国际审计准则——审计证据》认为获取审计证据的方法包括检查、观察、询问及函说计算、程序。我国《审计具体准则第5号——审计证据》中提到的方法与其基本相同、有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由于在网络条件下,所有现金、库存材料和各项固定资产等实物由计算机实时动态地进行管理,所有凭证、帐簿、报表及各种书面文件均已成为网络上的电磁,口头询问和函询均可从网上进行交谈和发电子给上的电磁,口头询问和函询均可从网上进行交谈和发电子邮件等方式,各种计算与都可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因此与传统的做法有很大不同,将大大增加收集审计证据的实时性、可靠性,也将大大减低审计证据收集的成本。对被审单位审计信息的收集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首先是对被审单位内部审计信息的收集。在被审单位建立了Internet的条件下,对于内都审计机构而言,可以在审计部门安装Web服务器,或者在信息中心提供专门用于审计方面的Web服务器,通过运行后台的运行程序,从企业内部的财务、劳资、仓库、销售、生产等部门汇集到数据库服务器的各种管理数据中收集审计所需信息,建立审计数据仓库。各个部门、各个岗位只要通过浏览器和极少量的应用程序就可以输入有关数据,通过Web服务器存入到数据服务器中。外市机构则在获得必要权限条件下,可进入防火墙,并利用web服务器获取所需的审计信息。
其次是对被审单位外部审计信息伪收集。在Intranet与Internet挂接的情况下,审计部门可通过其从Internet上收集国内外有关经济、金融、财税、贸易、法律、政策等与审计有关的信息,加以存储和整理。例如依法审计是审计工作十分强调的,浩瀚的法规就可通过它收集法规制定部门在Internet上发布的有关法规信息。在Intranet扩展到Extranet的条件下,可以收集与被审企业有关供应商、客户的有关购、销款项结算以及应收、应作预收、预付款项等审计信息。
2.Internet改变了审计信息加工方式。在Internet条件下,随着凭证、帐簿等纸质载体的消失,以及网络信息系统本身强大的核对、检查和内部控制功能,除了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还需要由人来监盘实物库存、实地观察物质的流动及其记录外,传统意义上的查帐(无论是纸面的还是电磁借号的)已无存在的必要。长期以来作为“观其会计”的审计,将为“网络审计”所代替。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作为的专门从事经济监督、评价、鉴证活动的数字经济审计必将大大发展。所谓数字经济审计也就是掌握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经济管理与财务会计技术的一批审计师来从事的经济监督、评价和鉴证活动,其工作主要是审计数字经济系统的设计与其运行过程,审计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审计数字经济系统的内部控制情况。即主要工作不是审计企业财务状况及其经营过程所取得成果的数字本身,而是审计企业财务状况及其经营过程所取提成果的数字的形成过程。
3.Internet改变了审计信息的输出、传送、存贮和检索等方式。由于网络的高度信息共事性、实时性和动态性,因此审计信息的输出,如上市公司报表信息的充分披露,与审计有关法规的发布,电子邮件的收发和网站信息的上载与下载,审计电子文书和统计信息的网上传送,审计信息的存贮与检索等,都可充分运用Internet和Intranet进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利用铺设光缆的专用网线来传送审计信息。这方面的应用实际上也是审计工作本身的办公自动化,与其他领域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是相似的。
二、网络财务与网络审计
Internet/Intranet技术力财会信息系统由核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的转变提供了技术上极其广阔的自由空间,其标志就是网络财务的兴起。网络财务作为财务会计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崭新概念,是指基干网络计算技术,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从而能够进一步实现管理的数字化,最终实现管理信息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它是数字经济的产物。是与电子商务的出现相伴而生的。网络财务包括企业内部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化:从网上采购到网上销售,从网上支付到网上货款回笼,企业与供应链的协同,网上询价、网上催帐等,以及企业同社会相关部门的协同,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网上报税等。这显然都要进行网上审计。网络使得企业与企业、企业与客户千山万水距离之间的资金往来,变成屏幕上从某个图标到另一个图标之间的距离。企业财务管理可以延伸到地球上任何一个接点,可可顺利地实现远程报帐、远程结帐以及远程报表。同样可以实现远程查询和远程审计。网上交易和结算活动是即时的,动态会计和动态财务突破了原先会计周期的制约。使国际公认会计准则的一些重大原则面临着挑战,使基于公认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进行的审计也面临挑战。网络财务的在线处理办公及网上理财也为网络审计提出了新的课题。
网络财务对审计带来影响的另一个突出表现是自助式会计软件的兴起。在这种情况下,网络审计不再局限于对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审计,而是扩大到对提供下载财务会计软件的网站以及网上为广大用户进行记帐、算帐、报帐及理财活动的那些公司,即审计客体也发生了变化。
[2] 下一页
Internet网络财务软件及其发展瓶颈_会计论文 第十篇
网络财务软件由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会计信息处理的客观要求,能够实现方便、快捷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成为财务软件发展的方向。随着Internet及其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日臻完善,Internet影响着我们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给网络财务软件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基于Internet的网络财务软件必将成为网络财务软件的发展趋势。
Internet技术起源于60年代末,80年代中期开始快速发展。虽然直到1994年我国才被国际上承认为有Internet的国家,“因特网”这个中文名词也只有两年多的历史,但Internet愈来愈受到我国和IT业的重视,发展十分迅猛。到1999年底,我国连入Internet的计算机已达到350万台,上网用户达890万人。在线新闻、电子邮件、网上购物、网上求知等Internet应用正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基于Internet的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结构和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三层结构的网络财务软件的应用发展也初露端倪。
与传统的单机核算软件、F/S(File/Server,文件/服务器)及C/S结构财务软件相比,B/S和C/S三层结构的财务软件具有多方面的明显优势。首先,客户机端不再需要应用程序,而只是用户操作界面,数据计算和存贮由服务器完成。用户无需购买服务器甚至财务软件,而只需向软件开发商租用软件使用权,因此减少了硬件和软件的投资。其次,全面支持Internet和Web技术。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进行远程数据处理,实现远程查询与监控、异地报表传送、在线财务和移动办公等。再次,采用Java开发工具及SQLServer或Oracle等大型分布式数据库,面向对象,真正实现了跨平台操作,方便处理大容量数据和进行软件二次开发,且安全稳定,可移植性好。同时还有利于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及财务与业务管理的整合应用,实现从传统的生产制造管理向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全面的供应链管理的过渡,从而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此外,由于采用了三层结构和分布式处理,用户无需维护服务器和应用程序,因而减少了系统安装和维护费用,一定范围内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拥有成本(TCO)。
1998年4月,国内财务软件行业的排头兵用友公司率先推出第一套纯Java技术开发、应用B/S结构的企业管理软件iERP,iERP按照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融企业财务、制造、人力资源和决策等于一体的先进管理模式,采用Internet技术研制,使大型企业的ERP应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99年4月,金蝶公司成功推出采用组件工具开发、应用大型分布式数据库和Web技术、基于C/S三层结构的企业级财务软件金蝶2000.同年8月安易公司也推出面向Internet的财务软件Anyi2000.用友公司甚至斥资3000万元开通Internet在线服务系统。高新技术发展的推动、软件开发商的大胆尝试和宣传,让人觉得Internet网络财务软件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似乎它的广泛应用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然而,现实的情况却叫人担忧,实际应用中存在着一些制约Internet网络财务软件发展的瓶颈。
一、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用户无法对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放心,因此形成了安全瓶颈
Internet在带来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数据存贮介质的脆弱性等特点,也带来了安全隐患。除了用户操作不当、介质损坏等隐患外,下列因素均会给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带来威胁:
(一)病毒
计算机病毒象幽灵一样出没于计算机系统,伺机破坏系统的资源。人们刚从CIH造成的恐慌中振作起来,“梅利莎”和Happy99病毒又象蛀虫一样侵蚀着Internet的邮件系统。事实上,自认为安全的、著名的和商务的网络系统往往是病毒攻击的对象:有Windows,就有CIH;有Word,就有DelTREE_C(一种Word宏病毒);有Internet,就有“梅利莎”。
(二)黑客(Hacker)
据报载,国际上有关黑客入侵网络的事件每年大约6000万件,美国官方承认每年因此承受直接经济损失约50亿美元。今年2月份以来,黑客多次袭击美国著名的网站,一度导致雅虎、eBay、亚马逊等网站关闭,造成重大损失。3月13日,黑客攻击广州IT163电子商务网站,造成网站瘫痪,200万用户无法进入。就连美国五角大楼和联邦调查局的网站也常有黑客“光顾”。人们也许要问,Internet上还有安全的地方吗?这种情况下的网络财务系统又是否安全呢?
(三)软件自身的缺陷(BUG)和“后门”(BO,BackOrifice)
任何大型的软件都难免存在一定的缺陷,财务软件由于用户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数据处理复杂且准确性要求高,存在BUG的概率更大。今年2月,微软刚发布开发近4年,耗资10亿美元的Windows2000操作系统,其竞争对手就宣称其中有6.3万个已知的程序错误。出于不同的目的,有些软件在程序中加入一些“后门”程序。在Excel97中,只要定位于x97:L97区域,按一下Tab键,再按住Ctrl+Shift键,同时单击图表向导按钮,就会启动一个小游戏程序。而法国国防部最近的一份报告宣称,Windows98中有美情报机构用于搜索情报的“间谍程序”、“后门程序”。在Internet条件下,会不会有人通过BUG或BO来窥视或窃取我们的财务信息呢?
[1] [2] 下一页
文章地址:www.wordls.cn/zuowen/274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