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绩效审计模式之政府绩效审计内容浅析_会计审计论文二十篇

时间:2023-08-31 13:55:35 | 作者:无名

中国绩效审计模式之政府绩效审计内容浅析_会计审计论文二十篇

【会计审计】导语,大家所欣赏的此篇共有82418文字,由卫力中细致订正,发表到美文档 www.meiword.com!国外较为经典的是 ASB 对内部控制的定义。1972 年,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SB)所做的《审计准则公告》,该公告循着《证券交易法》的路线进行研究和讨论,对内部控制提出了如下定义:“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中国绩效审计模式之政府绩效审计内容浅析_会计审计论文二十篇欢迎大家学习,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篇 中国绩效审计模式之绩效审计内容浅析_会计审计论文

绩效审计是当代世界审计的主流和发展方向,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行政改革步伐加快的趋势下,实施绩效审计也是评价公共资源是否得到有效配置、考核绩效的重要手段。的工作发展规划中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xx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 在此背景下,探索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具有特殊意义。绩效审计的内涵十分广泛,绩效审计内容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内容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直接决定了绩效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本文从投入、过程、结果和影响几个环节对绩效审计的内容作了初步研究,并按照设计的绩效审计内容重点对当前国家的四万亿投资项目绩效审计内容进行了。

一、 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和特点

客观地说,我国真正针对公共部门开展的绩效审计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20xx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要“把财务收支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结合起来,促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从查处严重损失浪费入手,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于是,各级审计机关开始在公共资金领域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探索。20xx年,深圳市审计局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西方“3e”审计理论为指导的绩效审计,如深圳市卫生系统医疗设备采购及大型医疗设备使用管理情况审计,投资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绩效审计等。wWw.meiword.COM20xx年,在绩效审计中也有了重大突破,当年组织了对河口清淤工程的效益审计,按照“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从“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适当性、环境性”等五个方面,对项目的建设效益进行了评价。

总结我国近年来的绩效审计实践,在绩效审计内容方面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第一,从审计项目安排看,大多数主要是采用与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仍然没有改变我国以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为主的国家审计基本模式。第二,从绩效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的关系看,比较常见的情况是对绩效审计理论的运用主要集中在财务成果的上,实质上是财务收支审计范围的一种拓展。第三,从被审计对象看,我国目前仍主要以财政专项资金和大型投资项目为实施绩效审计的重点,如国债专项资金、扶贫资金以及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绩效审计的范围还比较有限。第四,从绩效审计的层次上看,目前大多数绩效审计项目还是从资金到资金,重点关注资金使用带来的经济效益,较少关注政策执行情况及效果的评价,忽略了深层次的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忽略了整个社会的大效益,绩效审计的目标和层次有待提高。

二、 新形势对绩效审计内容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国家化进程的加快,体制改革的深化,要求我们更加关注责任和绩效,促进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倡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信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求我们更加关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实际效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专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效益情况……

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审计不仅要发挥批判性的作用,还要发挥建设性的作用;不仅要关注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还要关注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的效益性;不仅要关注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还要关注管理、绩效和责任履行情况;不仅要揭露和查处问题,还要又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新的经济社会形势,对我国的绩效审计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客观上丰富了绩效审计的内容。

三、 绩效审计内容设计

绩效审计,顾名思义,是紧紧围绕的职责和行为开展的审计。目前,的基本职能是提供公品和公共服务,但由于是在一个竞争不足和难以严格监督、考核的条件,花纳税人的钱,为社会公众办事,往往缺乏花最少的钱、以最经济的手段、提供最优质服务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机制。如何推动全面提升管理的绩效,完善行政运转机制,提高行为透明度,使公共资源得以有效配置、政策目标得以有效实现正是绩效审计面临的任务。

有其自身的运转流程,我们可以依据行为的流程来完善绩效审计的内容。虽然实际中的行为要复杂得多,但都基本经历了投入、执行、结果和影响等几个环节,因此绩效审计要体现一定的广度,至少应覆盖到这些环节。

(一) 投入环节的绩效审计

投入环节的审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依据一定标准进行资源分配的监督检查。进行资源分配都有一定的政策目标,并且是经过一定的程序做出的决策,因此投入环节绩效审计的核心问题是决策的质量问题,其评价载体就是支出预算。具体而言,投入环节的绩效审计应关注:1.资源分配决策的基础。预算编制是为获得一定的项目结果对资源进行分配的工具,它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的。2.维持原来或选择新的项目的必要性。支持决策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有两个关键性的因素需要关注:一是新增的投入是否能缓解资源投入和公共需求之间的差距?二是是否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最必要的项目?3.投入的目标是否体现公民受益,并有可能实现?在投入审计中,不仅要项目的目标能否体现公民受益,还要部门是否具有切实可行的措施能够保证这种目标得以实现。

(二) 执行过程的绩效审计

执行过程的绩效审计实际就是对促使投入向结果转化的活动的管理和监督。科学合理的项目选择和一定的资源投入不一定能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在现实生活中,预算得不到贯彻实施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过程审计的关键问题是实现目标手段或机制是否最佳。过程审计的审计内容应集中在资源耗费的机制及制度上:1.被审计部门内部是否建立并执行了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2.公品及服务是如何提供的?公品的提供有两种方式,即内部提供和外部提供。对于内部提供的,可以逐层部门公品或服务的供给效率问题:首先目前的工作是否确有必要;其次这些活动和任务可否以市场化的方式提供;再次对无法实现市场化的活动是否采用部门内部招标的方式提供;最后对于指定的承担者的成本是否更低?而对于外部提供的,应对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作一定。决策和执行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分开?公品和服务的供给是否实现多元化、竞争发展? 3.资金运用是否公开、透明?

(三) 结果和影响的绩效审计

在绩效审计中,结果和影响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是衡量活动和项目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环节。但结果和影响并不相同,结果侧重于项目或者活动本身,而影响则侧重于活动和项目对周围各类环境的延伸效应。因此,在绩效审计时应该各有侧重。

在结果的绩效审计方面,建议关注四个方面:1.产出是什么? 2.项目的目标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 3.所实现产出与项目本身的关联程度如何?倘若“产出”与项目本身不存在必然的联系,那么就应剔除。这个问题的有助于避免绩效审计的评价偏差和风险。4.如何提高管理机构的能力?其实,结果审计的核心是做好目标实现程度,以预定的项目目标作为审计依据。相对与影响的评价而言,结果评价的标准比较明确,评价风险较低。

对于影响的绩效审计,绩效审计内容重点在于项目的安排及其产出是否符合目标群体的要求:1.项目的安排是否考虑了目标群体的关心? 2.项目的产出能否满足了全体目标群体的期望?这涉及到一个公品“外部性”的问题。3.做哪些方面的改进能更好地满足目标群体的期望?

四、实践:对四万亿投资项目开展绩效审计应关注哪些内容?

为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20xx年11月,常务会议部署了内需的十项措施,明确到20xx年底,累计投资约4万亿元币,以达到扩大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的目标。为更好地监督好这巨额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是绩效审计工作发挥建设性作用的重要途径。按照上述的投入、过程、结果和影响几个环节的绩效审计重点,可以总结以下对四万亿投资项目的绩效审计内容:

(一)项目决策评价。主要是评价投资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在提出4万亿元经济方案后,各地也先后公布了各自的投资计划。截至20xx年11月底,已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的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18万亿元。但是,“从各地公布的投资蓝图和数据看,各地投资重点是机场、铁路、公路、电厂等基础设施工程,民生工程所占比例普遍没有达到30%” 。这与国家介绍的“投资方向集中在民生领域,占总资金比重或在60%”情形存在较大距离。因此,在绩效审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客观地评价上述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民生项目的决策是否落实了的有关部署。要从源头上杜绝决策过程的随意性,杜绝一些项目的重复建设。

(二)项目执行过程评价。主要是评价项目是否按照既定的政策和投资计划实施,实施过程中是否科学、规范。4万亿元的投资以及地方投资正迅速地被分解到若干项目中去。这些项目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投资项目和国家专项建设资金项目,因此,在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绩效审计评价时,要审查项目在建设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报批不全、概算失实、制度不落实等问题;审查建设程序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因建设程序不合规而造成的投资增加;是否有概算编制严重失实或擅自超概算投资;审查招投标过程是否合规;项目法人制是否落实到位;建设费用支出是否严格控制、支出合理等等问题。通过实施绩效审计,关注国家宏观投资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效果,促进完善政策法规;同时又要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严重损失浪费问题,促进加强项目管理,保障投资效果。

(三)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评价项目的获利能力、成本效益情况等。据国家测算,4万亿元投资大体上可以每年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这将是这次经济方案的最直接的经济效益。要达到这一目标,前提是这些项目的投入能够带来相当数量的产出效益。由于此次内需投入的资金量非常大,较易产生损失浪费的情况。在绩效审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资金的投入产出效益以及项目资金是否存在损失浪费情况。

(四)社会效益评价。主要是评价投资项目对地区、行业的经济发展,项目周边自然环境及相关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内需方案的各项措施中,投资的重点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事业,生态环境等与民生相关的工程,这些工程不能直接在短期内带来经济效益,但是可以带来广泛的社会效益。众所周知,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将对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群众对信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民生工程产生的效益,将提高投资的吸引力,间接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这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因此,在绩效审计过程中,要特别关注这些投资项目产生的社会效益,它是保持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五)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主要是评价投资项目是否可对经济和社会产生持续或长期的影响。此次内需的政策正我国近年来大力推动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我们应将经济结构调整与提高经济效益有机地结合,因为经济结构调整才是保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的根本。在绩效审计过程中,我们既要关注这些投资项目的短期效益,还要关注其长期可持续效益,判断其是否贯彻了的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化升级;以及是否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短期繁荣。

第二篇 浅谈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_会计审计论文

一、我国绩效审计的现状和发展 

我国审计理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讨研究经济效益审计(或称绩效审计)相关事宜,并在1984年提出了“试审”,但90年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到90年代末,我国审计界才真正开始相关绩效审计的试点和探索。 

(一)我国绩效审计的现状 

从国际审计发展历史来看,人均gdp3000美元是一个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也正是西方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快速发展的阶段,而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经济加速发展的黄金机遇期。近年来,审计机关在实践中已逐渐开始了对相关行业审计调查、专项基金审计及公共工程项目的绩效审计探索。深圳市审计机关是我国探索绩效审计较早的地方审计机关,20xx年深圳绩效审计取得初步成效之后,绩效审计在全国许多审计机关得到了有益尝试。从尝试的情况看,在对专项资金审计、投资项目审计真实性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经济性、效率性及效果性的检查和评价。 

(二)绩效审计的涵义及其特征 

1、绩效审计的涵义。WwW.meiword.CoM绩效审计也称3e审计,是对一个组织利用资源的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 eness)进行的评价。 

2、绩效审计的特征。绩效审计的特征是审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经济性就是要求以最低的资源耗费获得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效率性是指在资源投入或消耗一定的情况下,力争取得最大产出,或者是在产出一定时使所需投入或消耗的资源最少;效果性是指既定的目标实现的程度或一项活动预期影响与实际影响之间的关系。 

(三)我国开展绩效审计的现实意义 

1、绩效审计是当今世界审计界的主流。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一些发达国家,绩效审计已经成为审计工作的重心,有的占其年度总工作量的80%以上,如加拿大的综合审计和美国的绩效审计等。 

2、绩效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方向。审计不仅要实行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更应当实行绩效审计,审计本来就应该包括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两个方面,我国审计界对经济效益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20xx年,李金华审计长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绩效审计’是世界发达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抓住机遇,积极在效益审计方面进行探索”。 

3、绩效审计兴起将推动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开展绩效审计,不仅延伸了审计的范围,拓宽了审计领域,而且还进一步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通过立法修规建立健全有关审计制度,规范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的行为,从而实现绩效审计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我国审计理论研究的水平。 

二、国外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对我国审计界的启示 

西方审计学者认为,在审计史上,绩效审计的实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催化剂,能否不失时机地选择并接受绩效审计,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审计是否具有活力的标志之一。 

(一)国外绩效审计的现状 

国外绩效审计萌芽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而真正现代意义的绩效审计形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各国法律赋予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的职责为标志,瑞典、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先后确立了本国的绩效审计模式。目前,广泛开展绩效审计的国家包括加拿大、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等,其中许多国家和地区审计机关总结出一些相对成熟的绩效审计方法和规律。据资料显示,目前英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的绩效审计已经占其审计资源的 60%到80%,美国则达到85%以上。 

(二)我国绩效审计与国外绩效审计的区别 

(1)审计范围不同 

西方国家审计机构开展绩效审计是迫于外界压力和自身生存发展需要,而我国是法律直接赋予审机机构这种权力。我国更侧重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对行政单位的绩效审计刚刚起步。 

(2)审计标准不同 

西方国家绩效审计发展亦较为完善,大都制定有详细绩效审计准则或指南,如美国会计总署的出版物《组织、项目和职能部门审计准则》。而我国除《审计法》中提到效益审计概念外,均未涉及绩效审计,只是审计组审计时临时制订一些行业标准、先进水平等作标准。 

(3)审计方法不同 

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中十分重视质量方法及决策模型研究,广泛利用各方面专家的工作。审计手段上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十分普遍,而我国实践应用中仍大量采用传统方法如统计法、比较法、因素法、图表法和性复核等方法进行绩效审计。 

(三)国外绩效审计经验对我国审计界的启示 

1986年4月,在澳大利亚悉尼召开的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二届大会,对绩效审计等三个专题进行了研讨、交流,(以下简称《悉尼总声明》),对绩效审计的定义、目标和局限性,绩效审计的技术和报告及人力资源利用审计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这一项声明有助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审计事业的发展。我国审计机关应针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体制、制度和管理水平的问题及公共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有效性等问题加快绩效审计实践。在推进绩效审计的实践过程中,要处理好微观局部与宏观全局、揭露问题与解决问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资金使用绩效与行政效能、传统财务收支审计与专项资金调查审计及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与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等六方面之间的关系,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制度、方法。  三、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内涵及其模式 

针对绩效审计模式研究的重点,我们应把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在借鉴国外审计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抄搬国外的模式,在试点的基础上,注重自身积累和提高,努力探索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 

(一)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内涵 

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是指以促进有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完善为目的,紧紧围绕中国的发展战略,对管理活动的经济性、资源使用的效率性、达到目标的效果性进行的审计,着力解决体制建设、制度建设和管理建设等层面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研究应以绩效审计项目选择原则与程序、绩效审计审前调查的步骤与方法、绩效审计证据的收集评价及绩效审计的报告框架、结果沟通与后续跟踪等为重点,准确理解、把握我国效益审计的定位,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 

(二)中国特色绩效审计的模式 

1、构建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为目标的宏观绩效审计模式。在实践绩效审计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条主线,正确处理好微观局部与宏观全局的关系,做到从微观项目入手,从宏观全局问题,同时要对宏观经济政策实施情况及其效果、公共资源和财政资金配置情况及其效果进行宏观,及时揭示执行中出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深入各项政策的综合效应,要抓住关键和重点,加大审计力度,为进一步完善宏观管理提供参考,发挥审计的经济卫士的作用。 

2、构建以揭露问题为抓手的制度建设绩效审计模式。在实践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揭露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关系,真正把重大损失浪费、影响和政策目标实现的问题揭示出来,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从体制、制度层面提出建议,为党委提供决策依据,推动深化改革,严肃揭露和查处违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问题,保障政策措施落实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并从管理体制、投体制及运营体制等宏观制度方面提出审计建议,发挥审计的反腐战士的作用。 

3、构建以关注民生为导向的社会效益绩效审计模式。在实践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要围绕中心工作和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积极开展民生审计。在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民生、民享、民用项目的审计。以结果为导向,不断丰富和完善绩效审计的实践形式,为促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4、构建以资金使用效能为基础的行政绩效审计模式。在实践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资金使用绩效与行政效能的关系,把评价资金使用绩效与评价行政效能统一起来。绩效审计应以各类性资金为主要目标,通过审查性资金使用的效果、效率和效益性,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维护经济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发挥审计系统监督、管理作用。 

5、构建以专项资金调查为方式的调查绩效审计模式。在实践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传统财务收支审计与专项资金调查审计的关系。以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利益的“三农”、环境、能源及社会保障等公共领域专项资金的审计调查。重点对政策措施的制定、落实执行情况及政策制定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查,揭示有关政策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相关政策制度的完善,通过专项审计调查,为促进社会稳定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6、构建以建设项目效益为内容的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模式。在实践绩效审计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与固定资产投资绩效审计的关系。以完善投资管理体制,促进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为目标,开展对道路建设、水利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等重点投资项目以绩效审计和国家专项建设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投资项目的效益,查处违法违规问题,重点揭露影响投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主要问题,为促进建设资金有效使用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三)实践绩效审计的三大原则 

实践绩效审计的三大原则:一是重要性原则,重点选择群众关心、人大关注、重视、财政投入大的项目;二是实效性原则,重点选择与当前中心工作相关而且容易成为热点话题的项目;三是可行性原则,重点选择审计机关力所能及而且能够获得被审计单位接受、支持配合的项目,即易于操作、增值空间大的项目。 

四、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 

(一)影响构建绩效审计模式的制约因素 

1、民众对绩效审计缺乏正确、客观的认识。绩效审计在我国才刚刚开始,人们对绩效审计的认识还比较陌生,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绩效问题不是违法问题,审计机关无须介入。甚至一些人认为绩效审计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在现有审计任务非常繁重的情况下再去搞这种东西,似乎意义不大。 

2、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绩效审计理论和制度。目前,我国关于绩效审计方面的文献大部分是介绍国外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及做法,国内尚无系统的理论经验,近年来,国内不少地方绩效审计试点取得了一些实践经验,多是一些探讨性的理论研究,少有明确定性的内容。国内绩效审计的法律制度建设还比较落后,国内关于绩效审计尚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及相应制度。 

3、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尚需提高。财务数据资料真实、合法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国外的绩效审计在财务资料真实性、合法性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为了满足公共管理需要才出现了绩效审计。但是目前,我国部门财务数据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尚不够,绩效审计环境不佳。原审计长李金华也认为中国绩效审计没有开展起来主要是因为当前国内混乱现象较多。 

(二)构建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的措施 

1、审计机关的法律授权必须明确。目前我们开展绩效审计,虽然有审计法作为法律依据,但是现有法律的规定还不够具体和明确,审计法只是提出了对有关“财政收支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尚无绩效审计相关定义。 

2、积极推动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直接影响绩效审计的开展,当前我国正在探索绩效预算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将对支出提出相对明确的绩效要求与考核标准,为审计机关开展绩效审计创造良好的审计条件。 

3、积极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绩效审计归根到底是对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而监督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及其部门(单位、项目)应有一个事先确定的责任目标,如果没有一个事先明确的责任目标,事后的审计监督也就难以进行,也只有在管理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绩效审计才会有一个更高的发展平台,开展绩效才会更具意义。 

(三)构建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的标准体系 

要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绩效审计模式,就必须构建有中国特色绩效审计评价标准体系。绩效审计评价标准是个系统工程,由于绩效审计客体涉及面很广,绩效审计指标应按审计客体不同分别设立指标体系。绩效的评价标准一般可分为总体绩效标准、公共部门绩效标准和项目绩效评价标准及行业绩效评价标准四个层次。 

五、关于构建中国特色绩效审计模式的个人建议 

开展绩效审计,对于促进部门提高公共管理水平,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我国的绩效审计刚刚起步,需要在实践中不段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绩效审计模式,笔者略提一些个人想法和建议。 

(一)尽快完善审计法律体系 

我国审计事业的发展与我国宪法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联的,笔者认为,开展绩效审计必须以国家法律授权为依据,在法律上明确绩效审计的地位,同时授权最高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这也是国际上许多国家开展绩效审计的普遍做法。修改《审计法》,建立我国绩效审计制度,完善审计法律体系,明确审计机关绩效审计职责。 

(二)尽快建立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在绩效审计试点阶段,统一、规范的绩效评价标准尚未建立。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共同探索绩效评价标准体系,审计机关进行绩效审计项目试点时,可以邀请相关专家加入审计小组,聘请相关专业领域的人员为特约审计员,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广泛听取相关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以解决急需建立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问题。 

(三)尽快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 

由于绩效审计涉及面广、专业技术含量高,开展绩效审计,不仅需要审计人员具备传统的财务审计基本技能,还需要具备适应绩效审计需要的若干专业技能。因此,审计机关必须培养适应绩效审计工作需要的多领域综合性人才,同时着力提高现有审计人员的业务综合素质。

第三篇 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_会计审计论文

一、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概念的界定 

(一)公共工程的定义 

公共工程传统意义上的理解是指以投资为主体的,为国家所拥有并为社会大众所共同享用的项目。它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信息通讯、水力、电力等基础设施。一般由财政性出资或组建的特定机构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资金投资。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也是其他部门发展的有力保障。但随着国家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投资主体多元化已经形成。公共工程的建设已不仅仅只有出资这一种方式,有了外资和私人资本的介入。所以现有条件下的公共工程已不同于传统公共工程的概念。本文所述及的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工程项目。 

(二)绩效审计的定义 

审计最早出现于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或期末时期,从审计起源至20世纪40年代是财务审计阶段,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了绩效审计。绩效审计的出现是有一定的时代背景的。1929年至1933年爆发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大危机,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以全面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为主要内容的凯恩斯主义代替了原来占统治地位的以市场自由经济为中心内容的马歇尔古典经济学说。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公共开支成倍增长公营企业大批涌现,公众对国家行为的关注程度也与日俱增。绩效审计应运而生。 

绩效审计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在此之前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说法。如美国审计总署把绩效审计定义为:是客观地、系统地审查一系列的证据,其目的是为了评估单位项目、活动的业绩和功能,以便为改进公共稽核和有关单位的决策工作提供信息。WWW.meiword.Com瑞典审计长伦尼?勃格伦在《瑞典效益审计》里这样定义绩效审计:简单的说,这种审计是检查机关作为行政管理机构的工作结果,它的目的是要让上级机构了解他们正在干什么,为此需要的开支以及达到预期效果的程度。其最终目的是要增强机构的财务观念,使他们利用手头的资金达到更好的效果,用较小的资金达到同样的效果。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绩效审计就是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审计。它包括:(1)根据健全的管理原则与实施以及管理政策,审计管理活动的经济性;(2)对被审计的单位,审计其人力、财务和其它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审计信息系统、业绩测定、监控安排以及各项工作程序;(3)对被审计单位,根据其目标完成情况,审计其业绩效益,并根据原来预期的影响,审计其活动的真实影响。 

我国目前对绩效审计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一般把效益审计认为就是绩效审计,其实效益审计只是开展绩效审计的一个部分。因为绩效应由三个要素构成,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效益”仅仅指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也就是绩效审计中“效率性”和“效果性”中的内容。因此“效益审计”只能反映“绩效审计”中一部分内容或其中的一个环节。 

(三)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定义 

通过对以上定义的理解我们认为公共工程绩效审计就是受托审计机关运用现代化的方法对投资的公共工程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改善公共环境,为决策提供外部保证。它具体内涵包括:受托审计机关既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也可以是社会审计组织;审计客体是投资的公共工程项目,不包括其他的建设项目;它是一种监督的活动,通过监督提高部门的执政能力。 

二、实施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实施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必要性 

实施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必要性是由公共工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公共工程具有以下特点: 

1.资金投入大、占用期长。一个大中型的公共工程资金投入量少则上千万,多则上亿。而工程本身在建设期内大部分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不能通过建设期回笼资金。 

2.建设周期长、不以营利为目的。公共工程的建设周期一般要比普通的建设项目周期要长,5-10年是平均建设周期。投资的公共工程项目绝大部分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除非少数的垄断行业。 

3.效益的共有化。公共工程所带来的效益几乎是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需要,不是其他工程所能代替的,具有联合消费、共同受益的特点。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公共工程的以上特征使它区别于其他一般的建设项目,它关系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所以对公共工程的审计就不能只停留在一般的财务审计的层面上,要做到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 

(二)实施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紧迫性 

我国开展绩效审计并不是追赶时代潮流,它是目前我国公共工程投资出现的问题所决定的。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段盲目的求高求快时期,投资大就是好工程,完全不考虑高投资下带来的效益是多少,造成了工程建设资金浪费、使用率低、社会效益差的现象时有发生。经济发展过快带来的弊端应该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开展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紧迫性。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一定要提高各种资源的利用率。绩效审计可以对其使用取得的效益、效果进行审计,促进国家的和谐稳定发展。开展绩效审计还有助于揭露问题, 避免经济、风险。通过开展绩效审计, 揭露领导或部门因决策不科学、不合理造成的无效投资及损失浪费等问题, 监督其决策行为及其在项目审批工作中有无失职的问题, 促进领导和有关部门领导加强对建设资金的管理, 监督领导对建设资金的支配权,有利于加快职能转变的进程, 提高工作效率, 形成一个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增强公众对执政能力的信心, 避免产生社会不安定因素。 三、我国开展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现状

我国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还只是刚刚起步,要真正建立起完备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体系,尚需时日,要从基本国情出发的基础上借鉴国外起步较早发展较好的国家的经验。目前我们得先认清在我国开展公共投资绩效审计所面临的问题。加拿大前审计长埃尼斯戴伊在他的《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一文中提出了很多目前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很具有借鉴价值。

我国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对绩效审计的了解不够导致人员素质低

大部分审计机关和人员还停留在对绩效审计知识层面上的了解,并没有真正着手去开展绩效审计。而且我国目前并没有对绩效审计有明确的定义,我国审计工作人员都得通过学习外国的资料来了解绩效审计。这也导致了从事绩效审计工作的人员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开展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需要。

(二)审计机关的性不够

性是所有工业化国家最高审计机关的基本特点,是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能够顺利开展的保障。这也是目前我国整个审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审计性的核心是审计组织的,组织的决定了人员的和经费的。而在我国,《宪法》和《审计法》规定,国家隶属于,地方审计机关实行业务管理以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为主、组织管理以同级地方的领导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即审计机关直接受本级行政首长领导,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由本级予以保证;审计机关正职领导人由本级行政首长提名,本级人大常委员会决定任免,报上一级备案,副职领导人由本级任免,地方各级审计机关正职和副职领导人的任免,应当事先征求上一级审计机关的意见。从以上规定都可以看出,我国的审计缺乏性。人员和经费都没有实现。因此,从性上看,我国的审计只能算是机构的内部审计。审计体制性不足严重制约了我国绩效审计工作的效果,这一点在公共工程绩效审计中表现尤为明显。因为绝大部分公共工程项目都是国家或当地批准立项的,都是大工程,其审计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官员的政绩。这也就是出现了很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原因。

(三)公共工程绩效审计依据不足

现行的《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第四条规定,审计机关应当对国家建设项目总预算或者概算的执行情况和年度决算、项目竣工决算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对效益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并不是意味着就是开展绩效审计。这存在着概念上的偏差。所以目前我国缺乏开展绩效审计的依据。

(四)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标准

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制发了《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企业绩效评价标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等,为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了依据。但是,对于公共投资的绩效评价标准,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规范。公共工程项目千差万别,甚至是同一项目,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会有多种不同的衡量标准,这就导致了衡量审计对象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而采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得出的结论会有天壤之别。这使得每开展一项公共工程绩效审计,审计人员都必须在事前就衡量绩效的标准问题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或者寻求一种公认的、不存在异议的评价标准。因此,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给审计人员客观公正地提出评价意见造成了困难。

(五)内控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绩效审计难以开展。

内控制度的健全是开展绩效审计的有力保障,而现实情况是我国目前开展的大部分公共工程的内控都不健全,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很大风险,导致了审计人员在审计绩效的同时还要质疑内控制度,既浪费了时间金钱又占用了人力物力。

(六)技术支持不够

信息化时代电脑软件的作用非常巨大,它可以得出准确、科学的结果,又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计算机审计在我国整个审计界也只是刚刚起步,在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方面涉及的就更少,所以就必须联合计算机人才为绩效审计研发适合的软件。

因此目前我国在开展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方面存在着人员素质低、技术支持差、法律体系不完备等问题。

四、提出的对策和改革的方向

(一)提高绩效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

审计人员具有公共工程专业知识是顺利开展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有力保障。审计人员一般要比被审计人员受到更好的训练,对工作也要有深刻的了解。首先要对原有的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在职培训,诸如经济、计算机、工程、统计等等。其次审计人员自身也应该认识到不断学习的重要性,可以通过自学的形式或是在平时的工作中总结经验的形式不断的提高自己。最后可以在审计组织内部通过增加相关专业人员的形式来提高整体的水平,可以从大学、私营企业和部门招聘专业人才。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专业人员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审计人员学习审计方面的知识,达到互相促进共同进步的作用。

(二)改革现行的审计体制

从以上来看,我国目前存在的审计体制方面的问题根源还在于审计的性不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审计机关的隶属关系上解决。审计机关必须于决策机关之外,不能存在上下级的关系。审计机关的要实现人员任免和经费上的双重。审计机关要有的人事任免权,把聘用审计人员的办法和聘用一般公务员的办法脱钩。

(三)制定法律法规使得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有法可依

制定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做好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的有关立法工作,明确绩效审计的法律地位,使公共工程绩效审计有必要的法律制度和工作机制的保障;二是要制定和完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准则、绩效审计的质量控制办法,以确保审计质量和绩效审计有序进行。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制定了可用于绩效审计的审计标准,并在1992年于华盛顿召开的会议上获得公认。我国在制定自己的标准时可以参照国际标准。成立绩效审计立法委员会,并使其成为国家审计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完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

公共工程绩效评价体系一般包括工程的社会适应性、工程的经济效益、对社会环境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社会适应性是指该工程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经济效益一般是指该公共工程能带来的人员就业、居民收入和对国家其他建设的影响等。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对当地居民生活习性的影响、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对居民卫生保健的影响。对自然资源的影响包括对水、土地、森林、矿产等的消耗系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大气、森林、野生动物的破坏程度。完善的公共工程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是绩效审计结果的依据,我国可以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评价标准的研究和完善,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评价体系。

(五)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

1.抽样审计。抽样审计能科学的解决审计的量与审计结论保证程度之间的关系问题。把抽样审计运用到公共工程绩效审计中去可以节约审计成本,毕竟在目前的情况下每个工程都搞绩效审计是不现实的。2.跟踪审计。包括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管理、使用情况,征地拆迁费用支出、管理情况,设备、材料的采购、保管、使用情况,有关税费计缴情况以及其他财务收支核算情况。对完成项目的投资效益情况进行及时的审计评价。同时做好移交工作,防止国家建设资金的流失或被无效占用。3.异地审计。目前对公共工程的审计有社会机构的参与,由于目前社会竞争激烈,存在着徇私舞弊的违法行为。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公共工程审计的法定机关,应严把社会机构参与公共工程审计的准入关,建立公共工程审计的准入制,以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质量。异地审计在一定程度上能减低徇私舞弊的现象发生。4.计算机审计。计算机参与到审计过程中可以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舞弊、人为的错误,得出比较准确的审计结果。

结论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商机也带来了风险,随着对公共工程投入的不断加大,所承担的风险也不断增多。对公共工程进行绩效审计在我国还刚刚起步,面临困难在所难免,在加大对公共工程绩效审计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与实际的结合,在实际操作更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篇 浅议投资审计_会计审计论文

近年来,国家运用预算内资金等一系列资金加大了对地方中小学教学楼、基层卫生院、派出所、司法所、法庭等国债项目的建设与投入力度,县级财政也予以相应资金配套。极大提高了基层卫生医疗条件、服务水平,提高了城乡治安防控能力,进一步加强了法律援助,切实维护了困难群众的合法权益,提高了农民学生上学条件,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工程建设项目中尚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待进一步规范和引起重视。笔者浅议如下: 

一、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达标建设”不达标。 

1、随意调整工程结构、资金规模及购建方式。 

国家要求地方每个国债项目体系建设要做到规范化、标准化,具体为每个乡镇办公用房建设要统一图纸、统一标准,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的未经报批、随意变更,将要求统一新建的楼房,变更为新建起脊瓦房或平房;将要求统一新建办公房变更为购置旧平房、门面房和套房;将已经批准的建设资金规模和标准随意扩大。 

2、工程建设标准不符“达标”要求,个别工程质量存在少数问题。 

国债建设项目要求,水电安装、基本装饰及附属工程要达到能基本满足办公条件,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个别工程未达到标准,缺少相应附属设施,个别工程甚至存在房屋漏水现象。 

(二)工程建设未完全做到“四制”要求。 

国债建设项目有严格的要求,要做到“项目法人负责制、 工程合同制、工程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工程采用议标、未委托相关机构进行质量监理、合同签订内容不规范、资料不完备、合同与相关资料要求不吻合等现象。wwW.meiword.CoM 

(三)工程进度不一,以及未经验收投入使用。 

部分乡镇工程虽已竣工,但未经验收就投入使用,有的乡镇因土地问题项目一直未建,有的完工日期远超出要求的完工日期。 

(四)资金使用不完全符合要求。 

国债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基层院、所、庭房屋主体工程建设以及为满足基本办公条件的基本硬件投入,而不能用于院、所、庭的软件投入,软件投入应向县、乡争取,申请财政给予相应经费投入。 

(五)相关部门招投标制度执行不规范,对投标文件内容把关不严。如:只重视投标报价价款,而对预算书乱编现象却不严格审核。 

(六)合同内容不完整,图纸不详尽,合同与图纸不衔接;图纸封面说明与详图不吻合,且未说明不一致时以谁为准。 

(七)隐蔽工程变更无现场签证,一些变更资料是在工程竣工验收后才办理。有的变更仅有变更图纸而无建设、设计等相关单位共同签章的经济签证资料。 

(八)施工转包、靠挂现象普遍。个人借施工单位资质以其名义承揽工程。 

笔者建议: 

1、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和配合,推进工程进度,形成全县整体“一盘棋”。 

2、各级及相关部门严把审批关,严格工程施工方案,杜绝随意调整建设结构、建设规模和购建方式现象。 

3、及时对已完工工程进行验收,对不符有关要求、质量存在问题的,及时督促加以完善和修复,视情况扣减工程资金。 

4、工程建设要按照“四制”要求,规范管理和操作。 

5、有关情况增加了审计工作量,也加大了审计风险,应引起审计人员高度重视。 二、我们的做法:

20xx年,我们审计局狠抓投资审计工作不放松,力求投资审计工作能为规范投资行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作出应有贡献。

(一)县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安排和布置投资审计工作。

新任县长多次就我县投资审计工作如何更加深透、更加规范、更高质量、更高效率地开展做出指示,对许多申请审计机关审计的投资项目及时批转给县审计局办理。

(二)审计局党组高度重视,经常招开会议研究部署投资审计工作。

1、以制度建设规范投资审计工作。颍上县审计局相继制订了《颍上县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办法》、《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实施办法》、《小项目简易程序办法》及《投资审计奖励办法》等。

2、多层面、多角度配置投资审计力量,充实投资审计人员。多次安排局年轻同志参加省厅投资审计培训班进行学习。并安排一些审计新手参加部分投资项目审计组进行锻炼,由老同志带着新同志学习并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3、积极探索、创新投资审计外聘人员管理新模式。针对目前投资审计项目多、人员力量弱的现状,颍上县审计局研究决定,聘请有一定技术资格、经验丰富、素质高的人员帮助审计机关开展投资审计工作,由审计局专业人员对其所完成投资审计项目进行质量把关、业绩考核和出具报告。

4、重视投(融)资项目审计监督与服务工作。20xx年,颍上县审计局以节约资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着力点,继续做好投(融)资项目审计监督与服务工作。

(1)重视对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领域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目前为拉动内需保增长,国家加大了基础设施及民生工程等领域的投资建设,需要对有关资金的投入、管理和使用,项目建设程序、进度和管理,投(融)资成本与效益等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价,也为工程竣工结算提供依据。而作为经济卫士的审计部门责无旁贷。

(2)积极做好盘活资产、融通资金等经济活动的审计服务。比如某乡镇争取上级资金拟建农民工创业园,对建园之前私营企业所建个别厂房进行购置、协调将行政事业单位原办企业出售给外商、因城市建设对拟征迁的加油站土地进行征用等,都需要进行价值核定,为投(融)资决策提供参考,节约资金,服务经济发展。

(三)审计人员加班加点,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投资审计工作。

审计局投资审计人员合理搭配力量,经常分为三个审计组,冒着炎热高温下乡进村,进行现场图纸实物核对与观测。

(四)严格制度和要求:

1、审计人员要本着实事求事的原则做好资料收集、核对与投(融)资价值核定工作。要严格按照项目程序,将工程招投标、设计和施工,工程建设和管理、工程监理与物资采购等纳入审计人员视野。按照工程审核方面规范要求,认真收集有关项目合同(协议)、施工图纸,工程鉴证单等资料,将定额价、市场信息价与市场询价相结合,实地观测与有关帐务资料、图纸、协议、变更等资料相核对,运用好投资审计软件,对工程量进行认真计算、对合同外新增项目及其定额套用、费用计取、材料价格等进行严格把关、认真核对。

2、要求审计人员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廉洁从审。投(融)资审计是个敏感的工作,要求审计人员的素质要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正确的价值观,以节约资金、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着力点,全力做好投(融)资审计监督与服务工作。

目前,初中工程、司法所工程、卫生院工程、新农村建设等民生工程资金、国债资金以及促进经济增长、拉动内需的其他资金投资审计项目,均在有条不紊地实施。

笔者相信,各级审计部门在“依法审计、突出重点、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求真务实”的审计方针指导下,一定会实事求事、客观公正,为加强国有资产以及资金的合规、有效运营,节约投(融)资成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及损失浪费做出自已的贡献。

第五篇 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思考_会计审计论文

财政涉农资金是各级用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项资金,涉农资金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或部门以及其他经济组织履行其职责时所管理和使用的涉农资金的情况进行审查与评价的活动,在我国涉农资金审计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大。

一、强化涉农资金审计的必要性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及其涉及面的扩大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开展,国家财政支农资金逐年增加,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也在加大,由于涉农资金点多面广,资金来源渠道多,资金链条粗而长;涉农单位众多,不仅涉及到各行业各领域。涉及到众多部门,且涉及到千家万户,情况复杂,如何保障各种专项资金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真正使农民得到实惠,让农民放心,必须加大对涉农专项资金、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审计监督,强化涉农资金审计。

(二)充分发挥审计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监督职能

审计机关必须紧紧围绕国家建设新农村目标的贯彻落实情况,开展有效的审计监督,为促进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全面落实发挥作用。因此审计机关应积极开展涉农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积极开展涉农资金的绩效审计,具体而言就是为分配、管理和使用涉农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服务,促使他们管好和用好资金,同时促进其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最终体现在为一方百姓服务,维护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三)运用审计绩效理论对涉农资金进行深入剖析

可对涉农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检查其效益水平,评价和影响整体效益的因素,寻找提高其效益的途径。wWw.meiword.cOm另外通过对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资金损失与浪费、资产流失和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的揭露,能促进相关部门正确决策、科学管理、提高涉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能,维护资产安全,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

二、涉农资金审计的开展情况

(一)强化了对涉农改革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和调查

近年来审计机关围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农村医疗卫生等一系列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和热点问题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部分地区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了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专项审计,征地农民补偿赞专项审计,农村卫生资金筹集使用情况审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情况审计或审汁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清欠了征地农民的补偿费,促进了农村卫生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提高了农民合作医疗保障水平,为切实维护农民利益发挥了一定的重要作用。

(二)加强了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审计

为促进提高各类涉农专项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审计机关和人员先后组织开展了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技兴农专项资金、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林业建设专项资金等方面的审计或审计调查。通过审计和审计调查,、反映、揭示了不同地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促进有关部门建立健全项目决策制度,加强资金管理,按时保质完成项目建设,促进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和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为加强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部分地区还利用计算机联网对有关科技兴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和远程审计,为进一步实现对科技兴农资金的实时监督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三)强化了对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审计

为促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部分审计机关重点对项目预算和竣工决算进行审计,探索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核减工程投资,节省建设资金,保证涉农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如关注农村水利灌溉、农村公路、小流域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查处改变和挪用项目资金、虚报冒领、损失浪费、工程质量低劣等问题;且针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以确保相关惠农利民的措施落到实处。

(四)强化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

部分审计机关在进行财政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时,加强了对农村管理部门的审计监督。如在财政审计中,加强了对财政转移支付中涉农资金的审计,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并发挥效益;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把与建设新农村有关的农村卫生设施建设资金、文化教育事业资金、农林专项建设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列入了审查内容之列。通过对领导干部履行新农村建设相关责任的审计,促进党政领导干部增强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各类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涉农资金审计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涉及内容广泛,审计程序和方法较为简单

资金的来源包括地方各级配套资金、相关部门和单位投入的自有涉农资金,造成资金被混用,各部门(单位)职责不清。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设立审计项目的方式不够稳定,项目安排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如有的是人大根据需要,临时以检查的形式出现;有的是按照人大或的要求开展审计等。另一方面,部分县级审计力量不足,致使部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间隔期限较长,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审计监督。此外,部分涉农资金审计局限于合规性和财务账目基础审计,其经济效益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涉足较少;同时,审计技术方法仍为就地手工搜集、整理、复核及各种信息,并未充分利用现代审计新技术。

(二)审计实施严肃认真,审计质量和效果有待提高

由于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特殊性,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都能严正以待;但近年来的审计结果却反映平平,究其原因是现行的审计体制,如对同级或相关部门存在的专项资金问题,一些审计机关很难在审计报告中予以反映和处理,财政涉农资金审计的作用及效益大大减弱。尤其是县级审计时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情况涉及较少,对资金分配是否符合客观需要,是否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是否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等方面缺乏宏观的和研究。审计结论仍停留在是否遵循法律法规等制度,显有将审计结论提升到宏观角度进行综合,很少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三)涉农资金使用管理中存在较大问题

目前,国家通过加大涉农资金审计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产生更大收益,但从实际审计结果来看,涉农资金的使用管理并不理想,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部分专项工程未进行招标、投标;部分项目决策失误,个别项目投资损失较大;部分专项工程未经过竣工审核;专项资金未按时下拨、滞留账面;部分单位挤占专项资金;地方配套资金不到位,直接影响项目的预期效果;资金分散、使用效果不明显;在资金核算上存在不规范现象等,所有这些无不影响涉农资金的使用与管理。

四、涉农资金审计的强化措施

(一)细化审计环节,提高审计质量

细化审计环节具体包括涉农资金的分配、管理审计环节,涉农项目的立项、建设审计环节,资金和项目的效益审计环节等内容。监控重点专项资金引入效益审计在资金分配环节,检查各级确定的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是否在资金上予以落实。在资金拨付环节,要着重检查滞留闲置、挤占挪用等问题,促进资金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在资金的使用环节,一方面要着力查处各种违法违规问题,特别是侵害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注意检查评价资金的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地利用涉农资金。在资金管理、使用环节,主要审计涉农资金的项目、预算、计划、资金、设备物资采购、内部控制制度等内容。审查其是否符合投资立项的具体规定,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无虚报项目等问题。对涉农资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主要审查涉农资金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状况以及涉农资金管理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有效性,确保资金使用按制度规范进行。

(二)创新审计方法,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

其一,应协同相关部门建立完善的项目库管理制度,将当期“项目资金分配、实际投资结构、资金调拨时效”三个方面作为项目资金管理层、执行层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其二,应健全财政涉农资金审计与电算化、网络化及国际化审计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改善审计的法律环境: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审计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从而保障财政涉农资金审计工作有章可循,降低审计风险。其三,应进一步加快实施“金审工程”,“金审工程”已进行了几年时间,计算机审计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与发展,但对于涉农资金审计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特别需加大地方审计人员培训力度,促进地区审计内部资源数据库建设,构建一个布局合理、扩展充分的涉农专项资金审计网络平台,解决软、硬件制约因素,切实提高财政涉农资金审计效率和质量。

(三)注重涉农资金项目效益,逐步完善指标评价体系

涉农资金审计,是将检查资金使用效果、促进合理有效利用资金作为审计的最终目的,为此,在审计过程中,需要探索效益审计路子,逐步建立一套可行的涉农资金效益指标评价体系。从目前情况看,该指标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即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社会效益指标体系、生态效益指标体系。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更重点关注涉农资金的直接效益、长远效益和社会效益,才能使财政支农项目效益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多方面体现出来。有些效益也可直接体现出来,有的则通过改善生产生活设施和生态环境间接体现出来,有的在短期内可以体现,有的则需较长时间体现出来。

(四)涉农审计问题的处理应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

涉农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涉及国计民生,对涉农资金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应严肃处理,但审计处理并不是目的,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规范管理才是根本,审计机关应立足“审、帮、促”,将审计处理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结合起来,针对审计中发现的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应原因、找准根源,及时向及有关部门提出建议,促进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从机制和体制上保证涉农资金正常有序地使用和管理,使国家的各项支农惠民政策能够落到实处。另外在审计实践中,应特别注意违规的物资、设备、工程等招标投标行为,使涉农审计问题的处理与涉农资金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第六篇 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应用问题探讨_会计审计论文

一、基层央行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

央行身处金融领域,经营管理的是货币资金,与生俱来的是高风险,因此,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这一理念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风险导向审计有重点、有针对地制定审计计划,编制审计方案,安排审计资源,深入细致地查防央行各业务领域、管理领域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而有效地降低审计风险。 

(一)评估固有风险

固有风险是假使在没有内部控制情况下,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的可能性。评估央行业务和管理存在的固有风险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了解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和特点,收集外部审计机构审计结论和以往年度内部审计结果,确定易发生风险与错弊的业务环节。如人财物管理的关键环节,资金流转各个节点,为下一步开展审计提供风险导向。二是了解央行有关业务核算和管理法律法规的变迁,为内部控制测试提供方向。三是了解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和管理氛围,包括管理人员的诚信和能力等因素,以充分考虑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产生影响的相关因素。 

(二)测试控制风险

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和执行不力导致业务和相应的会计处理发生差错而不能被预防或纠正的可能性。评估控制风险就要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风险管理进行评审,可采用流程图法、调查表法、询问法、现场测试、调阅内控制度及其他资料进行核对等不同方法。一是评价内控制度建设的完整性。主要验证各级行是否根据不同的管理和业务活动特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否能有效防范各类风险。Www.meiword.COm二是评价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主要测试内部控制制度对相关部门操作人员、业务运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重要业务控制点以及控制环节的人员职责和相互牵制是否恰当合理、权责分明。三是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考察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遵循程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等。 

(三)确定检查风险 

检查风险是指审计方法不当、审计程序不到位、抽样比例不足、审计人员素质不适应等因素的影响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重大差错而做出不恰当结论的可能性。在确定检查风险时,内审人员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进行综合评估后,对审计风险水平做出预期估计,从而确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和现场检查的范围或重点。内审人员应当根据央行各项业务运行风险的评估结果来确定不同业务审计风险的可接受水平,据此采取不同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内审检查,以达到规避审计风险,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之目的。

二、基层央行实行风险导向审计应遵循的原则

在基层央行的审计实物中,针对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结合央行的工作实际,以风险防范为基础,树立风险导向和控制理念,将风险导向审计与制度基础审计、账项基础审计结合起来运用。央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服务主体明确的原则 

《中国银行内审工作制度》明确规定:“中国银行内审工作实行行长负责制,内审部门对行长负责并报告工作。”同时规定:“中国银行内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各级分支机构的内审部门应在本行行长领导下,负责本辖区的内审工作,接受上级行内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央行内审服务主体是本行行长,服务主体工作目标在不同的时期虽有所侧重,但最根本的目标都是要防范风险,确保安全。这就决定了内审工作最终目的是防范风险,对风险的评估与改善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首要目标。不论是账项基础审计还是内部控制审计,或者是风险导向审计、绩效审计均要以防范风险为基础。 

(二)审计重点突出的原则 

《中国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明确指出:“内部控制是指中国银行上海总部、各分支行通过制定和执行一系列具体的制度、程序和方法,对相关风险进行识别、和应对的机制和动态过程。”这是内审部门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依据,与风险导向审计的目的和内容相符,央行实施风险导向审计是认真贯彻《指引》有关要求所采取的举措。审计重点主要是制度执行是否到位、决策程序是否合规、业务开展是否规范、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等方面,财务报表审计已非央行内部审计的重点。因此,在防风险的前提下要重点突出,针对不同的审计项目有所侧重。 

(三)审慎吸收运用的原则 

外部风险导向审计对象主要是财务报表的公允性、财务资金使用的合法性,以规避审计风险为出发点,通过对高风险领域和产生风险的各个环节进行,客观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内部环境、内部控制制度,从而确定审计计划,调整审计策略和审计资源分布。央行作为我国的银行,在法律法规授权范围内履行各项职责,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工作创新。央行内部审计是为本单位领导管理和决策服务的,是内部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内部审计引入风险导向审计,要审慎,理性对待,吸收该审计理念和方法的精华,摒弃其为节约审计成本,只针对风险而忽视制度的遵守性、报表的合规性等等的问题。 

(四)多种方法并用的原则 

风险导向审计与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总结发展起来的,它虽克服了审计重点不突出、审计资源分散的弊端,与风险管理的理念相吻合。但是内部控制制度也是以风险管理为宗旨建立的,内部控制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如果孤立应用风险导向审计而忽视其他审计方法的运用,将会偏离服务主体的工作意图,与央行内部审计的初衷相违背,使央行内审走入无人喝彩的境地。应根据央行不同时期的中心工作,针对不同业务特点,以服务主体的要求为目标,以内部控制为起点,以风险评估为手段,综合应用各种审计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既保基础,又获得涵盖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富有特色的审计成果。 三、央行应用风险导向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经济的发展、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银行业务的迅速扩展,使得央行所面临的风险不断增加。要顺应环境的变化,正视风险的存在,对基层央行而言,界定风险范围、理顺风险责任、建立风险模型和风险防范机制,这就要靠实施风险导向审计走出一条迎接风险、化解风险之路。当然,风险导向的理念首先应该在内部审计人员中得到树立和贯彻,但是要更大程度上降低基层央行风险,还要求央行各级领导和员工都应懂得风险语言,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技能,提高全体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度。只有这样,才能使风险导向审计的效益得到最大发挥,推动央行职能更好的履行。

(二)提高内审人员综合素质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需要内审人员熟知被审计单位各项业务,掌握现代内部审计理论与方法和计算机知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①提升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培养内部审计人员忠于职守、廉洁自律、依法审计、客观公正的道德情操,使内部审计人员能自我约束与提高,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②加大内审人员内审理论与实务知识的培训力度。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具有较高的审计技能,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专家为基层央行内审人员进行审计前沿理论培训,介绍先进的审计方法和经验;同时,让各级行的内审人员走出去,参加审计部门、内部审计协会、财经院校等组织的审计培训、研讨和考察等学习活动。

(三)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

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财务数据的电子化已经非常普遍,他们开发了大量审计程序软件,审计师在审计中可以直接对数据库进行加工,使用程序软件构建模型并由计算机自行检验和核对。目前,计算机已广泛运用于央行的会计、国库、发行等业务中,内部审计应顺应时代潮流,广泛利用计算机技术,积极应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工作。可从以下方面着手:①开发计算机审计软件,借助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来确定恰当的抽样方法及规模,达到迅速、客观和公正效果。②积极争取在业务软件上开设审计接口,便于审计人员对业务数据进行采集和。③编制电子审计手册。将审计制度、审计方案、审计案例和有关的业务制度和文件汇编成电子审计手册,设计检索、查找和维护功能,方便审计人员使用。

(四)筹建内审信息资料库

充足的信息资料是实施风险导向审计的基础,内审人员对被审计对象的风险评估结果与实地审计测试结果出入大小取决于其所掌握的信息资料的多少。若不以组织制度形式要求辖内所有单位和部门定期将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提供给内审人员,审前风险评估针对性就不强,也不全面,不仅达不到提高审计效率,规避审计风险的目的,还有可能因审计主导方向选择错误加大审计风险。

(五)建立适当的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要制定以风险导向审计为核心的审计规范体系,注重对审计模式的改进,完善风险导向审计实施的具体程序和方法。诸如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以及在控制测试和证实测试阶段都要使用的审计抽样方法、期望审计风险水平、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估计和评价法等,为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建立一个规范性的、原则性的技术指导,以便使审计人员执业能够有章可循。

(六)突破现行审计制度的局限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允许审计人员在其认为能承受的风险水平下,省略部分常规的实质性测试程序。当前人行系统评价审计工作质量的重点之一是审计程序的合规性,就是看在项目审计过程中是否严格执行了内审操作程序。这种过于注重审计程序形式完整性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势必制约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推行。因此,要推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应建立相应的《风险导向审计办法》或《风险导向审计操作流程》,指导审计人员操作。

第七篇 审计师与内部人掏空行为分析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对外部投资者利益的保护主要依赖于对公司内部人掏空行为的各种监督和处罚措施,外部的审计师则代表着一种监督机制。研究结果证明,审计师和内部人在两阶段的博弈过程中存在纳什均衡解,均衡状态下如果对于审计失败和内部人的掏空行为实施更严厉的惩罚,那么,公司会有更高的总投资水平,股权结构更分散,审计师将获得更高的审计费用,内部人也将得到更高的预期投资回报。同时自利的审计师在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时,将不自觉地达到高质量审计的要求。

【关键词】审计师;掏空;非合作博弈;审计质量

投资者是资本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投资者的权益是“天赋”,投资者的权益保护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保障。然而无论是美国“安然事件”,还是中国“银广夏”的惨痛教训一再告诉我们,资本市场上处于信息劣势地位的中小投资者,其权益很容易受到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损害,而这些事件的发生无不与资本市场的又一重要角色——审计师有着极大的关系。证券赋予了它的所有者明确的权利,特别是当内部人 ① 有利益侵占行为的时候(hart,1995),如何从审计师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如何发现并约束上市公司内部人利用“掏空”损害外部投资者行为的发生?如何提高审计师的审计质量?本文将通过探析审计师与内部人掏空行为之间非合作博弈的过程试图为这些疑问寻找答案。

一、问题的提出

掏空(tunneling)也称为“隧道效应” ②,是johson,la porta,lopez de silames&shleifer(jlls)在2000年提出的一个概念,原意指通过地下通道转移资产行为,jlls把它理解为企业的控制者从企业转移资产和利润到自己手中的各种合法的或者非法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犯。wwW.meiword.coM当控股股东通过金字塔结构和交叉持股方式分离所有权与控制权,或者担任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以及当法律对小股东的保护不到位时,这种掏空行为更加严重(la porta等,1999)。

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与财务学”的兴起与发展为投资者保护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la porta et al.(2000)认为金融市场发展中一个基本点就是对投资者的保护,越能有效地保护投资者不被内部人利益侵占就意味着证券的价值越会更高。同时指出在美国证券立法和证券交易委员会赋予了审计师更多的保证财务报告准确性的责任,因此美国的审计师在投资者保护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这一角色同样适用于大多数的资本市场。jensen&meckling(1976);watts&zimmerman(1983)研究指出,大股东有可能通过各种利益输送方式来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而在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审计作为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各方的代理冲突。

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环境下,为了避免外部投资者的逆向选择,可以由外部的审计师提供信息帮助投资者正确认识公司的未来价值。审计师在本文中的关键角色是要发现查出内部人的利益侵占行为,对掏空行为起到威慑作用。笔者扩大了shleifer&wolfenzen(20xx)的投资者保护模型,研究竞争性审计市场上自主选择的审计师对内部人利益侵占行为的监督和约束,关注由于审计失败而导致的对审计师预期惩罚力度,并研究了高审计质量的形成过程。

二、shleifer&wolfenzen的基本模型

shleifer&wolfenzen(20xx)在研究投资者保护时假定:(1)模型中的经济主体由内部人股东和股权投资者两种类型的经济主体构成。(2)企业内部股东实施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投入额为i,其中自有资金为w(00,否则企业家将放弃此投资机会。(4)假设该企业家拥有公司的绝对控制权,该公司在期末实现的投资回报现金流为ii=i(1+ g)。

企业的内部人通过“隧道效应”转移公司的资源以实现私有控制权收益,可见其收益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的,一个是投资收益分配之所得,一个是由掏空侵占得到的利益,第二个利益能否获得便取决于掏空行为是否被发现。用δ表示内部人转移或侵占公司现金流量的比例(00),其中b表示内部人因掏空被查出而遭受的边际惩罚支出 ④ ,而惩罚支出函数f(δ)是随掏空资产额δ变化的一个比值。代入f(δ) =bδ ⑤ 后的内部人预期收益进一步表现为:eu={δ(1-q)+[1-δ(1-q)](1-λ)-bδq}(1+g)i ②

此外newman等(1996)指出审计欺诈模型中审计师查处内部人侵占公司利益行为的概率q通常是一个指数分布,因此假定查出概率:q(x,α,β)=1-e-xαβ

同时,为了促使审计师努力工作,监督审计师的工作结果,newman等(1996)对审计师因未能发现掏空行为引入了一个外生性的预期惩罚支出,该支出是一个线性递增的函数,定义为:p=ɑδ,这里ɑ为审计师因未能识别“隧道效应”而遭受的边际惩罚支出 ⑦ 。因此,在审计费用既定的情况下,审计师的预期收益为:eua=f-c(x)-[1-q(x,α,β)]ɑδ③

假设审计师处于一个竞争性均衡市场,则审计行业的平均利润率为0,那么它预期收益必然满足:eua=f-c(x)-[1-q(x,α,β)]ɑδ=0

经过上述,笔者将内部人与审计师的动态行为按时间顺序划分为两个阶段(图1):

约翰·纳什提出在非合作博弈过程中,行为各方不能达成约束性协议的情况下,至少有这样一个稳定的结果,即当所有博弈方对其他每一个博弈方的策略有一个正确预期时,没有一个博弈方可以通过选择另一个策略来改善自己的结果。本文用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来两个阶段参与者的行为选择,每个阶段的参与者会选择一个均衡的策略以达到共同的最优解,形成两个阶段的纳什均衡。在下面部分的均衡策略中,将首先第二阶段中内部人与审计师的最优行为策略,再进一步剖析第一阶段均衡条件下内部人的最优投资决策和外部策略,以及审计师相关的行为反应。

四、审计师与内部人之间的均衡策略

(一)第二阶段的均衡策略

第二阶段是在i和λ既定的条件下,内部人选择掏空公司现金流量比例δ以实现自身预期收益最大化,同时审计师在α给定条件下选择监督资源量x以实现自身预期收益最大化。

命题2意味着如果审计师面临未能发现掏空而遭受高额惩罚的法律责任压力,客观上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去监督查处,主观上能始终抵御诱惑保持较高性,那么这对于掏空被发现后将承担巨额罚款以及丧失社会信誉的内部人来说掏空的风险将被放大,侵占公司利益的行为也将受到约束。在外部严厉的惩罚机制下,内部人和审计师在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时,不自觉地达到了高质量审计的要求。这些无疑提高了外部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预期程度,使其意愿持有的现金流量比例提高,项目投资总额也越高。

(3)严厉的惩罚措施对审计费用和内部人预期收益的影响。

命题3:均衡状态下,加大对内部人和审计失败的惩处力度,不仅提高了审计师的审计费用,也提高了内部人的预期收益。

五、研究结论及意义

关于审计师在资本市场中所扮演的角色,传统的观点通常认为审计师仅仅是通过发表审计意见对公司披露的财务报告进行证明,而本文着重研究了竞争性审计市场上自利的审计师在揭露和抑制“隧道效应”中承担日益重要的责任,对中小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笔者研究发现:

1.第二阶段博弈过程中,内部人和审计师在各自利益同时取得最大时存在最优现金流量掏空比例δ和最优审计资源投入量x,它们与对内部人掏空行为和审计失败两者的惩罚力度都呈反比例变化,揭示了对两者强有力的惩处措施和高额的惩罚成本将抑制内部人的掏空行为。

2.第一阶段博弈过程中,均衡条件下加大对内部人掏空行为和审计失败两者的惩罚力度将提高项目的总投资水平,股权结构也更为分散,能够对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

3.由于来自两方面的惩处力度对总投资水平的正效应影响,将会使得审计师得到更多的审计费用,同时,内部人的预期收益也将随惩罚力度的加大而提高,成为审计师预期收益和内部人预期收益的帕累托改进。

4.审计质量是审计师专业胜任能力和审计性的联合函数,笔者认为,自利的审计师在竞争性审计市场中,在与内部人一起进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时,不自觉地达到了高质量审计的要求。实现高质量审计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约束条件,它是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其关键在于是否能优化审计师的执业环境,是否能完善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体系,加大对审计失败的惩罚成本,最终目的就是使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审计师主动地提高审计质量。

本文的投资者保护模型较之过去的研究,最主要的区别是考虑了存在道德风险的内部人对总投资水平和对外出售股份比例的决策行为,把审计质量的两个决定因素引入了模型。尽管该理论模型得出许多有益的结论,但它仍存在一些局限性。(1)模型中将对投资者的保护主要依赖于发现对内部人掏空的惩处和对审计失败的惩罚,而忽略了除审计师外的其他遏制掏空行为的渠道,如其他大股东对第一大股东的制衡作用⑿,以及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等都有可能发现并制约内部人掏空行为。(2)本文假设审计师处于一个竞争性的审计市场中,且内部人是会掏空企业利益的风险偏好者,若不满足这些假设,本文得出的结论便会有所偏颇。尽管存在一些局限,该理论模型仍然拓展了对投资者保护的研究,阐明了审计师在影响资本投资水平和股权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并且肯定的回答了加大对审计失败的惩罚对提高审计费用和内部人预期收益是正效应。因此加大对审计师行业的监管和惩处力度,进一步规范审计师的行业制度,优化审计师的执业环境,完善审计师的法律责任体系,加大对审计失败的惩罚成本,使审计师能主动地提高审计质量,能为外部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

【参考文献】

[1] jensen m and w.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managerial behavior,agency costs and ownership structure[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76,(3).

[2] johnson,la porta,lopez-de-silanes and a.shleifer.tunnel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0,(90).

[3] shleifer and d.wolfenzon.investor protection and equity marke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xx,(16).

[4] newman,s.rhoades and r.ith,allocating audit resources to detect fraud[j].review of accounting studies,1996,(1).

[5] newman,patterson and r.ith,the role of auditing in investor protection[j].the accounting review,20xx,(80).

[6] 王艳艳.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投资者保护视角[j].财会月刊,20xx,(13).

[7] 周中胜,陈汉文.大股东资金占用与外部审计监督[j].审计研究,20xx,(3).

[8] 李青原,王永海.审计师、公司治理与投资者保护[j].审计研究,20xx,(2).

[9] 雷光勇,刘丹.审计质量影响因素[j].中国注册会计师.20xx,(8).

第八篇 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的作用_会计审计论文

论文关键词:内部审计  道德文化  公司  治理

论文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司文化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具有比以往更紧密的联系。内部审计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一种手段应关注公司道德文化环境,内部审计活动可以多方面发挥其在公司道德文化中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公司治理的不断健全,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被认识,内部审计在检查企业制定与遵守有关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倡导道德理念,充当道德卫士,促进和评估道德措施等方面为企业道德氛围建设中扮演重要角色,从而为改善公司治理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作为现代公司治理的一种手段应关注公司道德文化环境,内部审计师应该充当道德倡导者的角色。

1内部审计与公司道德文化的关系

1)依照公司章程,在公司治理过程事务中,董事会负责公司战略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开展风险管理活动,坚持公司道德和价值的取向。所以,公司的治理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的道德文化,包括董事会的道德氛围和组织的道德环境。内部审计是由于企业为了在日益发展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谋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经营治理水平,约束其经营行为,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形成和发展的。内部审计通过融入监督机制对公司治理起着监督和预防参谋作用。

2)从公司内部控制上看,控制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为实现控制系统的基本目标提供了纪律和框架。按照coso控制框架理论,内部控制的首要部分是控制环境,而控制环境第一要素便是诚信和职业道德价值观。Www.meiword.cOm因此,公司治理从内部控制上需要内部审计活动评价公司道德文化的必要。内部审计已经进入了更具前瞻性、咨询性的发展阶段,要关注组织治理、风险发现和风险管理,特别要关注组织治理中的决策风险和经营风险,关注组织经营的前景。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监督与评价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内部审计通过的检查和评价活动,针对控制的缺陷、治理的漏洞,提出切实可行的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措施,促使治理者进一步改善经营治理,提高组织的盈利能力和经济效益水平,现代内部审计实际上成为了企业治理的延伸。因此,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与不断完善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从公司形象信誉上看,一个好公司需要良好的诚信品质和更高的信誉度。公司不只对广大股东和投资者负责,还肩负着社会广大民众的期望,“牛奶掺三聚氰胺”事件给企业的教训是深刻的。在美国20xx年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其第406条职业道德规则要求在纽约所有公开的上市公司要有《道德规范》,内部审计通过进行一系列的专项审计活动,如通过监督领导干部,起到、反舞弊的作用;评价公司宗旨、精神和经营、治理理念,起到企业文化宣传者的作用;评价企业形象与员工形象,公司领导的表率,以及与业务客户的信誉关系,由此来敦促治理者和员工忠于职守、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在公司逐步形成一种良好向上的道德文化氛围,起到良好道德倡导者的作用,为公司治理过程发挥不同作用。

2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的定位是“管理+效益”。加强管理和提高效益,是一个组织的永恒主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效益也就体现了企业的价值和目标,而管理则是达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

内部审计通过应用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活动应对公司文化与道德相关的目标、项目及活动的设计、实施及效果进行评价,不仅有利于改善公司的组织文化环境,促进公司的运营管理,同时也帮助公司塑造一个积极的形象,这种积极形象可能会给公司带来更多的商业机会。

2.1发挥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的监督评价作用

由于各个公司的文化氛围、治理理念和工作目标不同,风险治理的实施也有很大差别。内部审计机构有责任定期评估整个公司的道德状况包括董事会的道德氛围。可以在评价公司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时考虑公司道德文化因素影响,也可以单独开展与道德相关的目标、项目及活动的设计、实施及效果的审计计划内容,从而发挥内部审计活动对公司道德文化的监督、评价作用,帮助公司改进治理过程。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是评价公司风险治理方式与公司活动的性质是否适当。

在开展第三方审计与合同审计、质量审计、尽职调查、安全审计、隐私审计、信息技术审计、绩效审计、经营审计、财务审计以及合规性审计等审计确认业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保持足够的职业审慎,警惕可能引起舞弊的机会,对引起徇私舞弊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和评价,评价公司有没有清楚易懂的正式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说明、政策,包括预防舞弊和的程序以及其它期望员工做到的理想的道德标准;评价管理层有没有采取相关规定,要求员工、供应商和客户知道在与组织进行交易时应该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专项控制环境审计还应评价管理层有没有采取积极的措施支持和提高道德文化,对违反道德规范、政策的行为有没有得到报告并被调查等。通过审计评价建议公司建立明确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控制环境。审计表明,在商业礼节、利益冲突、出行和娱乐方面,强调职业道德可能比报销制度更能控制公司不合理的费用支出。

2.2发挥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倡导者的角色作用

cia《职业道德规范》促进了内部审计职业道德文化的发展,也是内部审计对公司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作出客观确认以信任的基础。在提请领导层、管理人员和员工遵守法律、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的同时,内部审计人员作为本公司的员工,更应该发挥内部审计活动在公司道德文化中倡导者的角色作用。

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经常深入到生产、经营第一线,了解到基层单位和部门的先进经验和思想状况,能够及时将信息反馈到治理层,同时利用工作之便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好人好事。尤其是在建议企业完善内控制度的同时,倡导良好道德,通过健全制度,弘扬正气,提高广大员工的道德水平,使其积极支持与主动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形成良性循环的企业环境。

另外,审计人员以身作则展现爱岗敬业的职业修养:要诚实、审慎和尽责地开展工作,遵守法律法规、避免利益冲突、维护公司利益,对非息保密;廉洁自律的职业纪律:不接受可能会削弱,或据测会削弱其专业判断的任何东西,工作及生活作风正派、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谦虚谨慎;团结协作的职业品质:审计人员之间不仅在工作产生合作协调的团队效应,还与被审计项目领导、员工之间产生沟通效应与和谐效应;持续学习的职业精神: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只有不断持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熟练性、效率和质量。

总之,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内部审计从单一的监督职能逐渐转向集监督、评价、控制、咨询为一体的综合职能,同时日益需要企业道德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二者殊途同归,最终均指向一个目的,为现代企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监督保障和精神支柱。

参考文献

[1]cia考试指南。内部审计活动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

[2]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专业实务框架.

[3]企业文化管理学.

第九篇 谈风险导向审计中分析程序的实施_会计审计论文

内容摘要: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的一项重要审计程序,本文结合审计准则探讨了风险导向审计中的程序,指出注册会计师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应从战略、会计与财务等方面实施程序,以达到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率与保证审计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 风险导向审计 程序

于20xx年开始实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贯彻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指导思想,标志着风险导向审计已在注册会计师审计中正式实施。风险导向审计非常重视程序的运用,因此本文结合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探讨如何在风险导向审计中应用程序。

程序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地位

风险导向审计通过综合评估经营风险,充分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以确定实质性程序的范围、时间和程序。其优点在于将审计的重心前移到风险评估,从而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保证审计效果。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的一种重要审计程序,它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发现的与其他相关信息不一致或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较动和异常数据关系进行调查和,以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的程序。程序既可用作风险评估程序和实质性程序,也可用来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中的一项基本工具。

风险导向审计中程序的性质

运用程序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财务信息做出评价。www.meiword.cOM其实施对于注册会计师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识别高风险领域、发现异常项目及审计线索具有显著作用。完整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选择适当的数据关系;对数据关系进行;识别异常的数据关系或波动;调查异常数据关系或波动;得出结论。

风险导向审计中的程序不再仅仅是为了帮助确定其他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执行风险评估程序,进一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情况,评估企业战略与经营活动,确认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意外波动以便识别异常的交易或事项,发现潜在错报风险领域以及对财务报表和审计产生影响的金额、比率和趋势,从而达到确定重点审计领域和事项,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审计目标,有效揭露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重大错报或漏报的目的。

程序在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具体实施

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的合法性与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但财务报表只是企业经营活动结果的体现。风险导向审计强调对企业战略风险、经营风险以及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要求对包括非财务信息在内的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在实施程序时,不仅仅比率或趋势的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还要不同财务数据、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以评价财务信息是否正常,是否存在财务信息与其他信息不一致或财务信息与预期数据严重偏离的波动和关系。同时,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注册会计师通常把战略、会计、财务等工具运用到风险评估之中,这就使得风险评估更合理、有效和可靠。

(一)战略

风险导向审计中的程序以战略为逻辑出发点,其实质在于通过对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明确企业地位及应采取的竞争战略,以权衡收益与风险,了解与掌握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潜力,特别是在企业价值创造或盈利能力方面的现状与潜力。通过战略,注册会计师能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状况和经济环境,辨认影响企业盈利状况的主要因素和主要风险,从而评估企业当前业绩的可靠性并对未来业绩做出合理预测,为后续会计和财务奠定基础。战略一般包括行业、竞争策略。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涉及行业特征、行业生命周期、行业获利能力与核心竞争能力;竞争策略包含波特竞争战略、swot、价值链、pest等。

(二)会计

通过战略,注册会计师可以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特征和自身的竞争策略,而这些因素将决定被审计单位的成功要素和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此,财务报表反映这些关键成功要素和风险的项目就应当成为会计的重点。会计目的在于评价被审计单位会计所反映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真实程度。通过会计,可以对会计政策与估计、会计方法、信息披露做出评价,揭示会计信息的质量,修正会计数据,为财务奠定基础。进行会计时,注册会计师应辨认关键会计政策,评估会计政策弹性,评价会计策略,评价信息披露质量以及识别危险。

(三)财务

除了进行会计外,注册会计师还应重点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关键账户余额、趋势和财务比率关系等,以期形成一个合理的预期。此时可以使用不同的财务方法,包括从简单的比较到使用高级统计技术的复杂。注册会计师通常采用趋势法、比率法、合理性测试法与回归等方法。例如注册会计师通常会对被审计单位流动性比率、资产管理比率、负债比率、盈利能力比率与生产能力比率等财务比率进行测算,籍以评价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风险导向审计中实施程序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程序能够帮助注册会计师提高审计效率,但如果运用不当则可能会形成错误的审计结论,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充分考虑以下问题,以使程序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程序难以得到精确的结论

程序的结论是一种对被检查事项总体上的合理判断,它无法给出被检查事项的准确结果,结论能否直接作为实质性程序阶段的审计证据还存在分歧。因而对于一些性质重要、检查风险较高的项目,注册会计师就不能只是机械地执行程序,而必须结合检查、函证等其他审计程序取得直接证据对程序的结果加以验证。

(二)不能仅依赖程序的结果得出审计结论

程序获取的大多为间接证据,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审计意见时,仅靠程序的结果还不够,还要借助于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细节测试进行更加细致和深入的审查,以获得说服力更强的直接证据。所以从审计过程整体来看,注册会计师不能仅仅依赖程序,而忽略细节测试的作用。

(三)考虑程序存在的风险

当注册会计师将程序运用于审查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认定时,要研究不同财务数据之间以及财务数据与非财务数据之间的内在关系,如果数据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可预期关系,注册会计师将无法运用程序,而只能考虑利用检查、函证等其他审计程序收集充分、适当的证据,作为发表审计意见的合理基础。

(四)注册会计师的能力与经验

运用程序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和专门知识,因此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注册会计师要熟练运用程序,就要尽可能的了解和掌握行业知识;其次,执行程序要求执业注册会计师具有更高的职业判断能力;最后,运用程序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较好的数学知识和统计知识,并能掌握建模的能力。

综上所述,程序是风险导向审计的基本审计程序,是注册会计师合理运用职业判断的充分体现。通过程序,注册会计师不但可以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识别重大错报领域,将财务报表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检查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报,还可以将程序直接用来收集证实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的审计证据,最终达到降低审计成本、保证执业质量、提高审计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明辉.高级审计理论与实务[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xx

2.黄世忠.财务报表[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xx

3.黄季红.刍议程序的运用[j].华东经济管理,20xx

第十篇 现代内部审计性问题剖析_会计审计论文

内容摘要:现代内部审计的本质是一项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无论发挥何种职能,承担何种角色,性都是内部审计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在保证与咨询服务中对性的要求并不相同,咨询活动可能损害保证职能的性。审计委员会在现代内部审计性的改进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审计委员会对内部审计的监督。

关键词:内部审计 性 咨询 审计委员会

审计的性本质界定

性是审计(包括内部审计)的灵魂和本质,尽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同作用,但性却是两种职业的共同要求。“性和客观性构成了内部审计职业道德的基本要素,是内部审计职业化进程中的奠基石”。虽然,“性问题对内部审计总是一个难题,它总是需要向组织内的某个人报告,因而缺乏公共会计师所具有的最终层次的性。另一方面,如果向企业内部的适当权力层报告,那么它能够具备足够的性并有效发挥作用”(mautz,1964)。尽管由于内部审计与组织之间天然的“血缘纽带”和利益关系,内部审计性一度被内审外包热衷者频繁炒作和指责,成为内部审计职业难言的痛处,但这并不能抹杀内部审计性的价值。“内部审计所应具备的、客观的特质依然是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基本前提”(王光远,20xx)。“性”这个概念,反映了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其内涵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拓展而丰富。iia自20xx年1月起启动新的《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最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其所界定的内部审计职能发生了嬗变,内部审计成为“一项为了增加价值和改善运营所进行的的、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iia,20xx)。Www.meiword.coM内部审计职能已由传统的监督与评价向确认(保证)和咨询发展。“性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客观、公正、或免除偏见地从事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陈汉文,1994),也是促进完善公司治理、改善组织经营绩效、实现组织目标、最大限度发挥内部审计作用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在全球范围内改善公司治理的浪潮中,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如日益复杂和普及的技术、对新技能的需求、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扩大服务范围的需求、日益激烈的竞争以及全球化。内部审计人员正在制定新的战略来应对这些挑战,更加主动地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和改变内部审计模式”。多样化服务的提供和内部审计模式的改变,严重威胁着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和性,于是,这已不是一个概念性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职业道德问题,而是一个职业化进程中急待加强管理的问题。

内部审计性的涵义

iia《内部审计职业实务标准》(20xx)的“属性准则1100号”规定:内部审计活动应该,内部审计师在开展工作时应做到客观。该标准对内部审计性重新诠释,反映了内部审计人员不再固执于保持个人性这一现实,而更为强调的是组织上的性、内部审计人员个人的客观性。iia实务标准对内部审计性加以解释,指出:内部审计的性体现为机构的性和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机构的性是指审计执行主管在机构内应向能使内部审计活动实现其职责的阶层报告,即内部审计在组织地位上的,内部审计机构应具有充分的组织地位以使其完成审计职责。机构性的标志是“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范围、实施审计及报告审计结果时应不受干扰”;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师应有公正的态度,避免利益冲突,即内部审计人员精神上的。客观性是“一种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它要求内部审计师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对他们的工作成果抱有诚实的信条,不会与任何方面达成重大的质量妥协。客观性要求内部审计师不能把对其他事务的判断凌驾于对审计事务的判断之上”。性与客观性的关系是,“性可使内部审计师提出公正和不偏不倚的判断意见,这对审计工作的恰当开展是必不可少的。”而内部审计师的客观性要通过机构的状况和性来获得,内部审计师的客观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构性的实现。

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的“一般准则”规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显而易见,基本准则中对内部审计性所下的定义比较笼统和抽象,只是简单提及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于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之外,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性,什么是客观性。针对我国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对内部审计性没有作出完整和具体的说明,《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性与客观性》给予了明确的解释:性,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性一般指内部审计机构的性;客观性,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内部审计活动时,应以事实为依据,保持公正、不偏不倚的精神状态。客观性一般指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性能够促进内部审计人员客观性的提高。

“虽然理论上对性和客观性的准确定义并未取得一致,但人们普遍认为客观性与确认或咨询服务的评价、判断和决策活动的质量有关,而性与确认或咨询服务所处的环境状态有关”(mutcher,20xx)。

通过探讨内部审计性含义,可以认为,iia和我国审计理论界对内部审计性含义的界定以及对机构性与内部审计师客观性关系的理解上渐趋一致,即都认为内部审计的性应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内部审计机构的性,二是内部审计师个人的客观性。机构的性主要是指地位上的,它是保障内审机构履行其职责的首要条件。只有当内审机构具有从事审计活动所要求的良好的组织地位,才能确保内部审计活动在确定内部审计范围、实施审计及报告审计结果时不受干扰,内部审计师的审计行为不受限制,审计意见或决定得到实施,审计建议得到适当采纳。机构性是内部审计师客观性的前提和保证,“性”这一概念被阐明为内部审计机构或部门职能的一种属性,它是建立内部审计职能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而“客观性”则是内部审计人员个人的一种属性,它表明内部审计人员个人应具有诚信、公正和勤奋的职业品质,反映了内部审计师的职业道德和个人品质。

现代内部审计确认与咨询活动中的性

iia新定义指出,“内部审计是一种、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是增加组织的价值和改善组织的经营。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的有效性,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该定义涵盖了内部审计在组织中广泛的确认和咨询职能。目前,越来越多的内部审计部门采取多种服务的策略。相比于传统保证性服务,咨询服务更能体现内部审计的增值能力,为组织增加价值。“提供咨询服务的收益,在于它证明可以增加组织价值、改善内部审计与经营管理层的关系、增加员工的表现机会以及展现员工职业生涯的前景”(anderson,20xx)。iia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丰富了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内容。咨询服务通常是由保证服务直接产生的,但同时应认识到,咨询审计业务也可能衍生出保证服务。保证与咨询服务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多数的审计服务既包含保证活动,也包含咨询活动。”但内部审计师所能提供的服务取决于其在组织中的定位及其预先设定的职能,内部审计活动的具体类型在不同组织间是不同的,其原因在于诸如组织规模、经营类型、资本结构、法律及管制环境等因素的不同。 “管理层聘用了内部审计人员,而同样是这些内部审计人员经常要去检查管理层和其他人的经营业绩。此外,管理层经常向内部审计人员寻求咨询服务,并把审计建议纳入到企业流程再造,作为确认服务提供者的审计人员,会对这种流程进行评价。内部审计人员对管理层的依赖,内部审计活动的日益重要,咨询服务需求的增加以及由此带来的内部审计人员评估自己工作成果的问题,还有内部审计外包业务的日益增多,这些综合情况引发了人们对内部审计客观性的日益关注”(mutcher,20xx)。因此,如何缓解或避免内部审计咨询服务对性的不利影响,提高内部审计的职业声誉,成为内部审计职业急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确认和咨询服务中的性要求

性(无论外部审计还是内部审计的本质特征),是审计得以存在的根本,是从古自今审计人员应恪守的基本原则之一。但内部审计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时,其性要求是有所不同的。原因在于确认服务与咨询服务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为服务中牵涉到的主体及其数量。

确认服务中涉及的主体有内部审计人员、被审计人和第三方关系人如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审计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债权人、股东以及潜在投资者等,内部审计是否有价值取决于第三方关系人,内部审计必须自始至终保护第三方关系人的利益。内部审计履行确认职能是为了对被审计人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作出客观公正的认定和评价,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主体应具有较高的性,与被审计人之间不存在任何破坏其性的利益冲突。

为提供确认服务,内部审计人员应该和客观,用于规范确认职能的确认准则也对内部审计的性和客观性做出了严格的限定,其目的是为了保护第三方的利益。而咨询职能则是一种专门针对高管层以及其他各级管理层改善自身状况而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是适应高级管理层以及其他各级管理层需求而日益凸显的一种重要职能,内部审计主要发挥参谋和顾问的作用,以协助高级管理层以及其他各级管理层更好地履行各自的受托责任,咨询服务中只涉及两个主体即内部审计人员(受托人)和管理层(委托人),不存在第三方,其价值直接取决于管理层的认可与否,管理层只是希望内部审计能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提出建议,因此对内部审计性的要求相对较低。

(二)咨询职能对性的冲击

现代内部审计由于同时提供确认和咨询两种服务容易导致角色上的冲突,而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内部审计的性可能受到损害。内部审计确认与咨询职能的冲突本质上是由审计的性问题引起的,即内部审计在发挥咨询职能时可能会影响或损害内审人员履行确认职能时应具有的性。内审人员同时承担这两种职能时所持的角度不同,因此导致二者之间存在矛盾性。管理层既是第一层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又是第二层委托代理关系中的委托人;既是内部审计确认职能的被审计对象,又是咨询职能中的委托人。管理层身份的双重性,形成了对同时承担确认和咨询两种职能的内部审计人员的冲击,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从不同的视角来完成两种性质迥异的服务,这就使内审人员陷入矛盾之中:到底是作为董事会或其下属审计委员会的“代理人”和“耳目”,还是立足于管理层,充当管理层的“耳目”?矛盾的实质是形成了利益冲突。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接受管理层的委托为某一项经济活动提供咨询服务,另一方面又接受第三方(董事会等)的委托对该管理层执行该项经济活动的过程或结果进行确认,因此内部审计也具有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双重身份,作为“有限理性人”的内审人员显然很难避免双重身份对性的破坏。当内部审计人员对某项经济活动提供过建议且该建议已被管理层所采纳时,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已经间接地参与到该项经济活动中了,对自己间接参与过的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评价,从情感上讲,是难以做到客观公正的。

正是鉴于上述原因,人们普遍认为内部审计向咨询服务的扩张可能损害它作为治理程序有效性的确认者和师的价值。但值得说明的是,“提供咨询服务就其自身而言并不必然损害客观性,特别是如果审计人员主要涉及建议职能而不是决策职能时,没有理由认为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必然受到损害”(mutcher,20xx)。“审计师通过开展咨询服务,可能会对与保证性审计业务有关的工作程序或问题有更深入的了解,咨询服务也不一定损害审计师或内部审计部门的客观性。内部审计不起管理决策的作用。是否采纳或实施内部审计咨询服务所提出的建议由管理层决定。因此,管理层的决策不应损害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咨询服务只是对内部审计性成了一种潜在的威胁,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损害或削弱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如果专业的内审人员和内审部门能够识别出与先前的咨询服务相关的后续审计任务中的威胁客观性的潜在因素,能够考虑到缓解因素,并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或化解剩余威胁客观性的因素,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就能得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或者至少不受到严重损害。

结论

内部审计的性是现代内部审计充分发挥其在公司治理中的确认和咨询职能,承当各种角色挑战的根本保证。失去了性,一切都无从谈起。内部审计性的核心是组织地位上的,它要求内部审计必须有较高的组织地位,因此将内部审计置于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的领导之下并于管理当局,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直接向公司的最高执行机构——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负责并报告工作的组织机构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上的性和权威性,保障内审职能作用的发挥。

内部审计的性要真正得到保证,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审计委员会须确保内部审计机构能充分地、不受限制的与公司高级管理层、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进行沟通和交流,并向其报告工作结果;审计委员会必须评查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章程并保证内部审计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得其工作所需的记录、职员、财力和物力;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简称cae)的聘用、解雇决定应由审计委员会主席认可,其还必须适当参与cae业绩的考核及薪酬的决定;审计委员会必须让cae及外部审计师有机会定期与其进行非公开的商谈和讨论,而没有管理层人员参加。可见,要保证内审的充分,避免受管理层的操控或影响,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及其对内审的支持极为关键。事实上,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是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审计委员会要能对本公司的经营、管理有彻底的了解,必须考虑内部审计师的工作。鉴于内部审计在确保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有效运转及管理和控制风险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它在帮助管理当局及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估、报告方面也起着任何其他部门所无法替代的作用,从而支持和促进审计委员会全面有效地履行其监管职责。

参考文献:

1.andrew d.bailey,jr.,audrey a.gramling,sridhar ramamoorti(王光远等译).内部审计思想.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

2.刘力云.审计委员会制度述评.审计研究,2000

3.乔冠华,蒋苏娅.审计委员会的理论与运作.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xx

第十一篇 浅析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互动机制_会计审计论文

内容摘要: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企业内部监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内部审计的职能也在发生变化,在公司治理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对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相互需求、互相制约与共同发展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 互动机制

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的需求

(一)公司治理的含义

由于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得公司出现多层级的委托代理关系。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委托人由于时间与空间关系无法对企业亲自实施经营管理,而作为代理人又始终存在着机会主义倾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委托代理关系产生问题的矛盾根源,公司治理也由此而产生。公司治理就是对企业委托代理关系的制衡机制,其规定了公司的各个相关利益主体(包括“三会一层”,即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责任和权利,而且对各管理层行使权利所应遵循的规则和程序做出了具体规定,以保证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要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并有效发挥作用,需要解决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各层管理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代理人的道德风险问题。

(二)公司治理对内部审计职能的要求

公司治理的特征要求企业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发生一定的改变。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治理要求下,首先,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要求强化董事会的职能,需要信息在内部传递过程中的风险得到适当的控制,董事会要运用内部审计对经营层的管理进行专业的监督。www.meiword.coM其次,内部审计要成为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审计手段控制企业风险,提升企业价值,实现公司管理和公司治理的优化。再次,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向为管理服务方面转变,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内部审计必须不断发展创新,为企业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及发展需求

由于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或未能有效发挥作用产生财务问题,使内部审计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企业重视。内部审计无疑能对公司治理产生积极影响,包括报告质量、公司业绩等方面,内部审计对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在公司的组织结构中,内部审计相比于其他部门具有业务熟悉优势,能覆盖公司整体业务,在发挥自身监督检查职能的基础上,能更有效地帮助企业科学决策,提高绩效水平;同时,内部审计能帮助企业有效控制风险,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进行管理和协调,促使公司治理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的发展必将有效推动公司治理结构的改革和完善,促进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发挥作用。内部审计为公司治理所需要解决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一个信息反馈系统,内部审计范围的扩大和职能的改变将坚定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地位,内部审计技术的进步和审计资源投入的增加将会使审计结果更加可信。由此可见,内部审计对公司治理的作用非常重要。

内部审计的产生是公司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物,其发展也会随着公司治理的需求而发生变化。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正在呈现以下趋势:重新介入内部控制;推动更有效的公司治理。随着公司治理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未来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将会呈现多个分支,按照所有者的需求,内部审计将划分为财务审计、经营审计、社会责任审计,以及确认服务和咨询服务等多个方面和领域。 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互动与发展趋势

内部审计的发展要以满足公司治理要求为前提。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均衡的运作机制,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为了满足公司治理的需求,目前我国企业内审机构的设置模式应是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在经营管理系统设置审计机构。这是最适应当前公司治理的最科学与有效的模式。

内部审计需作为公司治理架构的组成部分。内部审计性的高低是判断公司治理状况的标准,内部审计已经成为良好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性原则前提下,只有确立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架构的一部分,才能够更好发挥公司治理的有效性,提高“三会一层”的执行力,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审计委员会机构是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设立的委员会之一,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的一部分,虽然在董事会决策前作为审议机构为董事会决策提供参考,但与董事会一样,应代表股东利益,对股东大会负责,同时对内部审计实施直接专业有效的领导,从而降低企业治理成本,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陈艳利,刘英明.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审计研究,20xx(5)

2.赵小周.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xx(4)

3.王.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与地位[j].财会研究,20xx(3)

第十二篇 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功能定位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在20xx年全国审计工作年会上,总审计长就“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和“审计维护”作了深刻的论断,为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理论,指明了国家审计新的方向。审计作为我国国家审计中的主要环节,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审计与国家金融安全的相互关系为起点,试对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功能进行相关的定位。

关键词:审计;金融安全;预警功能

一、引言

金融安全是指在金融全球化条件下,一国在其金融发展过程中具备抵御国内外各种威胁、侵袭的能力,确保金融体系、金融不受侵害,使金融体系保持正常运行与发展的一种态势(王元龙,2000)。包括军事安全、安全和经济安全。国家经济安全又包括国家金融安全、国家经济信息安全和国家产业安全。其中,金融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经济信息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环节,而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基本内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金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保障国家经济正常、有效地运行是目前大多数学者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然而,在我国国家金融安全保障体系中,审计要不要发挥作用、能不能发挥作用、怎样发挥作用?这些问题以往的研究不多。我们认为,国家金融审计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审计是国家金融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能够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二、审计和国家金融安全的关系

《中华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规定:“设立审计机关,对各部门、地方各级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政收支,进行审计监督”。wwW.meiword.cOM《中华共和国审计法》在1995年和20xx年的修订中将立法的目的规定为:“为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的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这一规定将审计的服务对象直接界定为国家经济发展。

《中华共和国审计法》第二十一条和《中华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九条赋予了审计机关对金融机构审计的权利,审计机关对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超过50%,以及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50%(含)以下,但是国有资本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一方面,通过审计监督和规范金融机构的经济行为,保证国家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防止金融系统的极端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审计机关的监督,可以披露真实、客观的国家金融运行的信息,为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有利的信息服务。通过对审计中发现问题的,评价国家金融安全程度,发挥审计免疫功能,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及时调整国家金融政策,降低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现任国家总审计长指出,现代审计作为国家的免疫系统,有责任更早地感受风险,有责任更准确地发现问题,有责任提出调动国家资源和能力去解决问题、抵御“病害”的建议,有责任在永不停留地抵御一时、一事、单个“病害”的同时,促进其健全机能、改进机制、筑牢防线。正是由于现代审计的这一本质的要求,决定了审计工作的基本职能是维护特别是国家的金融安全,保障国家的利益,保护的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和谐的发展。因此,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特别是我国的金融安全是我国审计的主要任务。

三、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审计要介入国家金融安全的维护中?这一问题是做好国家金融安全审计工作的基本问题。社会契约理论认为,源于社会契约。社会契约指及其行政行为一旦存在于社会公众的期望中,就必须履行一定的权利和义务,这些权利和义务是与社会之间契约的结果。必须保障公民的自由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共同利益,这其中当然就包括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特别是要保障国家金融安全。“观”认为,是指民众享有管理国家权力的制度。然而,在实际的生活中,享有管理国家的权力只是一种原则,不可能全部参与管理国家的具体事务,只能将这种管理国家的权力交给一个机构——,这使得成为行使权力的主要代理人,由此,和之间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是委托人,而掌握行力的则是受托责任人。为了确保,防止权力滥用,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使受托实施国家行力的少数人的行为符合或国家的利益。社会契约论和受托责任观构成国家金融安全审计的理论基础。

履行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职能时效果怎样?这需要代表利益的审计机构来评价。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存在“失效”、信息不对称以及官僚主义行为,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往往受到很大的制约,这更需要审计发挥其重要作用。首先,失效使得有关保障国家金融安全的政策和措施得不到有效贯彻执行。其次,信息不对称使得难以制定有效的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政策。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是经济监督,并不直接参与国家金融安全决策和政策实施。但是,审计是整个国家金融安全保障体系中监督保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审计在维护国家金融安全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四、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的功能定位

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的功能定位可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这三个层面进行相应的功能定位。

(一)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宏观层面的功能定位

1.审计在宏观层面对金融系统的“免疫防御”功能

“免疫防御”也称为“抗感染免疫”,主要指机体针对外来抗原(如微生物及其毒素)侵袭的免疫保护作用。目前,对我国金融业进行业务监管,具有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职能的主要是中国银行、银监会、、四大监督机构。财政和税务部门可以对金融行业和企业进行专项业务工作检查,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部门对金融企业的经济活动和金融监管机构的职能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管部门相比,国家审计机关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法定的依法审计活动,及时发现和抵御各种违法犯罪分子的侵蚀和行为,维护宏观政策的安全性和法纪规章的严肃性,维护良好的财经秩序和发展环境,从而实现“保护”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又好又快和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因此,审计在宏观层面对金融系统具有系统免疫功能的优势。

2.审计在宏观层面对金融系统的“免疫预警”功能

审计对金融系统的宏观预警功能是审计对宏观金融运行实行全方位的监管,旨在研究金融与财政、物价、经济的相互关系,发挥早期预测功能,为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依据。每年的全国上审计长都要对上年的审计工作做审计报告,将去年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汇报给,就审计中发现的重大审计问题做出具体的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为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考,把握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

(二)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中观层面的“免疫自稳”功能定位

“免疫自稳”是指免疫系统能及时识别、清除体内损伤或衰老的细胞,但对机体正常的细胞不发生攻击,以维持自身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审计机关作为国家经济的“看门人”,有义务及时和准确地发现我国国家经济体系中的“损伤”和“衰老”的经济细胞体,并及时报告国家经济各上级部门和社会公众。《中华共和国审计法》和《中华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审计有权对我国的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进行审计,并公布相应的审计结果。

(三)审计维护国家金融安全预警机制微观层面的“免疫监视”功能定位

“免疫监视”是指由于各种体内外因素影响,正常个体的组织细胞不断发生畸变和突变,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此类复制错误或突变细胞并将其清除,保护正常个体的系统功能。经济监督是审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审计主要通过审计、检查和监督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在规定范围内沿着正常的轨道健康运行;检查受托经济责任人忠实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借以揭露违法违纪行为,制止损失浪费,查明错误弊端,判断管理缺陷,追究经济责任。审计机关通过依法严格执行审计,对审计中发现的制度性缺陷和问题进行反馈,比如,问责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等,促进对相关制度进行创新与重构,从而促进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在更高层面上实现财政财务等财经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推动审计工作全面发展[j].审计研究,20xx,(3).

[2]刘英来.用“免疫系统”论指导审计的科学发展[j].审计研究简报,20xx,(17).

[3]沈言.国家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本内涵和实现路径[j].现代审计与经济,20xx,(6).

[4]宋常.“免疫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国家审计[j].审计与经济研究,20xx,(1).

[5]李宗林.审计与国家金融安全[j].商场现代化,20xx,(2).

第十三篇 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内部审计作为完善公司治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自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内部审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从受托责任、公司治理以及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等相关理论谈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问题;对策

一、基础理论

(一)受托责任理论

受托责任产生于权利的分离或转移,当权利分离或转移时,便会形成受托与委托关系,而在这种受托委托关系当中的受托方,由于双方利益取向的不一致(基于经济人假说)便会承担受托责任。在公司治理中,一般提到的受托责任是指由于股份制公司的出现,公司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而产生的经营管理者所承担的受托责任。但受托责任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权力的分离会产生受托责任,因授权而产生的权力下放或转移,也会形成受托责任;在公司治理范围内广泛意义上的受托责任,也包括因管理需要所形成的管理层级当中下级管理者对上级管理者的受托责任。

(二)公司治理理论

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基础上,企业内外部的各机构(如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力制衡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及市场机制被称为公司治理机制。科学的来看,公司治理的目标应该不仅仅是公司利润、股东价值的最大化,而应该是包含公司的社会价值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涵盖内容广泛,通过以价值为核心的管理,使所有与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普通员工、等)均能获得满意回报的能力。WWW.meiword.cOM显然,企业的价值越高,企业给予其利益相关者回报的能力就越高。

根据公司治理理论,公司治理机制包括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内部治理机制是通过企业内部决策和执行机制建立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决策机制。外部治理机制是通过市场竞争形成的委托人之间和代理人之间激励约束机制,包括证券市场与控制权配置、机构投资者的战略选择等。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论: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要求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目标相一致,根据公司治理理论,企业的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自然也是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但作为其本身,实现终极目标的方法是通过以风险为关注核心的内部审计,降低企业负面风险,提高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可能性,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最终与其他公司治理方法形成合力,共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讲的企业风险,是指广义的企业风险,既包括对公司治理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也包括对公司治理产生正面影响的可能性。而对风险的控制,则既包括受托责任履行的遵循性,更包括对受托责任履行的效果的监督控制。

关于三种理论的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分离以及因管理权授权所产生的权利下放或转移,为监督相关受托责任,控制企业相关风险,完善公司治理,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产生了外部审计和内部审计。

我国的内部审计起初是随着审计的建立、发展而产生、演化的。一般认为,我国的内部审计是指在部门或单位负责人领导下的专职审计机构或人员,对本部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各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和评价,以提出审计报告、意见和建议的一种经济监督活动。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

1.没有跟进的后续培训,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陈旧,对于新的审计理论或审计技术了解不多,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

2.审计行为不规范、缺乏连续性。由于每年是不同的审计人员来审核各级单位的经营成果,审计人员对所审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其对待问题的理解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使审计结果不同及要求有所不同,使各企业在来年不知是按哪种要求去做。

(二)忽视内部审计,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

虽然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部分企业的管理层、领导者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仍然比较片面;他们认为,内部审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权,对自身权威有负面影响,又或者认为内部审计可有可无,对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帮助不大。这些错误的观点导致部分企业管理者忽视内部审计机构,忽视内部审计人员,把内部审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或综合办公室,甚至出现将内部审计机构撤销现象,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随意性很大。这种情况下,在日常实际经营中,内部审计的性和权威性受到限制,无法得到全面体现,内部审计的责任监督功能和风险控制功能便也难以完全发挥出来。

(三)内部审计的范围狭窄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的信息载体主要集中在财务领域,审计对象一般都是财务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等,内部审计人员也主要是对这些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检查(如金额是否准确,项目是否齐全等);而对于财务领域之外的经营管理领域,却并没有很深地涉及到,如在审查销售合约时,往往只是对相关票据是否齐全,项目是否齐全,金额是否正确等做出检查,而对销售价格的合理性,销售成本的合理性,赊销政策的合理性,销售数量的合理性往往不做检查,把这些排除在内部审计项目之外。造成了内部审计范围狭窄的现状。

(四)对下属二级单位的审计流于形式

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在对其下属二级单位进行内部审计时,往往是派驻数名内部审计人员到各二级单位进行调查,而后由他们开展审计。然而,一方面由于企业总部审计人员对下属单位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另一方面,短期内的调查指导的作用微乎其微,再者由于利益牵扯,在审计时往往只能片面去账上寻找数据,靠以往经验去判断某些事项的正确与否,这些都直接影响各二级单位的经营成果考核。 三、建议及对策

(一)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高素质高水平的内部审计人员是高质量内部审计质量的保证,而高质量内部审计质量又是降低企业负面风险,提高企业正面影响可能性,完善公司治理,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首先学历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一般必须是本科或本科以上毕业,学历要求比较高,就能从源头上确保人员的素质。其次结构性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是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因而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宽度,不仅要有较高的审计、会计专业水平,而且还要有一定的生产经营管理知识和宏观管理知识。最后应变能力要求:不论背景如何,当今的内部审计人员都需要面对挑战,他们必须迅速地学习和发展,否则就会丧失主动性。另外,现有的审计知识结构如果保持不变,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的,公司应该向内部审计人员提供新的审计知识的引入,即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养。

(二)转变观念,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思想的转变是行动转变的基础,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内部审计性不高,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的状况,必须转变观念,改变对内部审计的的看法。企业管理层应给予内部审计充分的重视,将其作为改善公司治理的重点,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关键来看,另外管理层应该认识到内部审计是一个动态过程,存续于企业等日常经营当中。这样对内部审计的认识改变了,相关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

在机构设置上,企业应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设置模式。

1.对于上市公司及国有控股或国有独资公司,都有相关规定,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

2.对于非国有的大型股份公司及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对于一般小型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是否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审计机构可实行下审一级制度,并推行联合审计、轮回审计、定期审计,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整体优势。

(三)拓宽内部审计范围

随着我国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现代企业制度越来越完善,内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如会计信息系统的普及,使得财务资料信息出现错误的可能性不断减小。另外,由于单纯的对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很难对公司治理水平的提高有多大帮助,一个企业是承担各种责任的多方组织机构所组成的利益统一体,那么,如若完善公司治理,必须突破财务领域的局限,对企业其他方面采用科学适用的方法进行审计,并应该不断摸索经验,探索多领域内部审计体系和流程的建立。

(四)改革二级单位内部审计模式

为改善企业总部对各二级单位的审计效果,企业可以考虑向各二级单位派驻审计总监,一方面协助各二级单位的日常自审工作,熟悉二级单位情况,一方面在各财务期间或总部要求审计时和总部派遣的审计助理员一同开展审计工作。在这里,应该注意的是,为保证审计总监的性和监督的有效性,该审计总监的任免和奖惩应直接由总部负责,另外,为避免审计总监和二级单位形成利益关联,各审计总监应在各二级单位内轮流任职,且应接受总部内审机构的责任审计。

参考文献:

[1]耿建新,宋常.审计学[m].:中国大学出版社,20xx.

[2]徐国忠.我国企业内部审计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xx,(11).

[3]郑小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审计与经济研究,20xx,(1).

第十四篇 基于责任中心的内审部门绩效考评方法设计_会计审计论文

关键词:内审部门 绩效考评 平衡计分卡(bsc) 主基二元法(pfbsc)

内审部门绩效考评bsc法评述

(一)bsc法的基本内容及简介

目前运用在内审部门中的绩效考评方法有关键绩效指标法、经济增加值法、平衡计分卡(bsc)等,其中,bsc是最能体现将内审部门作为利润中心进行绩效考评的一种方法。传统bsc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财务、顾客、内部业务和创新与学习四个角度展开的,它们的指标之间是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体现了循环的价值增长过程,并将绩效考评和绩效改进融为整体。

(二)现有的内审部门绩效考评bsc运用情况

现有的对内审部门绩效考评的bsc大多是遵循bsc传统模式展开的,其四个板块以及考评指标如下:财务角度考评指标,通过内审减少的损失金额,内审成本以及内审收益费用率等;顾客角度考评指标,对内审部门或人员的投诉次数,客户总体满意度等;内部业务角度考评指标,内审工作日数量,内审预算执行的情况,内审的执行效率等;创新与学习角度考评指标,人力资源利用率,内审人员培训率,培训人数增长率。

即通过顾客的角度为内审部门的自身发展设定目标,通过满足顾客的需要,内审部门在内部业务运作中开展符合顾客需求的新业务,通过不断提升内审部门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去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最后,良好的财务结果使得内审部门能持续的发展和经营。WwW.meiword.Com

(三)对内审部门绩效考评的bsc评价

将内审部门作为利润中心,应对其价值创造进行衡量,bsc体现的正是一种循环的价值创造过程和绩效发展过程,它体现了内审部门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并注重内审部门的长期目标。bsc正是根据内部审计部门的战略目标而设计的一种业绩考评体系,其考评指标更符合其运营模式,且易于衡量。同时,bsc的引入侧重于对内审部门进行全方位检查和考评,而不是单一的角度,更具综合性。此外,bsc重视财务与非财务平衡,内部与外部平衡以及现实与未来的平衡。它的几个角度是相互支撑,相互推动的,并在循环中不断发展。

尽管bsc的引入使得内审部门的绩效考评更为有章可循,但其仍旧存在不足之处:内审部门作为利润中心,目前对其价值增值考核的主要指标应该为利润等财务指标,但利润等财务指标作为单一的数量指标并不足以完全表现出内审部门的全部业绩。内部审计部门面对的顾客范围较广,组织内部的其他职能部门和管理层是内部审计部门服务的主要对象,同时一些附加业务也涉及外部顾客;而内部审计部门的运作不同于企业积极去迎合顾客的需要,内部审计部门对组织本身还有监督和检查控制的作用,因此它无法完全依照顾客的需求去决定自身的运作模式。内审人员的审计判断是内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操守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审部门的价值创造能力。但传统的bsc中缺乏对内审人员的岗位考评。

基于责任中心的内审部门绩效考评方法

(一)对传统bsc进行修正的总体思想

从上文叙述可以看出套用传统的bsc模板对内审部门进行绩效考评是有局限性的,因此应当根据内审部门的实际情况增加板块或调整板块之间的关系。首先,内审部门的增值不单体现在财务方面,更多的是体现为一种隐性收益。因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些非货币指标作为补充以对内审部门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其次,传统的bsc都只是的考虑内审部门的价值增值,而忽略了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因此,在改进的bsc中应体现出部门之间的协同效应。再次,由于内审部门的绩效考评中内审人员的主体重要性,因此对其个体的工作质量进行考评是必要的。

(二)对bsc在内审部门绩效考评中运用的修正

1.使命角度的扩充。内审部门的发展使命包括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并且两者都将促进内审部门的学习与创新板块,使得各个板块不断循环提升。尽管不同组织的内审部门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但财务角度将通过内审部门使得组织减少或避免的损失额,内审部门的存在而使得企业在审计外包中所节约的成本作为我们进行内审部门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此外财务收益与投入费用的比率也利于同往期指标值进行比较。非财务角度则主要考察组织管理层通过内审部门的建议改善决策或优化管理的次数以及由于内审部门的存在,使得同期部门运作违规率减少的比率来考评。

2.顾客角度的修正。由于内部审计部门职能之一是帮助企业管理层改善决策,有时候还包括对管理岗位领导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因此委托人和管理层对于内审部门的评价是很重要的。考评指标主要是客户满意度,投诉次数等。

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责包括对财务收支状况以及各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工作,以及对组织的内控制度是否完善有效进行风险评估,其职责涉及组织中众多的职能部门,因此各职能部门对内审部门的评价也是重要的一个板块。考评指标也为客户满意度,投诉次数等。

外部评价者,由于其相对性,使得外部评价者对于内审部门的评价对管理者、投资者的决策是有帮助的,并有助于对内审部门的监督以及对内审人员的评估。此外,笔者认为外部评价者对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它们两者都对委托人和管理层决策和评价有着支撑作用,因此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诸如客户满意度之类的指标都可以通过针对性的设计调查问卷在相关人员之中进行无记名调查。

3.内部角度的调整。内部角度与顾客角度有着紧密联系,只有得到了顾客的认同,组织的价值才会得到提升。内审部门既隶属于组织,又担负监督和约束企业的职责,因此内审部门的内部角度不能完全为了迎合“顾客”而存在,而应该为了组织发展的长远目标,对“顾客”的行为进行约束和建议,并接受它们的管理和评估。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的考评指标不仅包括对内部审计的执行效率,内审工作日数量,内审预算的执行状况,还应该包括内审部门提出建议的次数和内审建议被接受采纳的次数,以及两者的比率以便进行同期比较。

4.学习与创新角度的调整。学习与创新板块中内审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受教育程度都与内审人员是否能够胜任审计工作息息相关;此外由于组织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相关法规等是不断更新变化的,因此培训费用支出是必须的,而培训费用支出的多少和组织的规模以及业务类型有关,培训费用支出的增长率也可以看出组织对于学习创新板块的重视程度以及组织的发展程度。因此,考评指标包括内审人员的职业化水平,培训费用支出,以及培训费用的增长率,培训费用支出占部门支出的比率。

pfbsc法对bsc法的补充

在修正的bsc中,笔者加入了外部评价者作为绩效考评的一个支撑板块,旨在利用其相对性对内审部门构成一个制约。而外部评价者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对组织内审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因为内审人员的审计判断是具有主观性的,因此应该对其专业判断是否客观进行衡量和监督以防止其渎职。所以,受教育程度、职称等级以及参与培训的次数都不能作为考评其工作能力的单一因素,还应对其工作态度以及客观性进行考评。而在组织内部进行这项考评比借助外部评价者更为直接,也能降低考评成本。因此,笔者认为在内审部门中引入对内审人员的bsc考评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将其作为pop点引入修正的bsc考评体系形成主基二元法,即pfc。 (一)pfbsc的基本思想

所谓主基二元法的主要思想可以概括为哲学上两点论和重点论的重要思想,抓住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即将c指标一分为二考虑,一部分为“主要绩效”,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重点监察和考核;另一部分为“基础绩效”(即pop),比如说程序化的指标和事项进行定期检查或者定期考核评价。好的“基础绩效”对前者是促进作用,若“基础绩效”不好,则整体绩效也就不好了,两者的结合能够更完善地对内审部门进行业绩考评。因此,pfc法能较c法对资源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因此是一种完备和全面的评价体系。

(二)引入pop点

1.显性业绩角度。内审人员创造的显性业绩是他们在具体的某项审计事项中通过审计证据的收集以及审计工作的开展中及时指正所避免或减少的损失。而内审岗位的风险控制和管理监控工作应为隐性收益归属于内审部门的绩效考评指标中,不作为考核内部审计人员的指标。

此外,内审人员作为团队里的个体,应当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注重部门内部的协同作用,这样才有利于内审部门作用得以完全发挥。与此同时,内部审计人员在做好检查监督工作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审计沟通工作,争取到上层领导以及其他各个部门的支持和配合。

考核指标可以为:自身岗位贡献程度(即个人显性业绩与内审部门总体显性业绩之比),成功协调和合作的次数(内部人员之间以及部门外部人员之间)。

2.职责贡献角度。需要熟悉组织所在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市场情况,组织的内部文化、经营理念以及人事制度,企业的管理层结构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以便改善组织内部审计结构和模式。同时,内审人员还应当关注的组织内部控制水平以及外部环境对组织的监督力度等。

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当对组织内部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评价,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适当措施去纠正和完备;并协助上级指令的贯彻与执行,关注管理人员职责是否分离得当,授权的划分是否合理等;内部审计人员还应当重视财务报表相关的信息是否合规;此外,还应当帮助员工了解他们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职责以及如何向相关部门报告例外情况。

评价指标:政策法规的掌握程度(通过定期测试),内审目标是否清晰,审计事项是否符合审计目标,内审任务的完成效率。

3.绩效支撑角度。第一个指标是衡量内部审计人员的忠诚度。而员工对组织忠诚度不仅来自于组织的激励和保障政策,也来自于组织文化以及组织的工作环境,而只有彻底融入企业,时刻站在组织的角度才能使得自身的工作目标与组织的长期目标一致。这也符合bsc循环发展的观点。第二个指标是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化程度,职业化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内审人员的胜任能力和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也使内部审计提高组织的价值的能力得到了保证。

4.内部审计人员在岗发展角度。随着经济工作复杂程度的增加,审计成为了一门复合型学科,因此内审人员应保持与时俱进的学习态度不断完善有关会计、法律、计算机等多方面的知识。此外,还应建立客观的组织忠诚度,即既要约束自身行为,也要对组织的各类行为进行监督,避免在内审工作中掺杂入情感因素。

概括地说,即保持良好的组织忠诚度,还必须具备与时俱进的学习势头,充分关注时势和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利用组织提供的培训机会提升自身能力。

评价指标可以包括:参与培训的次数,新获得的职业认证、新通过的各种资格考试。此外,内审人员的在岗发展程度直接决定绩效支撑和职责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定维,蔡巍.“平衡计分”保证发展[m].大学出版社,20xx

2.王华,梁志强.内部审计部门:成本中心抑或利润中心?[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xx

3.柳秋红,林翰.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内部审计绩效评估研究[j].财会通讯,20xx

第十五篇 审计在环境审计中的主导作用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我国审计监督制度可促进环境保护资金的有效使用,促进环境政策的落实和完善;根据审计与环境审计的关系,改革促进环境审计的方式以及审计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作用。审计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审计部门是环境审计各项法规的制定者,排污收费制度改革可促进环境审计的发展,环境审计应实行“绿色”审计,审计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具有指导作用等。

关键词:审计;环境审计;主导作用

1 引言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在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中国的自然环境决定了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存在的不合理生产活动和消费方式,加剧了中国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近年来,中国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巨额资金的投入使用的合理性与效益均需的审计机关加以监督。此外,国家环保法规的执行情况,环保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大气污染、水污染、有害废物控制与治理情况及自然资源保护状况等,也都需要有审计部门进行监督。

2环境审计作用的不可替代性

审计在环境审计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自审计机关成立以后产生并发展了多项专项审计,环境审计具备了其他专项审计没有的功能,环境审计必须发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所没有的作用,才能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具有地位而不是这些部门工作的重复。

(1)促进环境保护资金的有效使用。Www.meiword.cOm审计机关对环境保护资金的监督检查,为实现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的客观评价,就必须突出对环境因素的考虑,这正是环境保护资金审计不同于其他资金审计的地方,也正体现了环境审计在环境保护资金的监督检查上的不可替代性。

(2)促进环境政策的落实和完善。强化环境保护的措施、行动是通过一系列的环境政策、法规体现的。一方面,环境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直接影响着环境保护的效果,首先必须确保环保政策的执行,审计通过对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运用审计的监督处理予以纠正,促进环境政策的落实。另一方面,在我国,部分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改革、完善这些管理制度势在必行。此外,目前我国的一些环境政策首先是以试点的方式在部分地区实施的,对这些试点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同样需要审计机关以的身份提供材料及建议。

3审计部门是环境审计各项法规的制定者

环境审计工作要依法审计,就要有审计依据。如果环境审计法律法规不完备、不配套,则审计监督难以实现。近30年来,我国虽然颁布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但缺乏具体规范环境审计工作的法规。目前已颁布的《审计法》、《中国审计准则》等法规中,都没有环境审计的内容和具体实施办法,使环境审计的实施缺少法律依据。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审计的领域将不断拓展,环境审计成为一种现实需要,审计标准滞后的矛盾将日益突出。因此,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审计准则,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是审计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审计机关的首要任务是尽快制定出环境审计准则和开展环境审计的具体办法,为开展环境审计提供切实的依据。

(1)对土地、矿产、森林、海洋等重要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情况的审计,重点揭露和查处破坏浪费资源、国有资源收益流失、危害资源安全等重大问题,从体制、机制和制度上原因,提出建议,促进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2)对水、大气、固体废弃物、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审计,重点关注环保资金投入、管理、使用情况和环保政策落实、环保目标实现情况,揭露和查处破坏生态、污染环境、影响群众身体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提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完善环保政策措施的建议。

(3)对土地出让金和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总体掌握和评价地方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情况,关注、查处违法违规问题,提出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制度和政策措施的建议,促进国家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耕地保护政策的贯彻落实。

(4)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减排相关政策及采取具体措施情况进行专项审计调查,重点了解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关注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查找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原因,提出完善节能减排的政策意见及建议,促进企业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意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5)着力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资源环境审计模式,20xx年初步建立起资源环境审计评价体系;认真履行亚洲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主席国职责,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国际交流,借鉴国际做法和经验,强化对资源环境审计经验和案例的总结提炼,推动资源环境审计实用技术方法的研究和推广运用,促进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4排污收费制度改革促进环境审计的发展

治理环境污染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根本在于立足于防,“防患于未然”。为了改革沿用了近30年的排污收费制度,早在2000年对国家直接进行环境质量考核的46个城市1998、1999两年排污费征收、解缴和环保补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时,就发现了排污费征收及使用方面的诸多问题,并向提出了修改完善排污费征收办法的建议。20xx年1月2日,第369号令颁布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该条例已于20xx年7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新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对收费标准、排污费的用途等均有新的规定。与此相适应,20xx年2月28日,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现已升格为国家环境保护部)与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颁发了《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与审计直接相关的是,新条例根据收费体制的变化,强调排污费实行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明确排污费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列入环保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并加强审计监督,这就为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提供了依据,促进了环境审计工作的发展。

5环境审计应实行“绿色”审计

绿色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依法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薄、会计报表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确保绿色会计制度的科学性和顺利实施。它是对如实披露其资源、环境情况以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特殊审计,用以证实其真实性、合法性。

目前,我国审计的管理体制是,省以下审计机关受本级和上级审计机关的双重领导,业务上以上级审计机关为主。如何在这种松散型的体制下,调动地方审计机关和环境审计人员的积极性,最好的办法是尽快实行绿色审计制度。国家根据各省、市、地区的不同情况,分别将草原、林地、绿化、江河污染等内容作为评价指标,审计地方领导所的经济决策和所谓“政绩”是否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树立绿色gdp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发展资源3r原则(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绿色循环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审计界积极推行绿色审计监督,加强绿色生态资源监管。

6审计对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具有指导作用

(1)审计机关可通过制定环境审计工作指南,完善环境审计依据,并通过对社会审计机构进行监督检查来规范并指导社会审计部门实施环境审计。

第十六篇 对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关系的探讨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不断扩大,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风险和危机管理,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又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重要手段。了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提出了加强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审计;措施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面临的各种风险不断扩大,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加强风险和危机管理,保障企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部分,又是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性的确认者,参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确保企业内部控制持续有效运行,既是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定职责,也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机会。因此,对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进行研究是当务之急。

一、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的内容

1.内部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和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措施和程序。coso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五个要素组成的,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控。其中监督(通常就是内部审计)位于顶端的重要位置,是内控系统的特殊构成要素,它于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之外,是对其他内部控制的一种再控制。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能够保证业务活动按照恰当的授权进行;能够使所有交易和事项以正确的金额,在适当的会计期间及时进行记录,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有利于贯彻既定的管理方针,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有利于通过检查有关数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wWW.meiword.COM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内部控制作为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

2.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由参与企业管理的各部门、各单位内部设置的专门机构或人员实施的审计。是在单位内部建立的一种的评价监督部门,其目的是协调单位人员有效履行责任,监督各项管理措施的执行并对其作出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它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所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并实施内部监督,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它既是企业内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企业内部的经济监督机构。现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涵盖以下内容:

(1)财务收支审计。主要是评价和监督企业是否做到资产完整、财务信息真实及经济活动收支的合规性、合理性及合法性,对会计记录和报表提供资料真实性和公允性证明;(2)经济责任审计。是评价企业内部机构、人员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的经济活动,以确定其经营业绩、明确经济责任,这里包括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和年度经济责任审计。(3)经济效益审计。审计重点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以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序和途径为内容,对企业的经营效果、投资效果、资金使用效果作出判断和评价,其中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应为重中之重。(4)内部控制制度评审。主要是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完整性、适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价。(5)开展明晰产权的审计。审计明晰其产权归属,避免造成国有资产、集体资产流失或其他有损企业利益的行为。(6)其他审计。结合企业自身行业特点,开展对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审计工作。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1.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属于环境控制要素范围,是单位自我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它按照内部控制要求,通过内部控制制度为其制定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及要完成的任务、达到的目标,协助单位最高管理者监督内部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并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内部审计在风险管理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没有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就不能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2.内部审计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内部审计于会计控制之外,代表管理层对整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有效性及其遵循情况等进行评价,具有其他任何部门和控制所无法代替的重要作用。目前,内部审计范围已从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扩展到经营管理的各方面。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通过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协助单位上层管理者完善内部控制,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维护内部控制的建设。

3.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部审计需要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素质比任何其他因素更能决定审计的形式。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审计就无法开展;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会计、财务信息会出现失真,管理人员责任会不明确,管理会出现混乱现象等,不仅会加重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同理,内部控制需要内部审计,没有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设计的健全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的评审和进一步完善强化内部控制的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造成与现实不符,效果不佳,甚至形同虚设,或因内部控制的局限性,给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机,造成内部控制失控。

4.内部审计的角色由监督者逐步转变为控制者。国家审计长李金华曾讲过,要把内部审计定位为四个字“管理+效益”,将内部审计作为一个控制系统而不仅是一个检查系统。内部审计师的主要作用是“确认和建议”,而不再是以往的“监督和复核”。他们通过咨询活动,为管理当局提供专业服务,为风险管理出谋划策,降低企业风险,从而在实质上促进财务报告内容的确定性和质量的提高。 三、加强内部审计,促进内部控制的措施

1.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合理设置与科学定位。建议内审机构应重新合理定位,要适应企业管理实际,建立合理高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架构,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进一步增强内部审计的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科学、有效的内部审计组织机构,是内部审计发挥作用的关键。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企业在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机构及对其定位上,应坚持性原则和权威性原则。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性增强又为内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职责,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

2.内部审计的职能要从查错防弊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随着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外部约束机制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的逐步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普及,账务表面的错弊会越来越少,内部审计也应从传统的防错向服务转变,内部审计的重点应从内部检查和监督向内部和评价转变。内审人员除了及时、准确地向组织管理当局报告有关差错防弊和资产保护信息外,更重要的任务是针对管理和控制的缺陷,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改进措施,协助管理人员更有效地管理和控制各项活动,合理使用资源,保证企业经营的效率和效果不断提高。

3.内部审计从事后审计逐步向事前及事中审计转变。目前我们的内部审计都属于事后监督,事后监督只是会计控制程序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在会计事项发生后,对会计凭证和资料进行全面监督,因而,事后监督概念所包括的监督内容和范围相对狭窄。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单一的事后监督已不能满足经营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的工作重心逐渐向事前、事中监督转移,并且内部审计的实施应从单纯依靠内部审计人员的力量向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这将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经营的效益。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必然经历计划与实施两个阶段,我们应该把事前审计与事中审计穿插在其中。首先是对企业的各类计划中的各项指标进行必要的审核,尽量避免决策失误。接着是事中控制,内审人员应该对每天的会计工作进行监督与审核,在业务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履行监督职责,这样可以在错误发生后及时进行整改,避免“亡羊补牢”的情况发生。

4.应培养和配足配好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才。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审人员结构应是多样化的,不仅有财会人员,还要有工程技术人员、律师、计算机专家、企业管理人才等;知识结构也要多元化,除具备财会知识外,还要掌握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知识,形成复合型人才结构。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不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需求,也是企业面对市场风险与挑战的需要。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并使之运行有效,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才能有效促进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关萍.健全内控制度 强化内部审计[j].冶金财会,20xx,(7):40-41.

[2]王桂云.浅谈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xx,(3):102-103.

[3]王家斌.强化企业内部审计防止内部控制失效[j].工业审计与会计,20xx,(4):26-27.

第十七篇 浅析中国绩效审计的实践历程与未来发展战略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至今仍未见底,各国都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中国积极应对危机,因对措施之一便是大规模加大投资,高达4万亿的财政资金如何能发挥实效,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将不可或缺,尤其是绩效审计。中国的绩效审计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回顾中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历程,中国绩效审计的发展前景变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绩效审计;发展历程;战略思考

总理日前在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规模增加投资,实施总额4万亿元的两年投资计划。如何确保这4万亿资金用好、用实、用出效益,也就是如何把钱用在刀刃上,杜绝损失浪费,引起了人大代表以及百姓的热议。人大代表所强调的加强4万亿投资监管的三个关键点之一就是跟踪审计。因此日前应当采取积极措施,解决当前阻碍绩效审计发展的问题,全面推动绩效审计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一、中国绩效审计的历史实践与特点

(一)绩效审计实践的三个阶段

1.成立初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审计机关积极开展了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试点工作,提出:“从财务审计入手,加以,落脚到经济效益。”据1984年审计资料记载,当时,全国有22 个省、市、自治区的270个县以上审计局,对1 263个部门和被审计单位进行了试审,试审中充分注意到经济效益问题,诸如:天津铁厂经济效益审计报告、湖北省两户纺织企业效益审计报告、辽宁卷烟厂效益审计报告、山西小氮肥行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鞍钢和山东审计局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都是当时比较典型的经济效益审计实例。www.meiword.com

当年,全国审计机关共审计出各类问题总金额30 692万元,其中属于经济效益差的是9 195万元,通过试审,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收节支起了积极作用。20世纪80年中期以后,绩效审计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2. 20世纪90年代。1991年初,全国审计工作会议要求:“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作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

在这个时期,中国审计机关还结合宏观经济财务收入审计,开展了一些事后来看带有宏观经济效益审计性质的经济监督活动。

3.加入wto后的绩效审计情况。在专项资金投资项目审计方面,开始注入了绩效审计内容,如进行了绩效调查审计,在外资审计领域,明确提出其审计目标是提高外资使用效益。不少地方审计机关积极制订计划,在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等财政投入较多的部门,实施绩效审计,取得一定成效,向审计现代化迈出可喜一步。

(二)中国绩效审计特点

绩效审计走进中国这些年,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尽管时断时续,然而,它仍然体现了自己的特点。

其一,根据中国不成文和成文(《审计法》)法律条文关于“真实、合规、效益”的规定,把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结合起来,或更严格意义上说,绩效审计寓于财务审计之中。其二,主要以国有企业为审计对象,即是微观经济领域的效益审计,且较多地集中在其财务成果的上,对经济活动审计评价的深度和广度都需要进一步开拓。其三,绩效审计主要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进行,国家审计机关尽管试验性地实施了一些绩效审计,但与内审机构比要少。其四,事后审计多,事前审计尚不多见,而事中审计,即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控制和调节,以推动被审单位改善未来经济效益,实现其潜在利益则更为少见。

(三)绩效审计的初步成效

其一,通过对国有企业绩效审计或调查,初步摸清了被审单位资金运行的效益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其三,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被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其四,一定意义上开拓了审计领域;其五,专项资金审计或审计调查、基建项目审计或审计调查对未来绩效审计发展,具有典型意义。

(四)中国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

1.在现行审计体制下,中国审计机关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围绕着党政工作中心实施审计监督工作,显然这种对国家审计的定位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监督朝服务于人大立法监督方向的转移。

2.在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监督的对象、范围、目标、结果等往往受某个或某些大权在握的领导的个人意志所左右。在现行审计体制下,决定审计根本大事和工作重点的决策者必然是首长而不是审计机关自己。这样审计工作的安排就与首长工作职责、政绩评价甚至个人偏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3.在现行审计体制下,目前绩效审计主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对审计出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

4.中国的现行审计体制不利于绩效审计的发展。当前绝大多数的预算决策及项目投资的决策和使用权集中在或个别负责人手中,权力的集中往往伴随着权力运作上缺乏透明度,如再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制约,既容易产生权钱交易等行为,又容易纵容决策随意性和长官意志等现象发生,从而无可避免地使财政资金出现巨大的浪费和损失。由于许多问题与行为有关,审计机关也无可奈何。

5.国家审计机关对在中国条件下,如何实施绩效审计,缺乏一个战略性认识,缺乏一个系统、完整的具有战略性、宏观性的思路,缺乏一部战略性发展规划。绩效审计方面有组织的理论探讨、人才培训很是欠缺。 二、中国发展绩效审计的战略思考

(一)应用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目光,重新认识绩效审计在中国审计的地位

我们讲的中国国情,自然是中国审计直面的国民经济活动,要点有二:一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高速度低效益且重速度轻效益问题;二是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大量严重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问题,这两个问题给国民经济所造成的后果和危害是一样的,长时间以来,人们对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低效益,甚至不讲效益,不认识,甚至熟视无睹。

在中国发展绩效审计,可以说是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轻视效益问题,找到其中一条出路。人们称审计者是经济医生,我希望经济医生把绩效审计作为中医药方,对中国国民经济低效益采用既治标又治本的中医疗法,而把财务审计作为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应紧应急的西医药方,对经济活动中的违纪违规、经济犯罪,采用西医疗法。只要尽我所能,定有成效。

(二)宏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1.财政预算支出计划审计。通过审计弄清有无因支出范围和用途计划不当而可能造成损失浪费现象,这种事前审计是把其作用在预算过程中,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的节约度。

2.财政决算审计。通过对财政预算执行结果的审计,弄清被审单位所花费的财政资金是否获得了效益,这种事后绩效审计的作用在于帮助被审单位总结经验,挽回效益方面损失,从而促进财政资金运行的有效性,或潜在效益。

3.投资项目审计。是对国家投入的建设资金经过投资活动取得的有用效果进行审核和评价。投资项目效益审计标准是:(1)是否以最低的消耗、最少的投资、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形成最大的综合生产能力;(2)能否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投产后的生产成本和提高产品质量,加快投资回收;(3)能否为国家提供最大效益,这是杜绝中国民经济发展低效益最重要之渠道。

4.金融审计,即主要对信贷项目计划执行及其结果的审计,在中国金融行业,贷款项目没效益甚至副效益“打水漂”问题十分惊人,审计机关除着力审计其违纪违规、内外勾结的经济犯罪案件外,势必要把对贷款项目效益审计提到日程,这也是解决经济发展低效益的非实行不可的举措。

5.税收审计。通过绩效审计弄清税源流失所造成的损失,以提高税收率。

6.专项资金审计。国家专项资金繁多,审计机关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带有典型主义的资金项目,通过绩效审计,提高其资金使用效果。

(三)微观绩效审计范围和重点

对其绩效审计范围主要是:(1)评价企业效益的指标状况,诸如对活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生产率与工资利润率),物化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包括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率和单位设备产品率),劳动占用量和劳动消耗量的综合效益指标 (资金利润率和成本利润率)等的评价;(2)经济效益指标体系计划管理情况;(3)经济活动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情况。通过绩效审计,确保企业潜在经济效益的实现。

(四)加强绩效审计立法

绩效审计急需强调人大立法监督。从绩效审计的产生和实质看,绩效审计是为了提高预算和公共资金支出的透明性和有效性,是为了增强对受托经济责任更深层次的评价与监督,这显然就有利于加大对公共权力约束的力度,这也正是建立良好所需要的。要积极探讨适合绩效审计的一套完整的评价方法和标准,使绩效审计的监督成效公平、公开。

(五)加快绩效审计人才培训

一个有效的绩效审计工作者,必须具备宏观经济知识和意识;具备宏观透视能力和较强的信息意识;具备高度敬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备专业竞争能力和判断力。这些应当是绩效审计人才培训要实现的目标,也是绩效审计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标。

(六)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绩效审计经验

西方工业化国家的绩效审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更为现实的阶段,它们的绩效审计成功经验,同样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必将为我发展绩效审计以启迪。

合理安排,循序渐进,逐步摸索绩效审计新路子,创建一套适合绩效审计的操作模式与报告模式。绩效审计是更高层次的审计监督,由传统的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发展,已成必然。但就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对经济秩序状况以及审计工作质量和人员的总体素质而言,要达到这方面的要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张友伟.绩效审计实践及其难点问题[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1).

[2]张菊云.浅谈绩效审计[j].现代审计与经济,20xx,(6).

第十八篇 对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方法的研究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建筑工程竣工结算方法有多种,其中有许多审计方法都是不当的审计方法,不当的审计方影响工程造价,会给业主或施工单位带来经济损失,也同样会给审计单位带来风险。为避免损失和风险,全面审计法才是目前最好的审计方法。

关键词: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方法;全面审计法

引言

现在社会上许多审计部门片面地追求审计数量,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审计质量及审计质量引起的后果和风险;影响审计质量的原因很多,其中审计方法不当是影响审计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当的审计方法也有许多种,如增减审计法、抽项审计法、重点审计法等,且社会上还有一些杂志介绍并推广这些不当的审计方法,给审计人员一种误导。本文针对这些不当的审计方法进行一一,指出其弊病,提出并倡导正确的审计方法。

一、工程竣工结算的概念

从许多审计杂志发表的文章来看,我觉得有必要谈一下工程竣工结算的概念,因为发表的文章中题目大多数是关于预决算审计的,但文章却不谈预、决算审计,而只谈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我想他们是不是对于工程预算、结算、决算的概念不理解。工程(施工图)预算是指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当工程设计完成后,工程开工前,施工单位根据施工图纸计算的工程量、施工组织设计和国家、地方规定的现行有关定额、取费标准、材料预算价格、建设地区的自然和技术经济条件等资料,预先计算和确定工程建设费用的经济文件。工程(竣工)结算是指在工程竣工并经验收合格后,对照原设计施工图,将有增减变化的内容,按照编制施工图预算的方法和规定,对原施工图预算进行相应的调整,进而确定工程实际造价并作为最终结算工程价款的经济文件。WWW.meiword.Com竣工结算一般由施工单位编制的,经业主初审后委托造价咨询单位终审,作为业主与承包商最终结算工程款的依据。工程(竣工)决算是一个建设项目实际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包括竣工结算一、设备购置费、土地征用费、勘察设计费、项目监理费等费用,一般由业主财务部门组成的专业人员编制。因此,只有弄清楚工程竣工结算的概念及竣工结算与工程(施工图)预算、工程(竣工)决算的区别,才能谈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才能进一步谈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方法。

二、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方法

工程竣工结算的审计方法有很多种,从审计人员实际操作的和一些报刊杂志介绍来看,大约有全面审计法、增减审计法、重点审计法、抽项审计法、指标对比审计法几种,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过程中采用哪种审计方法。正如一些文章介绍的那样,要根据工程的规模、造价的大小、难易程度、时间松紧等因素来确定,对此做法和看法本人不敢同想。进行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最终审计部门要根据工程审计结果出具审计报告,业主和承包双方要以审计报告作为他们最终价款结账的依据,就是说审计报告直接涉及到业主和承包方经济利益;根据国家的最新调查显示,这两年来,由审计报告不严谨引起的经济纠纷呈不断上升趋势,这表明业主和承包商中至少有一方对审计结果不满意也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给审计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审计部门要对审计结果负责,对社会负责。为了使业主与承包方双方经济利益不受损失,也为了审计部门在社会上占有立足不败之地,这要求审计报告要公正、准确、严谨、科学,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否则,不但会引起业主和承包方的经济纠纷,还会给审计部门带来许多问题和矛盾,影响社会对审计部门的信任;因此,审计结果尤为重要。影响审计结果的因素很多,有工程量计算,定额子目的套用和换算,材料数量及价格的确定,规费的计取等,这要求每个环节都不能出差错,否则就会影响工程造价,影响审计结果;要做好这一点,我认为审计工程竣工结算的最好方法就是全面审计法,其他审计方法都不容易做到这一点。

1 全面审计法

全面审计法就是将工程竣工结算书及造价有关方的招投标、合同等文件对照图纸、变更、签证、实物、国家和地方定额、政策性文件进行全面审查,对有变化的工程量进行一一计算。对有变化的定额子目进行一一套用或换算,对有变化的材料数量及价格进行一一确定,对所有规费进行一一计取,然后直接得出审定价;由于这种审定价是直接得出的,其中每个数字、每个定额子目全都经过审查得出的,因此这种审计结果不易出差错,是比较准确的;但这种审计方法的缺点是时间比较长,如拿时间和审计结果的准确性相比,时间的长短,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就目前的社会状况来看,我认为,全面审计法应当是现阶段的主要审计方法和最好方法,社会应广泛采用。

2 抽项审计法

抽项审计法顾名思义,就是从工程结算书等有关资料中抽出一部分项目,如抽出一部分工程量或一部分定额子目进行审查,正确的便同意送审价,错误的将其更正,然后连同未抽部分一起合并计算,得出一个审定价;由于未抽审的部分不能保证其正确,因此,审计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可能确保其正确性,尽管是节省了时间;显然,这种审计方法是不可取的。 3 增减审计法

增减审计法就是先以送审结算为基础,即以送审总价、工程量、定额子目套用、材料数量、材料价格、间接费计取等先默认其正确,然后对其结算书进行全面审查,将审查有出入的工程量差、材料价格差等取出来进行计算和套用,得出一个造价,称为补充价,将补充价与原送审价相加,得出一个审定价,审定价=原送审价+补充价。此方法看起来很严谨,计算速度又快,节省时间,且结果又相对准确。因此社会有一大部分人在使用此方法。但仔细,也不难发现其弊端所在。首先,审定价不是直接得出来的,而是间接得出来的,补充价是审计人员亲手算出来的,可以相信其准确性,但送审价就不能保证其准确性了,如果原送审价在材料数量上作弊的话,用这种方法根本审查不出来,在材料上,如用手工,可故意用一二处笔误或故意将小数点移位,这样进行材料汇总时,材料数量就不是原来的材料数量了,其目的就是让材料差价增加,这样总价也就增加了;即使是计算机材料,也一样可以作弊,即打印一份与原结算不配套的材料汇总表即可。其次,即使原送审结算书中材料是正确的,如果其工程量、定额子目套用大多数都有偏差,计算起来也不一定快,反而会更浪费时间,因此,选用增减审计法进行审计时,因具备两个要件,一是保证送审结算中材料的材料数量是正确的;二是送审结算是工程量、定额子目套用误差数量较少。尤其是第一条件必须具备。

其他审计法如重点审计法、指标对比审计法等都有其不同的缺点,本文就不一一了。总之,要想得到相对比较准确的、科学的审计结果,要选审计方法的话,应该选择直接得出审定价的方法,而不应该选择间接得出审定价的方法。我认为,目前最好的审计方法就是全面审计法。

三、例证

某教学楼工程,审计人员采用的是全面审计法,他们根据竣工图纸、签证及招标文件等,对工程量、定额子目套用、材料数量及价格、间接费计取等进行全面审计,都未发现问题,后来审计人员到现场发现,楼梯防滑条未做,但套楼梯定额子目已包含,铝合金窗,图纸上要求铝材壁厚达1.2mm,而实做壁厚才达1.0mm;屋面保温层图纸上要求的是沥青珍珠岩,审计人员打开屋面一看,是水泥珍珠岩。仅此三项在原来基础上核减23万元,最后相关部门和个人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罚和批评。我想这次审计人员用的是全面审计法。如果是重点审计法或者其他方法,不知还能发现这些问题吗?

四、建议

对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来说,不论是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还是性质审计,我想作为一名审计人员,做事都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全面仔细审查,深入实地,调查取证,选择好科学严谨的审计方法,不怕吃苦,不能闭门造车,更不能走捷径;要经常学习,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素质,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出具审计报告要严谨、科学,要经得起推敲和考验,这样才能赢得社会对审计部门的信任,才能维护审计部门的形象,才能保证审计部门的权威性。

以上是本人对工程竣工结算审计方法的不成熟的看法,也许偏激一点,但事实毕竟是事实,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同行指正,我相信,真理越辩越明。另外,愿此篇文章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贵刊上能看到、学到更好更科学的审计方法。

第十九篇 关于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型的探讨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也应发生相应转变。高校内部审计除具有经济监督的基本职能外,还应具备控制、管理、决策服务和咨询等为管理服务的职能。最后,本文就如何实现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顺利转型提出了三点措施。

关键词:内部审计职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职能转型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hange of chinas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from“monitoringoriented” to “serviceoriented”,internal audit function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also be changed correspondingly.besides the basic functions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internal audit of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have other functions for management,such as control,management,decisionmaking services and consulting services.finally,text gives three measures on how to achieve the ooth transition of internal audit function.

keywords:internal audit functioninternal audit function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ransition of the functions

1.我国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我国内部审计是在1985年8月发布《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之后迅速发展起来的。WWW.meiword.cOm同年12月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若干规定》,明确了内部审计的性质、任务、职权,使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在“监督主导型”。1995年,颁发了《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再次明确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仍然是“对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内部审计监督,行使内部审计监督权”。因此,我国内部审计在产生和发展早期的职能定位属于“监督主导型”,以查错防弊为主的监督职能是其主要职能。

20xx年3月4日,我国了新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新规定”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新规定”明确提出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是因为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加强内部控制、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已成为企业谋求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其中的一项基本工作就是内部审计人员要对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有效性进行综合客观评价,于是内部审计的评价职能逐渐变得突出起来。 所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已发生转型,逐渐转变为“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帮助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即“服务主导型”。

2.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我国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是大势所趋,既符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内部审计的发展潮流,同时也符合内部审计本身的自我发展规律。高校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职能也应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而转变。

高校内部审计部门作为学校管理机能的一部分,工作服务的对象和目标不能脱离高校发展的总目标,应本着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服务的思想来开展工作。高校审计的基本职能是监督,但监督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校内各部门、各单位的经济工作搞的更好,决不能以监督者自居,必须以服务者的身份出现。内部审计部门必须在高校发展目标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审计的各项职能,摆正监督与服务的关系,给高校内审工作一个恰当的定位。

因此,笔者认为:高校内部审计除具有经济监督的基本职能外,还应具备控制职能、管理职能、决策服务和咨询职能。这些职能都是为学校的管理服务的,具体表现如下:

2.1控制职能。内部审计作为高校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内部审计人员的检查和评价活动,衡量和评价其它内部控制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并促进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与其它控制形式相比,内部审计更具全面性、性、权威性,是对其它控制的一种再控制,正是因为内部审计具有控制职能,所以在为改进内部控制提供建设性意见上,它有着其它控制方法无法比拟的作用。另外,审计人员可以在控制系统实施之前对其进行检查和评价,以便更经济地、较早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2管理职能。高校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能主要体现在为学校管理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从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历史看,内部审计一直是为管理者服务的。在高校规模小、层次少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没有存在的必要。因为管理者可以对其各个事项和过程直接加以控制。但随着高校的发展,管理者需要保障高校管理系统按计划运行,他们需要有人提供一切必要的信息以此来控制他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内部审计则提供了这种保障。事实上,内部审计从查错防弊到参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发展到风险控制,一直都是作为管理的一种手段为管理服务的。现阶段,随着效益观念的增强.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以及校园经济的发展,高校内部审计更多地围绕改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开展工作。

2.3决策服务和咨询职能。新时期,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因而有了质的飞跃,即由泛泛的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逐步转移到为领导决策服务上来。如在内部承包经营中,通过内部审计,为企业提供有效数据,为承包考核兑现和制订出新的一年承包经营目标打好基础。又如在高校产业重组、改制、撤并中,通过审计摸清家底,防止资产流失,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为领导正确决策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再如通过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考核他们经营期间的业绩,考核他们的经营效果,资产是否增值、保值,企业的资财有无损失浪费,有无违规、违纪现象存在,给高校决策层任用干部提供可靠的依据。

3.实现高校内部审计职能顺利转型的措施

3.1统一认识,树立高校内部审计新理念,为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打牢思想基础。要广泛开展高校内部审计转型的宣传教育活动,使广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者、学校领导和审计主管部门的官员充分认识到内部审计的“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的重要性、必然性和迫切性,提高支持、促进转型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要在如下三点上加深理解,力求取得共识:①要充分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是为学校提供服务的本质属性,服务的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校实现预期的发展目标。高校内部审计的服务应当是全方位、多层次的,不能局限于财务收支的自我监督。②要深刻认识到高校内部审计的转型是适应我国教育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内部审计自我完善、向更高层次提升的需要。③“服务主导型”的内部审计是在“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转型并不意味着对“监督主导型”的否定,而且,“服务主导型”的内部审计也并不意味着取消对财务收支的监督,实际上是寓监督于服务之中,监督被深化了、强化了。

3.2处理好原有的监督性实务同新兴的服务性实务的关系。高校内部审计由“监督主导型”向“服务主导型”转变,必将反映在内部审计实务的安排和运作上。必须引起重视的是,决不能因为要转型就集中精力去搞评估和咨询活动,把原有的审计监督实务放置不管,削弱了监督力度。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转型的方案,明确内容、重点、步骤、方法和预期目标,报经校领导层同意后稳步推进。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根据新的职能定位,拓展新的实务领域,参与学校管理的决策和评价,必须充分考虑到自身的胜任程度,量力而行,不宜急功近利,好高骛远。

3.3加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优化知识结构,造就一批胜任“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的优秀人才,确保转型成功。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有了一支较高素质的高校内部审计队伍。但是,根据“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的要求,擅长“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的内审人员也面临一个“充电”、“转型”的问题。因为,“服务主导型”内部审计与“监督主导型”内部审计相比,其服务范围更广,作用领域更宽,对业务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高,而且要有较高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进行业务培训,扩大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新的审计技术和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善于把实践中产生的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更好地发挥高校内部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继峰.高校审计机构不能撤消,中国审计报,2000,8,25

[2]方同庆、兰玲.高校审计工作的重点,中国内部审计,2000.3

[3]余效明.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和工作重点,中国内部审计,2000.1

[4]凤.高校审计工作的职能及其实现途径.陕西审计.20xx.1

第二十篇 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浅见_会计审计论文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简称计算机审计)在审计实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如何利用计算机审计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预防和降低审计风险,已成为广大审计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就如何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提出了作者的认识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效率;审计质量;审计风险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会计电算化的迅猛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以下简称计算机审计)在审计实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如何利用计算机审计来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预防和降低审计风险,已成为广大审计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此,笔者就如何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谈点个人浅见。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计算机审计意识

在一般审计人员的观念里,计算机审计无非就是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查阅资料、传送文件与撰写审计报告等。因此,即使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很高,审计人员的审计方式很可能仍沿袭着以往传统的手工审计模式,花大量时间来翻阅被审计单位打印出来的账册,审查“账证、账账、账表”是否相符。对方提供多少打印的账册,就查看多少,不了解计算机信息系统与手工处理数据的本质区别。同时,仍然停留在手工工作底稿的整理和归档阶段,没有意识到计算机信息数据和审计报告文档保存和电子资料备份的重要性。

广大审计人员必须及时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计算机审计意识,要将计算机审计提升到要如何对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防止作弊;如何提取数据,了解设计程序是否合理、授权监控是否相互牵制;以及如何对计算机处理的文档和数据进行保密、授权、打包、归档,等等。WWw.meiword.Com对此,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应加强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1.要求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同时提供两种资料。被审计单位在提供真实、完整的纸质会计资料的同时,还应该提供真实、完整的与财政财务收支有关的电子数据接口和必要的计算机技术文档等资料。由于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计算机审计准则,计算机审计还没有纳入正常审计程序,因此,许多被审计单位还不明白其有责任和义务提供计算机信息系统给审计单位进行审计。为此,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在制定审计方案时应该把计算机审计列入正常的审计内容,并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其提供的信息资料作出书面承诺。承诺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其提供的纸质会计资料是真实、完整和合法的,而且还应包括其提供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及相关备份数据也是真实、完整、安全和合法的。

2.对被审计单位数据的安全性作出承诺,严防泄密。目前审计单位和审计人员对电子资料的归档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不利于电子审计资料的保管和计算机审计的推广应用。因此,审计单位在执行审计时应该保证不恶意破坏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和更改数据,建立电子审计资料的归档和内部保密的管理制度,加强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数据的保密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如对电子审计资料的查看和拷贝实行组长责任制或由组长和系统管理员组成的双人签名制,定期进行服务器备份,年度终了应该分部门或分项目进行打包和归档,多层备份,刻录光盘,贴上标签等,也可参照手工底稿的归档要求进行归档和管理。

二、健全法规,使计算机审计有法可依

1.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要尽快计算机审计规范文本,对计算机审计的概念、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计算机审计人员的资格条件、计算机审计过程、相关审计技术及审计证据收集等方面应遵循的规范,给予具体明确的阐明。

2.严把审计软件审批关。国家在制定审计准则、标准与规范时,应该考虑在审批通用审计软件时,把程序设计的科学性和适用性,以及提供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接口的多种模式作为首要条件,以适应计算机信息系统发展的需要,而不是被动地要求被审计单位的数据格式适应审计软件。

三、加强培训和检查,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1.从易到难,加强培训。我们可以把office办公软件作为培训基础,作为应用计算机审计的“金钥匙”,以带动计算机审计的推广应用。因为office办公软件,操作简单方便,界面友好,功能强大,它不仅包括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的应用,还有access桌面型数据库等等。如果能熟练运用office办公软件,不仅日常审计工作方便,效率提高,而且能为以后提高计算机审计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学习和应用其他应用软件都很容易上手。因此,各审计单位应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现有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计算机审计培训。审计人员也可利用空余时间根据有关软件自带的帮助文档进行自学、自建账套进行练习。

2.从上到下,加强检查。即由上一级的审计机关通过检查,带动下一级的审计机关在实践中应用提高。上级审计机关每年可以定点派员到基层审计单位检查计算机审计情况,让基层的审计人员在实践中能够快速掌握计算机审计的具体步骤和要领。这是加强计算机审计推广应用的催化剂。

四、加快会计软件的完善和标准化,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与水平

1.会计软件应能提供修改数据的完整记录。目前会计软件带有的操作日志,对所有的操作人员的每一次操作内容都进行记录,这样记录内容显得过于宽泛,不利于突出重要审计线索。针对这种情况,在会计软件开发过程中,应对其进行改进,以便能提供一个记录所有修改数据的操作记录,而不是记录对数据进行正常的输入输出工作。这样可使审计人员通过对数据改动的操作记录,找到相应的审计线索,以达到审计监督的目的。

2.审计人员应参与会计软件的开发与评审。对于会计软件的可审计性问题,不仅要让审计人员参与会计软件的系统开发,而且要参与会计软件的评审,严格控制。一方面,审计人员在会计软件的系统开发过程中,要发挥监督作用,对软件开发的可行性、可用性进行和调试;另一方面,在评审阶段,应由财政部门与同级的审计机关联合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软件的各项指标提出意见,从而保证会计软件的可审计性。

3.会计软件应尽量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由于会计软件数据接口的不统一,不仅易导致计算机审计发生错误,增加了审计的难度,最重要的是妨碍了计算机审计的迅速发展。会计软件提供标准的数据接口,即对会计软件设计一个统一的数据结构、统一的输入要求,就使得各种各样的会计核算系统在最后进行数据输出的时候,都能按同一格式向审计软件进行数据文件的输入,且保证两端的数据严格一致。这样,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只需要将该数据文件调入审计软件即可,而不用把各种各样的数据文件转化为同一格式再进行输入,降低了审计风险。如果目前的会计软件再不提供标准数据,它必将被会审一体化软件所代替。所以提供标准化数据接口,对会计软件行业的发展也是有莫大好处的。

五、查错纠弊,防范和降低审计风险

1.初始数据设置错误或作弊。即在计算机系统启用前设置错误或作弊,从而导致该系统打印出来的账册、报表不正确。出现这种错误的会计账套不会出现手工会计常见的“账证、账账、账表”不相符的现象,却会导致费用分配或税金入库的错误。比如,企业在会计电算初始化时把固定资产的折旧信息输入错误,折旧年限和分配比例不正确,就会导致“累计折旧”科目的计提金额和分配出现错误,从而影响企业的成本费用的合理分配,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本量利,也将会影响到企业应纳所得税计算的正确性。 2.记账凭证的录入与原始数据不符。所有电算化软件的数据归集,都是通过记账凭证录入到信息系统的,如果被审计单位的原始凭证真实完整、合理合法,会计人员利用会计原理的基本知识进行会计凭证的录入工作后,该单位的会计核算数据就被录入到账套中。通过会计的牵制制度,一般都可以审计所输入的会计资料是否正确。因此有人认为,会计电算化不存在账证、账账、账表不相符的问题,其实并不尽然。虽然电算化软件的明细账和总分类账的核算,都是通过计算机的程序处理自动完成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种不符现象依然存在,只是与传统手工的“三不符”的概念在内容上有所区别,这种区别主要体现在账账不符、账表不符两方面:(1)账账不符。电算化软件本身有一个完整的操作流程,可简示为:“数据录入—单据审核—凭证登账—期末结账—年终结账”。如果记账凭证没有及时审核和登账,即使已经正确无误地录入了,在查询明细账时,根据不同的筛选条件,是可以逐笔查明已发生并已录入的会计业务的,但总分类账却是查不到的。这将会产生账账不符的现象。(2)账表不符。会计电算化的报表一般是以公式的形式向总分类账索取数据,如果公式设计错误,就有可能产生账表不符的现象。实际中,审计人员在检查所有会计凭证是否审核、登账,保证账账相符的基础上,主要应该检查报表计算公式是否正确,是否存在有表外索取数据、账外索取数据或直接填写数据,以求报表平衡的现象。因此,建议审计人员在审计会计电算化资料时重新生成会计报表,并打印或导出相关的总分类账、试算平衡表或科目汇总表的数据等,进行核对相符,以保证账证、账账、账表相符。

3.进行多账套管理或利用多系统作弊。如果被审计单位存在两套或两套以上的账套,而审计人员只审计了一套账套,审计数据就会不真实,审计风险就会很大。为了防范风险,一方面审计人员要求被审计单位对信息系统的正确性作出书面承诺;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应该多方面的搜索备份账套,以便发现存在多账套管理嫌疑。还有的单位,不是采取多账套管理作弊,而是利用多系统作弊,这将更进一步加大审计难度。对此,审计人员进行审计时,一定要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情况。如:网络配置、数据库平台、电算化软件、用户的授权管理、会计账套的文件存在形式等等。有必要时,还需查看和打印系统的日志记录,通过对上机日志的查阅,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查看该单位的会计人员近期是否进行过电子会计资料删除、修改和导入、导出数据等工作,因为许多单位往往是通过修改数据,利用反审计和反结账功能达到作弊的目的。

文章地址:www.wordls.cn/zuowen/274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