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_农村研究论文
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_农村研究论文
【经济论文】导语,您眼前所欣赏的本篇文章共有49648文字,由邬平方改正后,上传到【美文档www.meiword.com】。通过主观意识借助实体或者虚拟表现,构成客观阐述形态结构的一种表达目的的物件(物件并不等于物体,不局限于实体与虚拟、不限于平面与立体)。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_农村研究论文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篇 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_农村研究论文
摘要: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实证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内在关系,认为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对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显著影响,农村公共服务也发挥了显著作用。陕西省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全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共服务;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农民人均纯收入
公共服务是提供公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1]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品。
从整体来看,陕西省公民享受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还处于低水平和不均衡的状态,最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公共服务严重短缺,供给结构不合理,城乡分配不均。陕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落后,核心原因就在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服务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加强农村公共服务理论研究,为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迫在眉睫。
从目前研究的总体情况来看,有关农村公共服务在数量方面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大多都是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大多是进行定性,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WWW.meiword.cOm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正是基于上述的发展背景,并鉴于农村公共服务的极端重要性,笔者在大量借鉴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这对于认识和改善陕西省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促进陕西农村经济发展,制定科学的经济评价指标及合理的政策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国内关于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现正成为学界和政界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李燕凌和李立清(20xx)从公共支出角度,了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事业等多个方面中国城乡公共服务存在的客观差距,并从提高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要求出发,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2]苏时鹏和张春霞(20xx)以福建为例,在了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差距的基础上,认为差距产生的原因除了农村公共服务自身的公共性与无形性外,更为关键的是体制因素,并从城乡经济社会系统的角度提出建设公共服务的体系构想。[3]王小林等(20xx)在考察了西方公共服务制度的安排后,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进行了并提出了改革意见:在农村改革服务中的主要角色是安排者,其职责是制定好的政策;农民在农村改革服务中主要角色是消费者,其关键是形成畅通的需求表达机制;多重主体都可成为农村改革服务的生产者,其关键是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4]在实证中,彭代彦的计量表明,乡村道路建设和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在降低农业生产支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具有显著作用,而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服务却起到相反的作用。[5]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
目前,我国对农村公共服务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农村公共服务得以成为理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是适应了进入新世纪后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农村公共服务是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状况、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能够有力地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它不仅能够通过对农业生产成本、生产效率及组织形式的影响,直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农村非农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能够直接或间接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村贫困,提高农村社会福利水平。
(一)公共服务与农村生产的关系
大量的研究表明,公共服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在农业生产方面,以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村交通运输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对促进农业增长有显著的影响,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抵抗自然风险和经济风险的能力,而且能够促进农业生产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和一体化发展。如农村道路建设能够缩短农业生产者与市场之间的距离,减少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降低人流与物流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交通条件的改善可以使农业生产者更容易进入市场,诱使其更多地使用商品性投入,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经济作物的专业化。在非农业生产方面,农村道路、交通和科技信息设施通过扩大市场范围,提升交换能力,能增加产品需求量,并促使需求多样化和需求结构的变动,为非农产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
(二) 公共服务与农民增收的关系
农村公共服务,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改善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经济增长的结合点,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更是农民增收必不可少的公品。公共服务对农民增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农村公共服务中的农村基础设施能够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直接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2)农村信息设施、农村道路、能源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能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获得其他公共服务的机会以及非农就业的机会,增加农民的非农业收入;(3)农村公共服务的改善可以在农民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农民的购买能力;(4)农村公共服务建设项目本身能够直接增加农民收入。诸如信息通讯条件的改善可以增加农民的生产信息,提高农民的生产和投资决策能力,直接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劳务信息等公共服务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形成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终增加农民收入。
(三) 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已经表明,农村公共服务能显著的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效率,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农村基础教育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它可以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农村公共信息与科技服务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村生产生活的成本与风险,增加农业产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体娱乐公共服务能够丰富农村居民生活内容和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与水平,促进农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方法与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 方法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对农村公共服务的研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研究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影响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求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问题的多,研究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少;研究农村公共服务“一般性”的多,研究地方特征的农村公共服务少;定性的抽象理论研究多,定量实证研究的少。[6]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学者对农村公共服务进行计量,大多是进行定性,很少有人把定性与定量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因此,笔者运用计量方法实证研究了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虽然现有研究探讨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较多,较少涉及其对非农经济的影响;但在实践中,农村地区非农经济的发展在推动农民脱贫、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上发挥了支撑性的作用,因此,笔者把农村公共服务对非农经济的影响纳入到研究范围内。
笔者依据农村公共服务历史统计数据,实证农村道路、电力、教育、农业水利等具有代表性的公共服务与陕西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内在关系,测算各类公共服务在农村经济发展各方面的作用效果,从而为陕西制定农村公共服务政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二) 数据、变量和模型
1.样本数据的选择。数据来自于相关年度的《陕西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乡镇统计年鉴》。收集的数据期限为1985-20xx年年度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
2.变量的定义。按照理论模型的要求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所用的统计指标主要有农业生产总值、乡镇企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教育投入、道路长度、农业水利投入(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等。
3.模型的选择和建立。建立模型的一个重要步骤就是选择一个合适的函数形式,因此对函数形式进行了适当的选择。常用的生产函数模型有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替代弹性恒等(ces)生产函数及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等。其中超越对数最为灵活,但它只是一个近似的生产函数,十多年前不少学者对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性质提出了质疑(chambers,1988;pollak and wales,1992)。替代弹性恒等(ces)函数的标准型是非线性的,在估算上有很大的困难,而且ces的近似型又不能很好地用来量化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对三种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比较和对样本数据进行初步后,笔者选用双对数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对公共服务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行实证。模型如下:
lny=β0+β1lnx1+β2lnx2+β3lnx3+μ
在模型中,被解释变量y分别表示农业总产值、非农产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变量;解释变量x1、x2、x3是对应于y而用于进行的各类公共服务; μ是随机误差项; β0、β1、β2、β3是待估计的回归系数,其中 β1、β2、β3是弹性系数,分别反映了各类公共服务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程度。
三、计量结果与
运用eviews统计软件对上述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计量结果和如下:
(一) 农村公共服务与农业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
lnay=-10.085+1.508ln(edu)+1.065ln(road)+1.379ln(water)(1)
(-5.521)(2.285) (3.154)(5.394)
adjr2=0.773f=24.77
回归式(1)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805,调整后的r2=0.773,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三个回归系数均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农村教育、道路、水利设施在陕西农业生产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突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道路和农业水利投入每增加1%,农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08%、1.065%和1.379%。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二) 农村公共服务与非农生产关系的计量结果与
lnny=8.135+1.597ln(edu)+1.442ln(elec)+0.313ln(infr)(2)
(1.140)(3.133)(1.362)(2.025)
adjr2=0.938f=106.164
回归式(2)测算了公共服务对非农生产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465,调整后的r2=0.938,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检验,elec的回归系数通过20%的显著性检验,infr的回归系数通过10%的显著性检验,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村非农生产增长中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同样尤以农村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乡镇企业总产值分别增加1.597%、1.442%和0.313%。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非农生产增长中,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三)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民收入关系的计量结果与
lnni=8.125+0.775ln(edu)+0.763ln(elec)+0.155ln(infr)(3)
(3.241)(2.085)(4.262)(2.852)
adjr2=0.966f=199.6
回归式(3)测算了公共服务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程度。从回归效果看,方程总体显著性较好,拟和优度较高,r2=0.971,调整后的r2=0.966,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能力较强。edu的回归系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elec和infr的回归系数均在2%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通讯设施在陕西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前两项估计结果一致,农村教育的弹性系数仍居首位,但解释能力有所降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教育、农村用电量和通讯设施投入每增加1%,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高0.775%、0.763%和0.155%。三类公共服务的产出弹性之和仍大于1,说明农村公共服务在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存在规模经济效益。
四、主要结论与建议
1. 运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公共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三方面的内在关系进行了实证,计量结果表明:农村教育、电力、道路、水利和通讯设施建设水平对陕西省农业生产、非农生产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并且农村公共服务在农业生产、非农生产增长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上都发挥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益。因此陕西省应继续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的投资力度,以带动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2. 在所的五类公共服务中,教育的作用最为显著,这为陕西省合理调整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政策指明了方向。长期以来,陕西省的农村发展资金极其有限,但更多的是重视与农村生产生活直接相关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追求投资的短期效益,忽略了具有长期效益的教育等设施的发展,导致陕西省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不足、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计量结果表明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突出作用,因此陕西省应重点加大对教育设施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各种技能,充分发挥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杠杆作用。
3. 除教育设施外,农业水利设施比道路设施在农业生产的作用更显著;农村电力设施比通讯设施在非农生产和农民收入中的作用更显著。因此陕西省的各个农村应根据各自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资金投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重点、分阶段地进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首先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急需的公共服务,促进陕西省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和良性运转,保证农村社会的发展和稳定。
参考文献:
[1].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日报,20xx-03-30.
[2]李燕凌,李立清. 中国农村公共服务现状与政策建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xx(10).
[3]苏时鹏,张春霞. 农村公共服务的差距与体系建构——以福建为例[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xx(1).
[4]王小林,苏允平. 西方公共服务制度安排对中国农村公共服务改革的启示[j].农业经济,20xx(8).
[5]彭代彦.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经济学家,20xx(5):79-82.
[6]吴美华,郭晔. 中国农村公品研究综述[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xx(3).
第二篇 构建四大体系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_农村研究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按照提出的“四新”要求,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人。实现这个目标,要有新思路、新举措。
当前,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四大变化和四个转移:一是人世给我国农业带来深刻变化,促使我国农业发展的重点正在由资源密集型、以粮食为主的低品质农产品向劳动密集型、高品质农产品转移;二是消费者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在由简单量的需求向绿色无公害和营养保健转移;三是生态环境、生存环境建设需要带来新的变化,促使畜牧业特别是食草型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正在由牧区向农区转移,林业生产正在由林区向平原农区转移;四是城乡经济布局发生了变化,城市“菜篮子”基地正在由城市近郊向远郊和周边农村转移。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应从这一背景出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
从衡水的情况看,基本市情是“三多一少一弱”,即:地多(人均耕地2. 15亩,人均非耕闲散荒地0. 5亩,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粮多(人均占有粮食700多公斤,位居全省各市第一)、剩余劳动力多(农村劳动力一产占67% )、水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既要考虑市场需求,又要结合市情特点,扬长避短,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路子。
根据市场需求和市情特点,今后一个时期衡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坚持以党的精神为指针,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揽,抓住一条主线,突出四个重点,构建四大体系,实现两大目标。Www.meiword.cOm即:抓住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突出抓好畜牧业、林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积极构建抗旱节水农业种植结构体系、农林牧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产加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和城乡结合、一二三产业合理分布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其中,核心是构建四大体系,实现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构建抗旱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体系,就是针对干旱缺水的实际,进一步调整种植结构。继续压缩高耗水、雨热不同期的小麦面积,玉米加快向饲用型转变,适度扩大棉花、甘薯等抗早耐早作物,蔬菜重点向设施、无公害生产转移,大力发展用材林和饲草生产。到20xx年,种植布局按占可用土地比例形成“三、四、三”大格局,即以小麦为主的粮田面积控制在300万亩以内,林果草面积达到400万亩以上,高效经济作物达到300万亩以上。
构建农林牧结合的循环农业经济体系,就是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协调发展农业、林业、牧业,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到20xx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降到50%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to%左右,林木覆盖率达到26%左右;到20xx年,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降到30%左右,畜牧业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5%左右,林木覆盖率达到35%左右。
构建产加销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就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切人点,以农业四大主导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运销服务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产品多次转化增值。具体目标是:通过实施“以优促优”战略,建设“百、千、万”工程,即: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区的形成,到20xx年形成覆盖各个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的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100家,能够规范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00家,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产品经纪人1万人。到20xx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40%左右,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0%以上;到20xx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
构建城乡结合、一二三产业合理分布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就是坚持城乡统筹,大力发展高效种植、舍饲养殖和庭院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产吸纳劳动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能力;以小城镇为载体,以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为依托,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最大限度地减少农民;把组织劳务输出作为一个战略产业来抓,健全组织,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拓宽农民就业领域。到20xx年,力争城镇化率由目前的23%提高到30%,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一产的比重降到60%以下;到20xx年,城镇化率达到40%左右,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一产的比重降到50%左右。
构建四大体系,繁荣农村经济,目标宏大,任务艰巨。应着眼长远,狠抓当前,重点做好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壮大特色主导产业,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压粮(麦)、扩畜、增林、优菜”的调整方略,重点培育瘦肉型猪、肉(奶)牛、蔬菜、果品林木四大主导产业。每个县(市、区)要根据各自实际,重点扭住一、两个优势产品和产业,集中力量培育,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主导产业。特别是要把畜牧业作为重点,提高其在大农业中的比重。二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产品质量结构。重点抓好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测体系和营销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三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利用政策支持和改革,发展一批规模大、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强的加工型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以畜产品、粮食、果蔬为主要原料的食品加工业、以棉花为主要原料的棉纺织加工业和以速生木材为原料的林产品加工业;抓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提高农民进人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四是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优化农村就业结构。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小城镇,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五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
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发展设施农业,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搞好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加快重大实用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六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以节水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重点防洪工程、人畜饮水工程、集雨工程建设,搞好植树造林,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力度,为农业发展奠定基础。七是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积极推进农村改革。依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继续推进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和完善配套改革,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
第三篇 发展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若干思考_农村研究论文
摘要:合作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广泛而长久的命题,我国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兴起是市场化取向改革和农业弱质性特点的必然结果。合作经济在我国发展势头良好,在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和国外相比,我国起步较晚,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模式;现代农业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农民群众为了提高组织化程度,共同组建的一种“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受益”的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它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提高农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推动基层管理,改变乡村习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一、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的模式
据中国农业部统计,全国已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0万个,其中比较规范的合作组织有14万个,带动农户总数的4000万户左右,占全国农户的22。6%。涉及到农村的经济的众多门类,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养蜂、家禽、渔业养殖、稻米等生产领域。
在实践中,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依靠的不同动力源,我们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分为两类4型。即:来自内部动力,或农民自发型(能人领办型);来自外部动力,或推动型(项目引导型、企业带动型)。
1.农民自发型。由一人或数人发起,多人或多户自发参与,组成的“农户+农户”模式的专业协会或合作社, 这种模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全是由农民自发组成、自愿参加所建立的,农民的主体性是这种协会的主要特征。WwW.meiword.com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领袖人物的觉悟和管理的需要,逐步地在外部专业人士的帮助和指导下建立起符合该组织的《章程》和相关制度等,以此架起了农户通往市场的“桥梁”。
2.推动型。在农村经济改革中,一些集体经济为适应城市化和就业市场等新的经济体制的改革,而实行的转型与当地农民建立起“+农户”模式的“官办”合作经济组织。这种模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靠行政的手段“自上而下”地组建形式,农民以户或组连带土地整体加入专业协会或合作社,推动型的专业协会或合作社,有的支持和外部专家的指导, 得到了来自或职能部门(主要是农、林业等涉农部门)给予的政策优惠、资金支持、技术服务和市场保障等一系列支持,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和实力,市场经营能力较强。农民能从合作经济组织中得到较多的经济收入等。
3.项目引导型。其“专业协会+农民”模式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接受国际援助项目的参与式理念,建立的农民专业协会得到一定项目资金的资助和项目专家的指导。由于这类农民专业协会是由国际或国内项目资助,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贫困农民为主体,通过强化意识和赋权来提高农民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能力;以农民自愿参与为内在动力,“自下而上”地发起并建立起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在专业合作组织中,培养“主人翁”意识,让农民能够充分地了解自己在组织中所扮演的角色。一些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经济规模,还在协会以下建立有相关企业,引导农民由农田、山场逐步地走向“工厂”,由家庭走向市场,在协会与市场的互动中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
4.企业带动型。企业带动型“公司+农户”模式的合作经济组织,其合作关系建立在农业发展的商品性生产的过程中,当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时,应用低成本介入的方式与急需解决生产资金、技术、和产品销路的农民建立起的一种在事实上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通过与农民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式与农民开展有限的合作。企业通过支持农民参与前期的生产或加工环节,以便取得产量稳定、质量达标的成批量原材料或初级产品,形成了“市场 企业 基地”产业化链条。 二、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判断和对策
纵观我国农村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判断:
合作组织的发展速度较快;合作组织的创建大多以农村能人大户牵头组织为主;合作领域大多限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内容以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和提供信息服务为主;合作组织成员多是源于乡镇范围以内。
与此同时,合作组织的辐射范围有限;发展不够规范;相关的立法支持缺位。
发展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必须着力解决如下问题:
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时期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增收的的方向性和战略性举措来抓。认真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政策法规,进一步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提高基层干部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二是加强规范管理,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效发展。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大力开展了三项建设。一是组织内部建设。建立健全规范的组织机构,理事会、监事会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条不紊。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协会章程、财务管理、理事会职责,社员大会或社员等内部管理制度,使合作社(协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遵章办事。二是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的教育管理。每年定期举办培训班或外派培训,对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以增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自律意识。三是开展诚信经营教育。以问题食品做警示教育社员,从田间到餐桌严格管理、监督。同时,积极申请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
三是选准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要引导、提倡大力提倡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形成了诸多专业村,如蔬菜、水果、养猪、奶牛、运输等,这些专业村,生产形成了规模,销售形成了优势。二是帮助群众选准创办合作经济组织的骨干力量。乡镇的“七站八所”,特别是农口部门,有为农服务的经验和优势。由他们领办,启动快、效果好。农村干部群众威信高、带动能力强,由他们牵头创办合作经济组织是一种有效形式。
四是推进“三社一化”,拓展供销社为农服务新领域。探索“农合联依托供销社起步、供销社借助农合联发展”的途径,加快“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以“三社一化”(即基层供销社、专业合作社、村级综合服务社和农村现代经营服务网络化)建设为工作着力点,强化了供销社服务三农的基础和实力。
参考文献:
1.孟建国 《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全国商情》 20xx年第8期
2. 佚名 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 推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eb/ol] zjnews.zjol.com.cn/05zjnews/system/ 20xx年11-12/20xx-07-16
3.胡俊生 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推进新农村建设[eb/ol] news.163.com20xx-11-15/20xx-10-28
4. 佚名泰州市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20xx-10-020xx07/20xx-07-09
第四篇 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之路_农村研究论文
摘要:由美国20xx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已经探底企稳,国际经济出现回暖迹象,各国都在对经济危机作反思,而我国更是在20xx年的一号文件中对城镇化进行了“破题”,指明了城镇化的方向,昭示了后经济危机时代加大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决心。本文坚持制度创新、理念创新,从我国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城镇化可能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关键词: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发展之路
(一)后经济危机时代与农村城镇化的概念界定
后经济危机时代通常是指经济危机后的时代,这里特指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后的时代,它昭示着机遇与挑战并存,掀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思想与经济发展的潮流。国内外对城镇化存在多种概念的界定,笔者综合国内外观点,结合我国国情认为: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集聚,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和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动态的自然、社会历史过程。农村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是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非农化及其集聚过程。
(二)后经济危机时代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的意义
第一,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在此次危机中,中国所吸收到的最大教训就是,单纯依赖国外需求、依赖出口无疑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旦外部市场出现变动,只能被动等死。转变过去单纯依赖外部市场的做法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而坚持扩大内需则是一剂良方。wWW.meiword.cOM20xx年2月1日,《关于20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当前我们需要进一步开拓农村这片广阔的市场空间需要切实落实农村城镇化,落实农村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就业、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和素质,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并最终涵养农民工的消费愿望和消费能力,真正开拓好我国8亿农民的市场。
第二,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将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农村城镇化与工业化、现代化相伴而行,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随着城镇化的深入,实现人口、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的集约以产生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和集聚效应,从而改变以往农村地区“散、空、穷”的局面。20xx年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与城镇,使农村经济变成“双轮驱动”,即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是我国三农政策的重要战略转移。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努力实现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后经济危机时代及时对城镇化给予破题,强调由“单轮驱动”到“双轮驱动”和加快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可见其远瞩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经济潜力。
第三,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缓解了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压力,切实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党和高度重视,也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可以预见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之路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压力和随之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农民工问题包括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卫生医疗保障问题等多种问题,农村城镇化将极大的改善农村地区的面貌,基础设施建设和各种配套的法律、制度都会逐步颁布并给予落实。后经济危机时代,随着省管县行政机制的落实,农村城镇化将有固定的资金支持,农民可以接受更多高质量的培训,拥有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各项例如公共医院、公共学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之类的公共服务和设施将逐步完善,公共物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将得到积极落实。
(三)后经济危机时代农村城镇化的问题及其对策第一,农村城镇化的资金问题。农村城镇化需要大量资金来源,并非国家财政拨款可以解决的,笔者认为应该开展多元合作的方式,采用诸如bot、boo等方式,采用多种渠道,在这点上可以借鉴苏州的成功经验。当然需要注意过程中的寻租问题,加大对工作的监督,成立农村城镇化专门监督小组,于县域部门,由省级统一管辖,保证监督工作的有序性和实效性。笔者认为构建合理、有效、健全、多元的农村城镇化投机制是推进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以妥善解决的问题。
第二,农村城镇化的农民户籍问题。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如何成为市民,根据20xx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和发展质量,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促进城市的各种资源要素更多地向农村覆盖。同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这里需要对符合条件的基本界定,以增强户籍制度改革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在户籍制度改革时需要遵循自愿原则和基本资格的认定原则。
第三,农村城镇化的土地流转问题。农民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重要的物质基础,土地流转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为保证土地流转的顺利进行和乡村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切实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土地是农民生存的基础,而农村城镇化过程必然出现土地流转问题。要加大对农民土地征用的规制,改变工作思路,更新农民观念,增强农民技术培训,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坚持维护农民群众利益和保证粮食安全的原则,一方面加大对土地征用农民的经济补偿,完善对农民尤其是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集约化、高效化的使用土地,尽量不占用耕地、林地、菜地等,多使用劣等地,从而保证粮食安全。
第四,农村城镇化的农民就业问题。农村城镇化固然会带来大量的产业部门和资源。但是由于农民素质的影响,大多农民缺少胜任工作的能力。首先这需要对农民加强培训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和没有入城务工经验的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从而一方面解决了其就业问题,提高了其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新兴城镇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用工问题。其次,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也可以在短期内解决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由牵头,建立集各种技术培训于一体的学校,学校的资金由和社会各界共同承担,免除培训农民的各项基本费用等,并颁发技术资格认证证书。再次,农村金融服务机制,加强农村农业银行和农业合作社等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建设与发展,加大对农民贷款的补贴力度,给予农民创业就业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五,农村城镇化的生态安全问题。农村城镇化过程中将出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围城、生态环境恶化等各种生态安全问题,极大的影响人们的健康。农村城镇化的生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城镇周边农村和农业污染严重、乡镇工业污染不断加剧、农村工业企业占用和破坏大量农田等。笔者认为需要加强对农村城镇化的生态规划、提高居民素质并加强对企业的监督、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农业和农村自然资源核算制度、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积极整合城镇建设用地和居民生活用地,切实加强县域和小城镇对生态安全的监督机制,实行首长负责制和生态经济绩效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在政绩考核中的比重。
总之,后经济危机时代,我国的社会发展将迎来新的契机,而农村城镇化的破题正是其中的一大举措,具有重大的经济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积极解决农村城镇化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党和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积极讨论的话题。
参考文献:
[1]《关于20xx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xx年12月31号
[2]姜爱林:《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关系研究》,《财贸研究》,20xx年3月
[3] 刘排九,甘永萍,胡宝清:《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中生态安全问题探讨》,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年6月,第23卷专刊
第五篇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村经济政策与农民收入研究_农村研究论文
摘要:文章根据1978年以来国家支农政策,将至今的农民收入变动情况分为4个阶段,各个时期的政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通过导致这种变动的政策性因素,寻找使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最后提出了作者认为比较合理的建议,对现行政策进行补充。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收入;经济政策
1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1978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制度发生巨大变化。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收入差距也在发生着变化。一般认为,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城镇居民家庭生活费加上各种非货币收入表示,农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用家庭人均纯收入来代替。虽然这两个指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仍能大致反映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本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体呈现: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改革初期有所缩小,但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呈扩大的趋势。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比率1978年为2.36,1985年则下降到1.37,1987年扩大到2.07,1995年扩大到2.46。到20xx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达到3.33。通过这些数据明显可以看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日益突出,需要经济界同仁共同努力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逐步探索的过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就表现为逐渐变化的过程。同时,中国的经济改革又是分阶段实施的过程,每个阶段改革重点和难点都不同。所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会呈现一定阶段的波动。wwW.meiword.COm
2 党在农村的经济政策演变
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的和经济任务,或为引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所规定的在经济生活上的行动准则和措施。在阶级社会里,经济政策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制定的。
(1)第一阶段:1978年-1984年农村经济改革破冰阶段。党在这一阶段农村政策主要倾向于让农民获得自主和实惠。在此期间党制定的两项政策使得农民收入实现飞速增长:首先,确立家庭联产承包制;再次,农产品收购价格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高速增长是本阶段最突出的特点,农民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1984年的355.3元。从此农民的货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有所增加,从1978年的41.9%,增加到了1984年的58.1%。
(2)第二阶段:1985年-1990年农村经济改革的开展阶段。农村政策市场化成为这一阶段政策的主要特点。本阶段实施农村政策主要有: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粮食统购政策,并在此同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农产品市场调节机制,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扶持、引导乡镇企业的发展。在这个阶段,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较大。从1985年的397.5元增长到1990年的686,31元,扣除物价影响,年均递增率为2,97%。农民货币收入的增长速度波动较大。1988增长率为24.9%,1989年反而下降为10,8%,1990年则下降为3.3%。
(3)第三阶段:1991年-2000年农村改革的深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建立农村市场经济体系。首先,1991年-1996年农民收入开始回升。此期间主要得益于深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种粮农民的收入。再者,农民从乡镇企业和外出打工中得到的收入明显增加。其次,1997-2000年农民收入增幅又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在农村中实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农民收入还在继续增长,但增幅逐渐放缓并且出现连续4年下降,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4)第四阶段:20xx年-20xx年农村经济综合改革。建设新农村成为这一时期农村改革的中心。围绕“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推进税费改革试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力度。“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目标。这一阶段农民收入开始出现恢复性增长,至此。农民收入增长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随着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也不断增长。
3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的建议
3.1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依靠科技进步,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品质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立足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应向农民提供市场需求信息与动态;加强生产经营指导,通过召开产品发布会、展示会等形式打开产品销路,扩大市场容量,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型龙头企业以带动结构调整。
3.2 强化调整乡镇企业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充分,是收入水平低下的根本原因。制定和完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政策才是乡镇企业发展的生命线,要加强宏观调控,确保乡镇企业健康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乡镇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提高农民收入中的领头羊的作用。
3.3 普及社会保障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我国农村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目前,我国仍有相当部分农村属于欠发达地区。搞这些地区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直接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意义重大,才能真正体现共同富裕的优越性。
4 结束语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无则不益,过大则有害。究竟多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是适合中国国情的,目前尚无定论可循,需要中国的经济学界不断探寻。
第六篇 浅谈调整战略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益_农村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农村经济 结构调整 农民收益
[论文摘要]文章指出在发展我国农村经济过程中,应加强经济增长理论的科学指导作用,指出重点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业二、三产业是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益提高的关键,并提出了相应的国家扶持政策。
新年伊始,一组数字正在报端:截止2000年12月31日止,全国县级行政区域2073个(港、澳、台和市辖区、福建省金门县不含),人口9.4多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3%。其中,竞争力最强的a级东部160个,占80%,中部30个,占15%,西部1o个,占5%;竞争力最弱的j级东部6个,占2.2%,中部30个,占11%,西部237个,占86%。又及:2073个县域中,未达温饱线的22.8%,温饱到小康的63.2%,小康到较富的13.7%,较富的0.3%,即86%的县域至今未达“三步走”的“小康线”。(见经济日报20xx年1月4日第五版)这就逼着我们不得不认真地回顾改革开放至今的二十多年所走过的道路。今年,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新阶段增加农民收入,要有新的思路,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会议的这个基本精神巳成为我国农村和国民经济其他各行各业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总原则。笔者就如何调整战略结构,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益等问题,作-‘简要阐述,以求教于同仁和专家。
一、痛下决心,实践几个有效经济理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农业生产布局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布局上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wWW.meiword.cOm要求新的良好生产布局乃是长期任务,不可一蹴而就。但必须痛下决心实践理论;抓紧时间,逐步优化。只有及时动手,方有成就。这里简述几个比较成熟的理论:
1、不平衡增长。投资应有选择地在某些部门进行;其它部门则通过外部而使其经济逐步得到发展。任何地区,总存在各种资源的差异和获得资源的不平等性,以及资源配置效应的较大不同。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要求这一地区的全部资源的配置是一样的呢?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选择那些有战略效应,可以牵带许多子、孙产业和部门先行开发,这种开发实际是走了一条效应优先的捷径。当然,总体上讲,不发达地区开发,一般可以搞些收敛性投资,但更应多搞发散性投资。比如,青海的一些县盛产青稞,可以放手开发青稞系列产品,这将带来许多产业,解决许多劳力 就业等效应。
2、输出基础原理。一区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其输出产业的增长;区域外生需求的扩大,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这是一种扩大的“出口”需求理论,也是目前东西部合作中从事产品、服务开发的重要手段。央视告诉我们:浙江义乌有一位二十多岁男士,与姐弟三人,在xxxx做葡萄干生意,一年收购一万吨,在当地加工后,直送义乌,包了 华东六省的销售,很受xxxx和华东地区欢迎。
3、发展增长极。经济增长首先集中在具有创新能力的行业和主导性产业部门,而这些行业和部门通常在大城市中心。这是城市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选准增长极,集中投资,不但可以直接使它迅速发展,而且可以间接地推动其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原因在于:增长极具有对可辐射地区的行业和部门的支配效应、地域更广的函数效应和不断深入的极化效应及不断扩张的扩张效应。时至今日,世上许许多多地区经济和经济中心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通常,如果开发xxxx,很可能选择的优质商品棉、牧畜、奶、羊毛、山羊绒等,吐鲁番的葡萄等。对当地来说,这些行业就是最具活力最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品牌,他们具有别的产品、服务所不可能具备的推动力,从而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梯度推移..这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区域经济理论一般情况下,梯度是以新产品、新产业、新技术、新管理和新组织方法等为标志的。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这些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论持有异议,认为反梯度推移也可。有的则直接谓之优区位开发思路、改革开放■卜多年来,西部省区以及东部省市的某些区域的开发,都带有这个痕迹。
5、亚罗素竞租函数..各种活动的区位决定于各种活动昕能支付的地租..如商业,其使用地一般都靠近市中心,在西部的一些地、州、县区域,目前还有不少可以投入的空问,这为东部投资者准备了很好的机会。而在另一些区域,虽然目前未成币场,但按市场发展趋势和走向看,应该是投入产出最佳区间,有识之士万万不可忽略。
6、廖什的市场区位..找出能产生最大利润的地方。这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中最受人重视的思路之一。产生利润的因素很多,就影响利润的因素而言,就有营销格局、市场细分、各种费用、各种管理、各种零配件,还有人气指数、周边环境等等。认定这一理论的投资者、经营者,会把创造力和智慧留给那些与企业共生命者。深圳等特区曾经无形中走了这条路西部农村开发中必须重视这个原则。
7、韦伯的工业区位取决于生产成本费用的大小,其中起决定使用的运输费用、劳动力费用和聚集作用。一般情况下,在廖什的理论被应用之后,韦伯的理论往往缺少更多的说服力。但是,在中西部开发中,韦伯的理论在许多区域还足很适用的。
以上数种理论,在企业家、经营者、厂长、经理的培训班里讲了不知多少遍_r,数十上百的专著传了好几代,有的著者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我国一些地方也在不自觉地推行一些与这些著作相仿的措施,并获得成功。西部开发,是个大区域开发,我们必须痛下决心,来一个十分认真逐步到位的根本调整。
二、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重点推进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大体形成富有特色的农村产品结构
农村经济向来以农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各地推出了许多新的做法、新的思路。报刊上已有不少刊载。今年1月7日的经济el报,登了原上海市委副书记、现江西省委书记盂建柱的一篇文章,题为“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文章不长,要点明晰,建议诸位认真研读。笔者认为,在实践农业产业化经营之后,应花力气开发非农产业。愚以为,能否抓住|二个要点:
1、大抓非农产业的开发和发展。从类型上讲,应是开发和发展各类的非农产品和服务;从空间上讲,应开发和发展地面、地下、水面、水下、空间等多维存在的非农产品和服务;从地域上讲,应开发和发展国内及国外各种有市场前景的非农产品和服务;从经营角度讲,应开发和发展与合资合作的各类产品和服务;从资本投入上讲,应开发和发展“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皆有的非农产品和服务,等
等。所有产品和服务均须合法。
2、大抓大项目的开发和发展大项目是形成产业的基础,一旦大项目建成,产品』市,市场繁荣,区域活跃,经济发展。一个国家抓建设离不开大项目。建国初期,我们就抓了数以百计的大项目计划经济时期,各省到开计划会议,也争着跑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不管行情怎么变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大项目,一直是到地方各级和领导关注的焦点。当然,今大“争”项目,和当初“配”项目有许多不同。但是,·个地区要发展,没有大项目的开发和发展,是极困难的。
3、大抓龙头企业的开发和发展在中、西部省区,除了少数大项目外,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中小项}j及承担其各种任务的中小企业开发区域经济的组织者就要在开发计划立项之时就考虑如何优选龙头企业,如何扶持龙头企业,把龙头企业办起来,办活、办好、办出实效。应该与企业的行为分开,但他必须关注它的方向和走势,提出必要的和警示。世界上成功的企业,一方面是自由地竞争在开发的市场上,另一方面它的背后有一双的手在非常巧妙、非常有效地调节所有企业的竞争行为,永远做着市场所无法做的工作。而这些除了之外,世界上是没有 任何组织和个人可以担当的。
此外,还有一点必须重视:应该在一定区域建立一个市场。这是搞活企业,同时搞活地方经济的重要办法,也是促使农民走上富裕之路的必要措施。
三、改造和优化就业结构大力拓宽农民增加收
入的渠道。初步形成中国农村的基本职业队伍农民就业结构与农村经济结构,是相互影响、互起作用的一对矛盾。调整农民和农村经济结构,必须从就业结构上做文章。总体上说,就是减少农民在农村居住者总数中的比例,拓宽农民离农而去生产经营非农产业,提高投入产出边际效益。具体讲:一是部分外出,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高当地区域日益下降的边际效益。在一段时间以后,其中部分人可以继续在外工作,将所赚利润送回家乡,或消费或投资。另一些人则可携带资金、技术和管理等要素回家办非农产业,形成家乡经济的一个新生长点。二是在当地从事非农产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目前农村尚有许多非农产业开发之地,比如有一些地方可以发展秆,种草养畜;有些矿山己近暮年,地上可种经济林木;还有些地方有水有草,可开展休闲旅游;如此等等,不一而足。三是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努力提高其附加值。同时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寻求农民增收渠道,探索城镇化道路。
增加农民收入是个必须高度认真解决的大问题。城市中设了几根“线”,为的是保障最困难者充满信心生活下去。农村呢,更应如此。从目前情况看,可以采取的办法有不少:(1)运用提高边际效益的道理,减少整体农民人数。在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人均农民收入提高;(2)提高全部农业投入产出率;(3)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抗灾防害之力,从而提高丰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4)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增强务农实际面积,提高整体农民总收益,增加农民收入;(5)改善社区全体住户的消费,生产和投资;(6)提高社区住户的投资水平,促成不间断的后续消费的增长;(7)区域外对区域的投资和消费的有效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走势;(8)大区域(指省和部委)和世界上科技及管理的发展,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
四、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行为,必须在党和的有关政策的引导下展开。针对上述改革目标,这些政 策可以有如下考虑:
1、提出新资源开发、利用形成新产业的政策
在积极开拓农村可利用资源过程中。一些本来未能应用和一些已在应用资源,可以被开发为新产品,形成新产业,吸引新劳力。如矸石、尾矿的开发和利用,职工回乡后可以组织专业队伍承包本地和外地乃至国外的一些隧道、桥涵开挖等项目,剩余土地则可以置换、拍卖,山边坡崖可种经济林木,栽苗种果种草,等等,都应给予政策支持,明文规定。
在农民离土离乡自由择业的过程中,政策也要始终相伴。如自由择业,户口迁移,税收和租赁管理费的计量以及办理新业执照等,都应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规定。
2、提出激励农民积极消费的政策
有的专家提出,目前我国出现了“双过剩”(即商品过剩和资本过剩)的情况,发展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办法是用政策激励农民积极花钱,购买消费品和消费服务,购买投资项目。我赞成这个意见。我认为,在消费投资当中,有必要适时为农民顾客提出新产品、新服务的相关知识,提供一个限期内实行试验性消费的资本保护,并且,要把这种对顾客的利益保护,看作为营建理想市场,伸出看得见的手与价值规律这个看不见的手一起,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的必要措施。在投资消费中,更应该运作可以运作的工具,如价格、税率、汇率、利率、期股等,为农民顾客提供尽可能齐全的市场信息,以便顾客及时作出比较正确的选择。顾客多一次正确的选择,就是对多一次正确的认定。这一点正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独到之处,是与一条心的。 3、提出对农民实施结构性减税减费的政策
中国的改革成果举世公认,中国的经济发展无人不晓。但是,一个重要的事实是,中国的农民是税费负担最重的。总理曾经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过,一个税,一个费,实在太重,压得农民很苦,要想方设法改变。随后,全国就有了较系统的减税、费改税和减费的一些探索。经济日报在:今年1月14日10版头条登了一篇赵登华先生的文章,题为“减税政策是否可行”,罗列了理论界形成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减税当行和减税慎行各六个理由。以愚所见,慎行之中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过低,减税空间不大,在现阶段经济和税收环境下不宜实行减税这两条似应更多考虑,其它都是可以说明白的。而当行的六条看来都较有理。特别是近年来税收超常增长,减税并非意味着减收,可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主要税种如增值税率太高,减税已是当今国际潮流,目前又是减税的最好时机,而农民收入基础本身低下,税负过重,应该认真、严肃考虑减税。
征收各种费用,也是农民头上的一座山。报载,河南新乡市面向乡镇企业的税外收费多达600余种,20xx年向乡镇企业收费高达3亿元,与其入库税金相当,占乡镇企业总利润的17.7%。有的地方对个体私营经济的收费项目越来越多。安阳市,对个体经济进行管理的部门有23个,仅就商业饮食业言,开业前需办理的证明17种,涉及13个职能部门,除交税、证照费外,还交l3项费用。(经济日报20xx年1月9日)山东高唐县,奉行“少干预,多服务;少设卡,多铺路”,“企业内部的事厂长、经理管,企业外部的事书记、县长管”。以时风为例,1993年以来,新建的18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涉及征地、供水、供电、通路、通讯等问题,均是由县组织协调,一路绿灯,禁绝职能部门“吃拿卡要”,老总说“时风速度”借的是转变职能的东风。(经济日报20xx年1月4日)高唐县九年如一日,力克收费风,办事出效率,应该多说说,多学学。
4、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政策
收入分配制度需要不断改革。农村的分配制度更是如此。在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点是“多予、少取、放活”,让农民增加收入,减轻负担,休养生息,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1)让农民乐于从事非农产业,因此必须有相应的分配政策。要让非农产业成为致富之路。(2)让农民乐于投资,形成有活力的个体经济,同样也要有相应的政策。(3)发展有农民入股入伙的民营经济、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这也要制定分配政策。(4)开发与外资合资合作经济,这是一条特别值得重视的致富之路。这也要有政策规定。(5)农民的一切有市场需求的合法的生产、服务活动都应该作为重要的收入之源。(6)农民从事智能贡献、创造性劳动和技术管理付出,都要被看作致富之路,作明文规定。在总的分配制度中,农民所有的经营和管理性贡献,都应该由政策确保其应得利益。浙江省是值得全国认真学习的榜样。2000年,浙江省乡镇企业工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5,财政收入的2/3和农民纯收入的一半来自乡镇企业。浙江省的乡镇企业整体上己转为产权明晰的民营经济。(经济日报20xx年1月4日),正是由于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在自由竞争的大舞台上大显身手,所以,浙江省的经济才日甚一日地在国内外引起震动,不仅农民,几乎全国各地各阶层的职工,包括经济学家、教授、学者都纷纷前往,看一看、听一听、比一比、想一想,受一些教育,多一些思考,想一些办法,出一点思路,为各地的经济再腾飞再做贡献。
5、提出推进城镇化的政策
今年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探索城镇化道路’。“探索城镇化道路”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个复杂的问题。简单他说,城镇化是农民致富之路,是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是农民成为社会人之路,是农民成为市场经济人之路,也是中国农民现阶段贡献积极性、创造性和个人智慧之路。这五路之说可以写出一篇大文章来,这里不去谈了。作为政策,应该保证城镇化的逐步落实,但其要点仍是确保农民收入增加,活得愉快。在城镇化的探索之中,“农转非”是一个理应敏感的问题,但河南省的调查却令人吃惊。报刊透露:1999年这个省取消了“农转非”许可证制度,在全省15个市县开展了小城镇户籍改革试点工作,20xx年又全面推开了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其中包括允许转户人员保留宅基地和责任田等优惠政策,但实践效果不好。1999年15个市县试点镇中,申请“农转非”的只占国家计划指标的1/3。另外一些省市的试点也反映了实践中的一些问题。据此,吾以为有几点必须意向分明,言之凿凿:
一是明确规定各地区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优势推进城镇化。要敢于调查研究,把有用的做法和存在的问题一并总结提出,以引起、市场中介和专家的重视。各地区要由组织专门的机构,召开专门的会议,布置、研究和落实。
二是发展乡镇企业。城镇赚不到钱的一个根本原因,是乡镇企业不发达。至今一些地区的城镇依然是“沿路一条街,沿河一条边”的落后景象。河南的农民说:我们进城就是要挣钱)挣不到钱,城镇户口又该咋着?又不顶吃不顶喝!必须改变这个状况,努力创造一些条件,在信贷提供和减少对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的税费负担上再作些文章。
三是要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使小城镇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基础、经济建设、就业、社会保障以及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协调发展。这既是城镇化的基础工作,又是推进城镇化的基本原则。当前必须系统地清理限制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要营造一种公平气氛,让农民真正感到他在城镇能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
四是城镇化户籍改革宣传要到位。贯彻要彻底,不要让农民前怕狼后怕虎。要让农民觉得前进了生机盎然,即使失败仍然还有许多机会等你去闯。
五是要以县域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推进城镇化。这是浙江省的重要经验。在较大区域中,一般的平面铺开效果不好,必须选择重点,大力推行。一旦成功,经过总结即可推广。这一点可能是今后很长一个时期,中西部的许多区域必须反复思考、认真决策并付诸实践的。
6、提出若干重要的非农产业的进入、生存和发展的政策
这是面向全社会的服务,但作为农民,可以在政策上获得一些一一定时限的特殊优惠。粗略梳理,大致有旅游业、服务业、出国工程业务承包、特色工艺、山区手艺、传统技艺、绿色工业、城镇工业和花卉产业,等等。这些产业的发展并非今et始。但作为农民改行进入,则应获得更多的支持,如知识宣传、一般技术的操作、国内信息来源、市场竞争阅览、伎术、管理的独创等,都应由作出明文的政策规定,提出准确的信息。规定农民在若干年内享受一些进入成本优惠
7、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农村和农民的信贷支持的政策
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国际上有大致几十种的划分,从最简单的的两大部类生产部门、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和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一直到较为复杂的几种分类。但不管何种分类,农业的发展、农村的改观、农民的变富至今仍是最为困难的。“三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是“三农”恰洽又是解放以来经济发展中最为薄弱的环节,“三农”有许多困难要解决,有许多本来并不太高的目标需要考虑,但这一切都在定政策、下措施时打了折扣,因此,“三农”至今仍是大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在改革开放放手发展之后突然被人们发现了:农村基层设施太差,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信贷支持太少,适应不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在农业经济界和区域经济发展范围内,怕是老问题,不必多说,这里只谈三点,希望给出政策:
(1)对农村和农民的经济组织提供信贷担保。农民投资兴办的企业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长期以来就未能获得信用担保基金足够的支持。中小企业是农村经济和农民发展的根本,必须得到真正的支持。浙江经济就是由民营经济撑起来的,值得再去学学。
(2)对农民的个人投资和自然人资金运作给予信贷担保。农民中敢于组织企业的人越来越多,但从人数上二讲总还是少数,必须对农民的自然人行为给予足够支持。做法上可以参考对农民的经济组织的政策,应该让农民通过各种方法真正富足起来。“藏富于民”,力量就在民间,要做的是调查、归类、出策、引导、指点、总结和表彰,而不要人云亦云。
(3)鼓励农民实施金融消费。国内外经济学家预测,中国今年的经济发展形势,将在世界缓慢的推移中一支独秀,大约可保持7%左右的增长率,上海的趋势大约仍是两位数的增速。当然,在这一年经济发展中仍有不少问题,其中“又过剩”仍将是个压力,出口也将收到影响,农业、农村和农民,无论是人口还是地域面积,在中国都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区点。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其中,金融方面是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切实加强金融监管,促使金融体制、金融制度、金融业务创新。行长1月15日在京指出:今年央行将做好七件事。其中三件我以为特别有益于“三农”。一是货币信贷预期目标:m,增长13%左右,m增长13%左右,现金mo投放不超过1500亿元。全部金融机构贷款增加1.3万亿元以上。这与20xx年的运作相比是得当的。二是提高银行对宏观金融的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透明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控制货币供应量。三是引导贷款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对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此外,增强信贷资金营销观念,提出增强营销观念,主动培养和选择客户,积极开拓信贷市场。
从农村调查看,新一年需要的金融支持很多,最突出的是两条:一是适当增加货币供给,二是适当增加金融工具手段,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新的政策走势是对的。希望及时总结各地区的一些有益尝试和成功经验,然后上升为政策和规范,以指导全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发展。
8、建立一个专项资金政策
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拌生看各种政策,这些政策有一定的适用时间和范围;一个国家的某些区域、某些产业部门在其生成、发展过程中,也总是伴随着不同政策,这些政策有着其独特的功能。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在其发展的这一特殊时期,面对种种矛盾(关于此题作者将在另文阐述),必须获得一切可以获得的支持。其中资金的支持是最为重要的。这里提出一个建议:建立一个专项资金,这个资金可列为级,由西部大开发办公室管理。此项资金作为一个组织,是与西部大开发办公室同级的,此项资金不可由省市自治区及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代理。这个资金的来源由自由资金和借贷款项组成,借贷款项应以国内项目为主。
资金是个非常敏感的区域,事关“三农”发展。专项资金更是必须高度重视。建议建立一个专家资金管理委员会,另外,此项资金可否叫做支持“三农”专项资金?
文章地址:www.wordls.cn/zuowen/275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