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与方法浅探_审计论文十篇
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与方法浅探_审计论文十篇
【会计审计】导语,我们眼前所欣赏的这篇共有23159文字,由马伟秋专心纠正之后,发表于美文档!行为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xíng wéi,基本意思是举止行动;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外表活动。如:做出动作,发出声音,作出反应。出自《荀子·非十二子》。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与方法浅探_审计论文十篇欢迎大家学习,希望能帮到你!
内部控制审计程序与方法浅探_审计论文 第一篇
内部控制是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随着组织对内加强管理而逐步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管理机制。在内部控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审计人员逐渐认识到内部控制与审计工作的关系,促使审计工作由详细审计发展成为抽样审计,而抽样审计是以评审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在此,笔者根据审计工作实践,对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谈点体会和认识。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和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
(一)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者为了维护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经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以及各项法律规范的遵循性,而对经济管理活动进行调整、检查和制约所形成的内部管理机制,是组织为实现管理目标而形成的自控系统。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作用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调查、测试和评价,即通过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并进行相关测试来对其健全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据以确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和规模。它可以减少对报表项目和相关账户的测试工作量,提高审计结论的可信度,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通过内部控制的检查,可以向被审计单位管理者指出其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提出纠正和完善的建议和措施。
二、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从审计工作实际考虑,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调查内部控制的建立情况;
第二,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确认内部控制风险,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可依赖;
第三,符合性测试;
第四,对内部控制做出评价,据以制定实质性审计方案。
(一)调查内部控制的建立情况。
1.调查内部控制环境。对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进行调查,可采取预先设计好的问卷调查。同时,还要审阅被审计单位的政策和制度手册、会计凭证和相关原始记录。内部控制环境调查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1)决策和管理层方面。公司领导能否有效地对经营管理实施控制,公司是通过哪些措施实施控制的,重大投资、购置重要资产、长期工程签订重要经济合同或协议是否经总经理核准,高层管理人员是否能及时采纳外部、内部审计人员所提出的审计建议,公司领导层是否参与资金预算的编制和审核,公司领导层是否对经营业务和财务管理中的失控情况及时采取应急措施,使之恢复正常。
(2)组织机构方面。公司在重大生产经营方面的决策权限是否划分清楚,各部门所拥有的权力和应承担的责任是否有明确规定。
(3)管理制度方面。重大投资和资产购置是否有可行性研究并经财务部门会审制度,公司内部是否有较严格的经济责任制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是否有资金预算管理制度、资金归口管理制度、资产定期盘点制度。
(4)信息系统方面。会计信息及相关业务信息的报告制度是否健全,总经理在控制、评估业务活动时是否使用会计、统计和业务资料。
(5)内部审计方面。公司是否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内审工作是否富有成效。
(6)财务主管方面。财务主管是否能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对重大支出是否亲自核准。
(7)会计机构人员方面。业务分工是否明确并坚持批准、执行和记录职能分开的内部牵制原则,会计人员离职或轮换是否办理交接手续。
(8)会计核算与管理方面。原始凭证是否经稽核人员和有关领导审核,是否有企业财务收支审批制度,是否有会计核算业务手册。
通过对上述内部控制环境信息的调查,评价该公司领导层和管理部门对控制重要性的态度和意识。
2.以物资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为例,进一步说明具体业务内部控制点的调查方法。物资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是依据公认的管理规则和被审计单位的模式来设计的,它应包括下列内容:
(1)管理环境。采购、财会、验物、运输部门是否相互,货物验收报告是否分别送交采购部门、存货保管部门、财会部门,未经批准不得存取空白支票,除零星现金外付款必须用支票或通过银行结算,支票及在银行备案的印鉴应由两人分管,不允许签发空白支票。
(2)有效性目标。应付账款登记入账前,应将供应商的发货单应与购货发票、货物验收报告相核对;供应商发货单、验收报告、购货发票应由支票签发人员检查;付款凭证在交回付款会计登账前加盖“付讫”印鉴,以防重复汇付;支票只能由出纳人员汇付。
(3)完整性目标。购货发票和货物验收报告是否预先编号,并且经常按顺序检查,防止丢失。货物拒收退回供应商后,是否及时通知付款会计,供应商发货单是否根据收到日期顺序列出清单,未核对的验收报告是否经常与有关凭证、记录相核对。
(4)批准性目标。需采购项目是否经常收到竞争性报价,采购部门对此是否认真检查;每一项采购是否都经过招投标、货比三家并经领导批准;采购是否由专职采购人员按规定的采购程序进行;支付货款的凭证是否经有关领导批准;签发支票要求两人签章,以实施双重控制。
(5)正确性目标。购入货物的数量、质量是否由于采购部门的验收人员来检验;付款会计是否将供应商发货单明细与购货发票、货物验收报告的数量、单价、时间相核对;现金保管和银行、现金账簿登记人员不得核对银行对账单。
(6)归属期目标。会计手册是否规定采购、应付账款入账日期填列应采用收到货物日期,现金支出日记账登记日与支票签发日应相一致。
(二)初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确认内部控制风险,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可依赖。
在对控制环境和具体业务进行调查,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应对内部控制的可依赖程度做出初步评价。
1.对内部控制健全性的评价。健全性评价不取决于被审计单位所建立的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的数量多少,而是要内部控制中是否建立了与上述调查内容相同或功能相同的关键控制点。
[2] 下一页
浅探集团公司内部审计_审计论文 第二篇
一、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职能
l.监督职能。内部审计产生的根本动因是企业中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内部审计人员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接受委托人委托,对受托人受托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监督。企业集团是由的法人企业组成的联合体,不仅每个成员企业内部存在股东大会与董事会、董事会与总经理等委托代理关系,母子公司之间也存在着多种委托代理关系。对于企业集团中这种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内部审计必须发挥其全面监督的职能。新颁布的《会计法》也强调要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且所指的内部会计监督已不同于原有的会计监督,而是更侧重于对会计实行监督的含义,从这层意义上讲,内部审计最能发挥对会计的监督作用。
2.控制职能。企业集团作为多个法人企业的联合体,要保证目标一致,运行协调,建立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健全的内部控制一般应具备以下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传递和监控。监控是内部控制的特殊构成要素,分为管理部门的监控和内部审计的监控。与管理部门的监控相比,内部审计在整个企业内部监控活动中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内部审计机构是对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效果进行监督与评价,并向管理当局反馈这些信息及其他有关信息,为间接或直接纠正内部控制的偏差、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提供依据。因此,内部审计又是内部控制的特殊构成要素,是对内部控制实施的再控制。
3.服务职能。内部审计人员熟悉管理当局各方面的方式程序和企业集团的整体状况,在进行评价与鉴证时,能迅速地找出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和具体措施。内部审计还可以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为管理当局的决策、计划、控制提供依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
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原则
1.性原则。性原则是企业集团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首要原则,是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在企业集团中客观、公正地从事审计活动的先决条件。内部审计的性与外部审计人员执业所要求的性不同,它是指内部审计人员与其审查的活动保持应有的,为审计人员完成委派的审计任务及取得预期的工作成果提供足够的保证。为确保内部审计的相对,集团中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受总经理的领导。
2.权威性原则。强调内部审计权威性的意义在于:①只有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的性,才能合理地保证内部审计的公正、客观。②权威性和性的提高也为内部审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提供了条件。③只有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才能保证企业集团各管理部门对内部审计人员所提供的审计报告中的问题和建议给予合理、正确的及判断,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另外,内部审计机构的权威性与授权主体在企业集团中的组织地位密切相关。授权主体在集团中所处的层次越高,权威性也就越高。因此,集团中内部审计由监事会领导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权威性。
3.系统性原则。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仅要符合每个成员企业自身的需要,还要求符合整个企业集团协调管理的需要。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从整体出发,对其进行系统地规划,充分发挥其整体效应。
4.经济性原则。内部审计要对企业集团中各层次的管理当局提供咨询,使其经营过程得到改善,减少资产的浪费,充分挖掘企业经营管理的潜力,帮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是,内部审计为企业集团创造的这部分价值增值只有在大于设立较复杂的内部审计机构所需付出的人力、物力等成本费用时,企业集团内部审计的设置才满足了经济性原则,才是可行的。
三、企业集团内部审计机构的框架
1.第一层次,在集团公司的监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为:①保证内部审计的性;②代表监事会对集团董事会的有关行为进行监督和评价,并为集团董事会作出相关决策服务;③制定集团内部审计的整体规划和政策;④指导各法人企业内部审计体系的设立与运作;⑤协调集团内部审计监督体系与外部审计之间的关系;⑥建立集团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1] [2] 下一页
通信集团内部会计委派制模式浅探_会计论文 第三篇
目前,许多大型企业集团都在集团内部试行会计人员委派制,向下属企业或子公司委派会计人员,对被委派会计人员的行政关系、人事档案、工资福利等进行统一管理,并实行工资、奖金与工作业绩挂钩考核的办法。通信集团企业会计人员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也开始向这一方向迈进,目前已经实现了省区对市收支两条线管理和市对县财务集中核算。笔者认为,鉴于通信集团企业在全国范围涉及面较广,为进一步加强集团内部财务管理,可以考虑在收支两条线管理和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在集团内部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
按照财政部门试行的会计委派制的做法,会计委派按照人员隶属关系分为就地委派和异地委派。就地委派是指委派会计人员原来的工作单位不变、隶属关系不变,其工资、福利、奖金等先由企业交给上级单位,再由上级单位对委派会计考核后由上级单位直接发放。异地委派是指被委派的会计人员不属于原单位而直接由上级单位指派到其下属某单位任职。参照其做法,笔者提出通信集团企业内部会计委派制模式如下:
1.组织结构框架:集团公司之下每一层级的公司财务部均于被委派单位,该层级委派会计的行政关系隶属于上级公司,被委派单位财务部门相当于上级公司的派出机构,与被委派单位处于同一层级,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协作监督关系。财务部门有义务根据掌握的资料,对被委派单位的经营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但是无权干涉该公司的生产经营。每一层级的财务部门除受上级公司行政领导外,在业务上同时接受上级财务机构的督导。
2.人员委派方式:目前地方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为充分利用集团企业现有人力资源和充分发挥委派会计人员的作用,参照财政部门的做法,采取整体人员层层委派的形式,即省公司财务人员全部由集团公司委派,人员来源于原省公司财务部;省公司再以自身名义向地市公司委派会计人员,人员来源于原地市公司财务部;地市公司为督促所辖范围内县市公司的运作,可以继续向下委派会计。为避免原地会计委派导致的“换汤不换药”现象,每一层级财务部门的一般会计人员就地工作,中高层领导在委派公司所辖公司间进行定期交流。今后各层级财务部门有或短缺需求的话,可由其行政直属公司或由其行政直属公司委托下属公司招聘,以便于实现一般人员的工作流动。
实行集团内部会计委派制的利弊
采用上述模式,可以发挥会计委派制的许多优点: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会计信息失真。实行内部会计人员委派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虚假的会计信息,能够实现单位行政领导权与会计监督权的分离和制约,改变“领导定调子,会计填数字”的现象,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集团整体利益的实现。
能够有效地摆脱会计人员与单位之间的依附关系,使会计人员的工作相对。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直接依附于企业,会计人员作为企业的一员,与企业存在着利益和职业上的依附关系,这势必造成会计监督的不力,而会计委派制可消除会计人员与企业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关系,会计人员能够地工作,能够依法大胆地抵制企业的不合法行为,使会计工作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被委派会计人员利用会计信息为单位领导提供预测和决策依据,参与各项经济管理活动,真正起到参谋助手的作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有利于对资金进行全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集中核算解决了资金收付环节的控制问题,从源头上控制了资金的使用方向。但是对于使用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和项目而言,要做到真实、准确地了解资金需求,参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做好资金到位后的日常管理和监控,仅依靠集中核算还不能完全解决。通过对这些单位进行会计委派和项目会计委派,可以使会计监督深入预算编制的各环节,具体参与和了解预算编制及用款情况,从根本上提高企业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委派的会计人员也可以加强对预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能够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由于单位会计人员是上级公司委派的,其行政关系、待遇不受所在工作单位的制约和影响,在较大程度上,可以行使《会计法》赋予的监督职权。加之上级公司对其工作业绩要进行考核,被委派公司财务收支若有违反财经纪律的情况,被委派的会计人员负有直接责任。这样就促使会计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财务收支不予受理,不会唯命是从,从而减少资金使用的随意性。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发生会计人员被架空或会计人员与企业领导联合的现象。由于被委派的对象是一个完整的财务班子,这样可以发挥全体会计人员的作用,避免只委派财务领导而产生势单力薄、被架空等问题,同时,被委派的会计人员还可以相互监督、相互配合,可以防止与企业领导的联合。
可以很好地解决委派人员的工资福利问题。地市公司、县市公司级财务部门处于同一省市范围内,工资福利待遇相差无几,实行委派制后可以做到完全相同而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省公司的一般工作人员就地工作,工资福利待遇在原有基础上,综合考虑地区差别、当地消费水平等因素后,亦比较容易核定。该层级中高层领导在不同省公司之间交流,工资福利待遇受各方面因素影响而差异较大,如果核定不当会影响其参与委派的积极性。但毕竟这一层级人员数目有限,可参照保险证券业的做法解决。
[2] 下一页
远程实时审计浅探_审计论文 第四篇
远程实时审计方式的选择
在审计工作中,如何把计算机处理和远程传输技术与审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使之充分有效地满足审计工作的特定要求,防范审计工作可能
面临的各种风险是关键的问题。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实施远程实时审计应同时满足审计工作在安全、快捷、方便和经济等四个方面的要求。要满足这些要求,实施远程实时审计必须首先解决远程连接问题,即审计人员的计算机与被审计单位计算机如何连接的问题。当前有五种方式可供选择:
(1)拨号连接。拨号连接即利用现有的普通电话网,以拨号方式实现连接。这种方式是目前最简单。投资最少、使用范围最广的连接方式,该方式安全保密性较好。一般情况下,通信速度可以达到56kbps。
(2)x.25分组交换。x.25分组交换自前可以与网上任何一个节点通信,使用费用低廉,安全保密性很好。但初期投入较多,通信速度较低,一般只有19.2kbps。
(3)DDN(数字数据网),即专线方式。DDN的最大优势是速度快,可以高达2M,且安全保密很好。但只能进行点对点通信,初期投入与使用成本均较高,特别是在多点通信时,费用很高。
(4)帧中继。帧中继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数据网,基于分组交换技术,速度快,费用较DDN低,安全保密性较好。但目前多数地区尚未开通。
(5)互联网。互联网技术成熟,分布广泛,费用很低。但安全保密性较差,通信速度差异较大。
审计中,可按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分别采用相应实用的连接方式,力求达到最好的综合效果。我们认为采用拨号连接方式较好,其优点是安全性较好,连接方便,传输速度较快,投入很少,运行费用低廉。
远程实时审计操作的方法
实施远程实时审计必须解决如何进行审计操作的问题,即如何满足审计人员翻阅、查询账目、凭证、原始单据和相关数据、文本资料,以及下载、打印所需资料等多项工作的需要。当前可以采用的方法:
一是通审方法。即在审计端制定一个标准数据格式,通过数据接口采集各种各样的财务数据、报表文件和资料,将其转换成标准的数据和文件格式,予以传输、下载或刻制成数据和文件格式,予以传输、下载或刻制成数据光盘机构进行审计。其优点是可以针对审计工作的特色进行程序开发,安全保密性很好,便于审计工作的掌握、开展和改进。缺点是由于被审计单位数据的多样性,必须针对各种各样的财务、报表数据开发相应的尽可能通用的数据转换程序,而且必须随着财务系统的升级而不断升级;同时可能因为标准的制定跟不上变化而会丢失一些有特色数据,难于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一是远程登录方法。即将审计端作为一个远程终端登录到被审计单位的服务器,利用被审计单位的软件进行审计。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安全保密。缺点是对网络的要求很高,投资大,而且要求被审计单位有相应的网络版软件才能实现审计功能,推广难度较大,只适合某些有条件的被审计单位。同时,直接登录方式有可能使审计机关承担被审计单位计算机财务、运营系统的安全风险。
三是远程监控方法。即在审计端与被审端分别运行监控程序,形成主控、被控方,由主控(审计)端通过被审计端授权后实时查看、收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和资料。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尽量避开了具体财务软件的数据格式,可以充分利用被审计单位现有财务软件的查询、检索和数据处理等相关功能,模拟审计人员的手工操作,实时地审计账务、科目、凭证和资料等,而且可以直接通过被控(被审)端的计算机连接扫描仪连网方式,这种工作方式能够在现有的条件下推广到具备一定电子化水平的任何被审计单位。缺点是要求审计人员应分别掌握不同被审计单位相应财务软件的操作技能。我们在实践中,一般都采用这种方法。
开展远程实时审计须解决的问题
远程实时审计的开展,除了具备必要的设备,如一个好的调制解调器和扫描仪以外,应当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
[1] [2] 下一页
互联网下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研究_会计论文 第五篇
摘要:实施网络会计给企业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企业内部控制带来新问题,建立适应互联网环境的内部控制,其措施应基于企业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两大方面来进行。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会计;内部控制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会计的逐步实施,企业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的内部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机制和手段很难适应互联网环境。建立适应于互联网环境下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互联网环境给内部控制提出了新课题
(一)网络会计的应用扩大了企业会计核算范围
企业实施网络会计以后,会计核算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会计部门的组成人员结构发生变化,由原来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变为由财务、会计人员和计算机操作员、网络系统维护员、网络系统管理员等组成。第二,会计业务处理范围变大,除完成基本的会计业务,网络会计同时还集成许多管理以及财务功能的相关功能,诸如网上支付、网上催帐、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网上法规及财务信息查询、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网上销售、网上服务、网上银行、网上理财、网上保险、网上证券投资和网上外汇买卖等等。第三,网络会计提供在线办公等服务,从而使会计信息的网上实时处理成为可能,原来由几个部门按预定步骤完成的业务事项可集中在一个部门甚至一个人完成。因此,要保证企业会计系统对企业经济活动反映的正确可靠、达到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范围和控制方法较原来系统将更加广泛和复杂。
(二)网络会计使会计信息储存方式和媒介发生变化
从数据和交易层次看,网络会计采用高度电子化的交易方式,对数据的正确性、交易及其轨迹均带来新的变化。原始凭证在网络业务交易时自动产生并存入计算机,交易的全过程均在电子媒介上建立、运算与维护,不再存在传统的原始凭证,而且大量的数据录入和交易驱动发生在企业外部;会计电算化的第一阶段促进了介质的改变,从帐本到磁盘文件,网络会计使会计介质继续发生变化,不仅是帐表,;原来在核算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必要的核对、审核等工作大部分由计算机及网络自动完成。因此,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的重点由对人的控制为主转变为对人、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控制。
(三)网络会计使企业面临的安全风险加大
网络会计的应用使原来封闭的局域网会计系统面临开放的互联网世界,给财务系统的安全提出了严重的挑战。第一,在网络环境下,过去以计算机机房为中心的“保险箱”式安全措施已不适用,大量的会计信息通过开放的Internet传递,途经若干国家与地区,置身于开放的网络中,存在被截取、篡改、泄漏机密等安全风险,很难保证其真实性与完整性。第二,由于互联网的开放特性,给一些非善意访问者以可乘之机,目前黑客肆虐,世界上和各类网站每天都受到成千上万次攻击,网络会计系统无疑面临巨大的安全风险。第三,计算机病毒的猖獗也为互联网系统带来更大的风险,在互联网中,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E-mail或用户下载文件进行传播,其传播速度是单机的20倍,因而有效地防治计算机病毒对保障网络系统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四)网络会计与电子商务的法律环境滞后
网络会计、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远远超出了现有法律体系的规范,互联网是一个缺乏“警察”的信息高速公路,信息的跨地区和跨国界传输又难以和仲裁。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国家,目前还缺少有关电子商务交易责任与可靠性方面的法律规定,司法部门仍对如何决定电子文档的合法性以及什么构成有效的电子签名等问题存在争议。这样,电子交易可能引发的法律争端,如证据、合同的履行以及可靠性问题等,便成为企业内部控制不得不关注的又一问题。
二、互联网环境下内部控制措施
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系统,由于其在系统的开放性、处理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等方面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类型的系统,极大地改变了以往计算机系统的应用模式,扩展了系统运行的内容和方法。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互联系统的特点及其风险来源,重新确立系统的控制点,并建立相应的控制体系。
(一)基于企业内部网的控制措施
1.会计信息资源控制。会计信息来源于网络服务器的数据库系统中,因而网络数据库系统是整个网络会计系统控制的重点目标。对数据库系统的安全威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系统内外人员对数据库的非授权访问,二是系统故障、误操作或人为破坏数据库造成的物理损坏。针对上述威胁,会计信息资源控制应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三层式客户机/服务器模式组建企业内部网,即利用中间代理服务器隔离客户与数据库服务器的联系,实现数据的一致性;(2)采用较为成熟的大型网络数据库产品并合理定义应用子模式,子模式是全部数据资料中面向某一特定用户或应用项目的一个数据处理集,通过它可以分别定义面向用户操作的用户界面,做到特定数据面向特定用户开放;(3)建立会计信息资源授权表制度;(4)采取有效的网络数据备份、恢复及灾难补救计划。
2.系统开发控制。系统开发控制是一种预防性控制,目的是确保网络会计系统开发过程及内容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财务软件的开发必须遵循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标准和规范。(1)在网络会计系统开发之初,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2)在系统开发过程中,内审和风险管理人员要参与系统控制功能的研究与设计,制定有效的内部控制方案,并将定制的控制方案在系统中实现;(3)在系统测试运行阶段,要加强管理与监督,严格按照《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各种标准进行。
3.系统应用控制。应用控制是指具体的应用系统中用来预防、检测和更正错误,以及防止不法行为的内部控制措施。(1)在输入控制中,要求输入的数据应经过必要的授权,并经有关内部控制部门检查,还要采用各种技术手段对输入数据的准确性进行校验;(2)在处理控制中,对数据进行有效性控制和文件控制,有效性控制包括数字的核对、字段和记录长度检查、代码和数值有效范围的检查、记录总数的检查等,文件控制包括检查文件长度、标识和是否染毒等;(3)在输出控制中,一要验证输出结果是否正确和是否处于最新状态,以便用户随时得到最新准确的会计信息,二要确保输出结果能够送发到合法的输出对象,文件传输安全正确。
4.系统维护控制。系统维护包括软件修改、代码结构修改和计算机硬件与通讯设备的维修等,涉及到系统功能的调整、扩充和完善。对网络会计系统进行维护必须经过周密计划和严格记录,维护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必须设置必要的控制,维护的原因和性质要有书面形式的报告,经批准后才能实施修改。软件修改尤为重要,网络会计系统操作员不能参与软件的修改,所有与系统维护有关的记录都应该打印后存档。
5.管理控制。管理控制是指企业为加强和完善对网络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网络会计系统是一种分布式处理结构,计算机网络分布于企业各业务部门,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处理,因此原来集中处理模式下的行政控制转变为间接业务控制。主要应采取如下几方面的措施:(1)设置适应于网络下作业的组织机构并设置相应的工作站点;(2)合理建立上机管理制度,包括轮流值班制度、上机记录制度、完善的操作手册和上机时间安排并保存完备的操作日志文件等;(3)建立完备的设备管理制度。
6.内部审计。为监督并促进系统运行质量的提高,企业应设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委员会或高层决策机构领导下工作。内部审计应包括:(1)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帐务处理是否正确,是否遵照《会计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合法性,防止发生非法修改历史数据的现象;(3)对系统运行各环节进行审查,防止存在漏洞。
(二)基于企业外部网的控制措施
1.周界控制。周界控制是通过对安全区域的周界实施控制来达到保护区域内部系统的安全性目的,它是预防一切实行外来攻击措施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1)设置外部访问区域,明确企业内部网络的边界,防止“黑客”通过电话网络进入系统;(2)建立防火墙,在内部网和外部网之间的界面上构造保护屏障,防止非法入侵、非法使用系统资源,执行安全管理措施,记录所有可疑事件。
2.大众访问控制。大众访问包括文件传递、电子邮件、网上会计信息查询等,由于互联网络系统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系统,对社会大众的网上行为实际上是不可控的。因此,企业应在网络会计系统外部访问区域内采取相应防护措施。外部网络的访问控制主要有:(1)在网络会计系统中设置多重口令,对用户的登录名和口令的合法性进行检查;(2)合理设置网络资源的属主、属性和访问权限,资源的属主体现不同用户对资源的从属关系,如建立者、修改
浅探舞弊审计_审计论文 第六篇
——从舞弊审计到法务会计
舞弊是一个人们常用的行为术语,它包括人类智慧所能设计的所有复杂的方法,这些方法被某个人通过虚伪的表现用于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好处。正因为如此,民间审计从其诞生时起便与审计舞弊结下不解之缘,然而,社会的需求和企业信息的使用者总是在不断变化,注册会计师对于舞弊审计责任的承担也一再变化。
近年来,由于企业舞弊已成为世界各国企业界的一种公害,借助注册会计师专业能力来减少企业舞弊现象的发生,再度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热点问题。与此同时,由于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法制经济,又由于会计所具有的天生的经济后果性,所以会计解释上的法律争端也成为法律界中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市场的这些变化,使得注册会计师不仅需要重新承担起舞弊审计的责任,并且正积极向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法务会计领域拓展,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初步作一探讨。
蒙哥马利在其《审计理论与实务卜书中曾写道:“现在的(审计)目标是;(1)确认一个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盈利;(2)查找弊端和错误,但这是次要目标。”进入20世纪“年代后,验证财务报告公允性为主的审计责任体系,不断遭受冲击。60年代以后,公司管理人员欺诈舞弊案不断增加,社会公众不断要求外部审计师承担起审查舞弊的责任,从而,注册会计师审计舞弊已成为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代舞弊审计的特点
舞弊行为涉及到人类的本质特性。本质特性是一种心理素质、个性和教养方面的问题。侦破舞弊行为也涉及到一种思维形式,有人提出在人类和商业交易关系中的真诚、正义和公平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应予以保留和发展,这就对注册会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的舞弊审计可以总结出以下13项原则:
1.舞弊审计与财务审计不一样,它需要更多的思维形式而不是方法。
2.舞弊审计师与财务审计师不一样。舞弊审计师的重点放在例外、古怪的事,以及会计违规事项和行为结构上,而不是错误的遗漏。
3.舞弊审计师的知识主要是从经验中,而不是从审计教科书或上年的工作底稿中学到的。要想成为一名舞弊审计师意味着要学习小偷的思维方法,象小偷那样想问题:“在这一内部控制的链条中,哪里是最薄弱的环节?”
4.从审计的观点看,舞弊是故意谎报具有重要性质的财务事实。从舞弊审计师观点看,舞弊是故意谎报财务事实的行为。
5.从事舞弊有经济的、自我中心的、思想意识的和精神病的原因。在这四种原因中,经济动机是最普遍的。
6.舞弊是一种倾向于包括以动机、机会和利益为结构的理论。
7.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中的舞弊可以出现在信息处理的任何阶段,即输入、穿过或输出阶段,而输出舞弊是最普遍的。
8.由下级雇员所设计出的最普遍的舞弊计谋与各种支出有关(如应付款、工资及补助和费用索赔)。
9.由较高层经理人员设计出的最普遍的舞弊计谋与“使利润平稳”有关(如推迟支出、提前将销售收入入帐、多报库存)。
10.会计类型的舞弊更多的是因为缺乏控制而不是控制不严造成的。
11.舞弊事件不是成指数增长,但舞弊的损失却是成指数增长。
12.会计舞弊常常是偶然被发现的,而不是通过财务审计的目的或审计计划发现的。有90%多的财务舞弊是偶然被发现的。
13.预防舞弊要有适当的控制、高度重视人的诚实性和公平对待雇员的工作环境。
法务会计的产生及特点
所谓法务会计,又称法庭会计(forensic accounting),就是该会计所执行的工作及报告,都是为法庭服务的。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法务会计是会计知识与法律知识相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会计功能弱化所产生的结果。适应社会公众舞弊审计需求的加大,法务会计的产生,为解决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工具。
法务会计与舞弊审计的不同之处在于:法务会计师倾向于积极地卷入预防和侦查某一公司的或法规的环境。法务会计师接受的训练要以引起刑事事务的控告和质询作出反应,其调查的结果将影响某个人或某家公司的自由、财务赔款或损失。
[2] 下一页
互联网时代来临 网络会计存在的风险浅议_会计论文 第七篇
知识经济社会中,先进的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普遍地运用到会计业务处理中,各计算机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快捷地传送或取得各种信息。网络时代的来临必将使传统会计演变为网络会计。网络会计的出现,大大弥补了会计电算化的不足,成为会计发展的新领域。
所谓网络会计,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的会计活动。它是建立在网络环境基础上的会计信息系统,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帐、查帐、审计等远程处理,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如今网络会计已被广泛应用于企业、金融、电子税收等各个领域。随着日益扩大的网络环境,对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及其安全又将产生很大的影响,不仅影响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及信息的披露方式,而且大量无序信息和网络垃圾占据了宝贵的网络资源,加重了网络的负担,影响了网络会计信息的传输效率,严重时诱发网络广播风暴。这些信息污染如同工业污染一样存在着巨大的风险。 具体表现在:
(一)企业风险:
企业会计信息所面对的网络环境包括企业的外部和内部的网络环境。会计信息失真,这个在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本难解决的问题在网络条件下将变得更加复杂。网络会计实现了实时跟踪的功能,可以动态地跟踪企业的每一项业务变动,给予必要的揭露,有效地扩大了会计报表及附注的信息容, 实现了资源共享,提高企业资源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财务风险:
1、会计信息传输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会计信息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若扰、破坏、截取或篡改,就会使会计信息的需求者可能得不到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从而导致财务管理的失败。
2、会计数据的安全性。 网络会计主要依靠数据的自动处理功能,客观或人为的差错都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严重时会导致网络瘫痪,威胁传输的信息的完整性,甚至使信息丢失,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若人为因素磁盘、光盘等磁介质载体档案保管不善,造成数据信息的丢失和泄漏。
3、网络系统的安全性问题。计算机病毒多样化、传播速度快、破坏力强、传播途径多和难以防范等特点,严重威胁计算机网络和网上信息的安全。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使合法的用户不能正常访问网络资源,有严格要求的网络服务不能得到正常的响应,甚至篡改和毁坏数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计算机黑客利用网络的漏洞,采用线路监听、信息截获、口令试探、身份仿冒和插入假信息等手段,对信息安全的各个层面进行攻击,网络会计信息将面临被截取、窃听、仿冒和破坏的风险。
(二)银行风险:
网上银行的诞生,才使网络会计发生质的变化,以网上银行为主体的社会资金清算体系已见雏形,使更多的企业可以依托互联网平台开拓自身的业务,促进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但同时存在一些网络风险。在人文方面:一些“电子扒手”通过改变电子货币帐单、银行结算单及其它帐单,就有可能将公私财产的所有权进行转移;或利用网络传播计算机病毒以破坏银行的信息系统;电脑黑客的存在是另一大隐患,他们可能破坏网络,威胁网上银行安全运营。
(三)税收风险:
国税计算机网络系统系统较为复杂,目前尚未建立系统的安全防护体制,存在着明显的安全威胁。例如:
税收流失风险:由于与外部连接通路采用公用线路连接,全部线路上的信息多以明文的方式传送,其中包括登录通行字和一些敏感信息,可能被侵袭者截获、窃取和篡改,造成泄密。目前的许多交易对象均被转换为“数字化资讯”在互联网中传送,税务当局很难在其被交换之间确定其内容,税收流失现象便随着互联网在贸易中的扩大而扩大。
征税稽查风险:计算机网络基础上的电子商贸使贸易趋向“无纸化”,越来越多的经济业务的原始记录以电子凭证的方式,随着超级加密技术的发展,更使纳税人利用超级加密技术来隐藏有关信息,加大了税务机关搜集资料的难度。
国际避税风险:通过国际互联网将产品的研究设计、开发、生产、销售“合理化”世界各地更为容易,在避税地设立基地公司易如反掌,只须在避税地建立一个网址即可。
( 四)金融风险:
金融电子化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大规的资金调动,新的立法如果跟不上新的立法,就有可能对此失去监控。利率风险是其一。电子商务会因为利率的不利变动,引起资产相对负债可能会发生贬值,导致电子商务将要承担相当高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是其二。电子商务因汇率变动而可能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导致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出现亏损,从而面临着更大的汇率风险。最后是流动性风险,即资产在到期时不能无损失变现的风险。
[1] [2] 下一页
网络时代财务报告浅探_会计论文 第八篇
会计有两个基本目标:对内参与企业管理,对外报告企业信息。本文拟就网络财务报告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网络时代财务报告将更加复杂
传统财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组成。网络时代由于信息处理和远程传递成本低,财务报表预计更加复杂。
(一)多元计价报告模式大行其道
传统历史成本报告模式常因及时性和决策有用性而受到批评,在更为理想的替代方案尚未出现之前,网络时代财务报告将采用折中方案,混合使用多种计量基础,更多的采用现行价值或市场价值。鉴于市场价值的不稳定性,历史成本的客观可靠性仍会受到重视。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内,财务报表可能采用多元计价报告模式。
(二)收益表发展为全面收益表或分成两个报表
在把全面收益列为财务报表的十大要素之一的概念日益获得承认的情况下,传统收益表可能发展为全面收益表。1987年加拿大会计准则行政当局就曾颁发《财务报告概念结构》把收益表改为全面收益表。 收益表也可能分离出利得表。利得主要包括经营利得、不动产评估增值和无形资产评估增值等。1991年英国的《财务报告的未来报告模式》中主张从收益表中把利得部分单列成利得表,以便使用者更好的评估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区分核心与非核心业务分别反映
核心业务指正常的业务、交易和事项,非核心业务则指非常的、偶发的业务、交易和事项。区分核心与非核心业务分别反映可以更好的反映企业的经营趋势,便于用户决策使用。
(四)增值表更受重视
增值表主要反映企业新增价值在业主、债权人、职工、和社会之间的分配情况。它在扩大财务报告服务对象和加强宏观管理方面有积极作用。当前的增值表常因术语模糊、项目处理方法不一致等原因而受到批评,但随着增值表理论与实务的进一步完善,网络时代增值表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五)合并信息与分布信息并重
网络加速经济的全球化进程,对于多元化的跨国(地区)的大型公司来说,用户既需要分部信息(分地区、分产品、分行业),又需要合并信息。用户普遍认为,分部信息是企业所面临机会和风险的重要依据。1994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表了《分部财务信息:原则说明草案》,AICPA在《改进企业报告:以使用者为中心》的研究报告中把提供分部信息作为改善财务报告的重要依据,网络时代分部信息和合并信息都将受到重视。
(六)报表附注内容日趋增多
报表内容的复杂化使更多的信息无法体现在表内,而许多表内信息又必须进行说明和补充,因此,报表附注的内容必将增加。
二、其他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的潜在用户可划分为七类,投资者及其顾问、雇员、贷款人、供货商及其他购销债权人、顾客、及其有关机构、公众,不同信息用户对信息的需求是不同的。满足用户需求是编制财务报表的主要目的。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构架》认为,能够满足投资者需求的信息也就基本能满足其他类别用户的信息需求。但就目前财务报告形式而言,其对投资者的有用性也是有限的,公认会计原则削弱了报告中财务信息的可利用性,因此迫切需求确立一个能满足不同用户多样化信息需求的财务报告模式,会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一直在探索着。
(一)专用报告
专用报告指为不同的使用者或使用者集团提供内容(或时间)上有差别的报告,它考虑了不同类型用户之间的信息需求差别,有选择和重点的对特定用户披露特殊信息。例如,为股东、债权人、提供侧重点不同的报告。这样,企业既可以满足特定用户的特殊信息需要,又可避免因广泛披露而对企业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简化型报告
简化型报告也是一种专用报告,它是针对不同信息用户的不同信息需求设计的,由于大多数用户的专业所限,用户不能也没有必要掌握财务报告的全部内容,这样就需要一种简化型报告以反映财务报告中需要掌握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信息。简化型报告:(1)广泛利用图形等代替财务报告的某一部分;(2)保留财务报表或报告的各个部分,但进行大量浓缩;(3)扩大使用董事长或总经理报告和简短专题等。
(三)预测性报告
企业用户虽然可以根据传统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信息进行预测,但由于专业、经验、技术、对企业的熟知程度等都有欠缺,预测效果大受限制,因而需要企业提供预测信息。预测性报告旨在为用户提供信息帮助其了解管理层对未来的看法及企业的计划以增强用户评价企业经营前景的能力。虽然,鉴于未来的不确定性,预测报告不可能完全准确的预测未来,网络时代,这种报告仍将受到重视。
[2] 下一页
互联网公司特殊会计问题之探讨_会计论文 第九篇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使企业能直接在网络上从事商业活动,其间所产生的商机及对整个供应链或产销通路所产生的影响可谓既深且远。自从互联网发展以来,成立或成为。com公司已是创业者的梦想与传统产业必须面对的课题。不论该。com公司是内容提供经营者(contents provider),虚拟社群经营者(Virtual Community),幻想实境经营者(Fantasy),或者是电子商务经营者(Electronic Commerce);同时也不论其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是企业对企业(B2B)、企业对消费者(B2C)或者是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商业活动模式,似乎只要与。com连上关系,就意味着进入了互联网新;新成立的互联网公司寻求股票上市柜(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的筹资机会,一方面寻找永续经营的营运资金,一方面亦使创业者得以一夕致富,而传统产业的上市上柜公司成立或投资互联网公司,一方面可配合市场的变化与需求,另一方面亦使其股价得以向上攀升。
由于美国那斯达克(NASDAQ)持续多年的大多头行情,使得高科技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的股票价格持续升高,使得互联网公司前往NASDAQ上市的兴趣大增。然而有关电子商务交易的会计处理,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目前尚无明确规范,而前往NASDAQ上市的公司则须依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编制财务报表,或转换一般公认会计原则为美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的调节表。是以相关的会计处理及美国证管会(SEC)的相关规定便成为互联网公司无法忽视的问题。再者,当互联网公司进行筹资或初次上市时,公司评价成为一重要的议题,现行的公司评价模式不一定适用于互联网公司,是以所谓的股本对营业额比(PS ratio)亦成为法人、资产评价公司与投资银行在评估互联网公司价值时重要的指标之一。然而,面对互联网的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究竟收入应如何认定,在实务上莫衷一是,产生纷扰,即使非IPO的互联网公司,也面临相同的会计处理挑战。
有鉴于此,美国SEC于1999年10月18日针对互联网公司(Internet Company)相关的会计处理提出若干议题(Issues),要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US FASB)的紧急会计问题研议小组(EITF)应予考量并就其会计的处理实务(Accounting Practices)予以规范。现就所提的问题及相关的规定说明如下:一、营业收入攸关股价,表达数额因角色而异议题一:营业收入及相关营业成本应以总额或净额表达(Gross vs.net presentation of revenues and costs)
此议题通常产生于当第三者(Third party)透过互联网公司完成采购与取得商品程序时所产生。如:当互联网公司销售产品给其顾客时,实体商品是由第三者供应商直接运送给顾客。在此情形下,相关的会计议题则为此互联网公司究竟应以总额(即向顾客收款的金额)入帐或者应以净额(即向顾客收款金额扣除运交给顾客的实体商品的成本及相关费用后的金额)入帐?就交易实质而言,互联网公司在此等交易中似乎只得到销货佣金(commission)。此议题对互联网公司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在实务上,对互联网公司股价的评估常依据其财务报表上所报道的营业收入金额。
EITF于1999年11月17日及18日会议中将此议题列入EITF年度议题EITF99-19,Reporting Revenue Gross Versus Net(营收以总额或净额表达)之中,并于SEC1999年12月3日发表的SAB Revenue Recognition in Financial Statement(财务报表收益的认定)101中载明。
有关此等交易的营业收入究竟是以总额入帐亦或是净额入帐?下列的问题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1.此互联网公事是否就整体交易扮演承担风险的主事者(principal)的角色?
2.此互联网公司是否有取得该销售商品的所有权?
3.此互联网公司是否拥有该等商品并承担其交易的风险或收益?(所称风险指是否因此等商品买卖交易而承担收款、送货及退货风险)
4.此互联网公司是否扮演代理人(agent)或中介人(broker)的角色而收取依交易额为基础或其他形态的佣金?
SAB101结论为:若互联网公司是扮演代理人或中介者的角色,而不拥有商品的所有权或承担交易的收益(rewards)与风险,则此等交易应以净额入帐。反之则应以总额入帐。
互联网公司有关的收益亦有此等总额或净额入帐的议题,若互联网公司使用代理商代为销售版面(Advertising space)时,若该代理商负责收取费收入金额并就源扣取(withhold)约定的佣金(无论定额或依销售额一定的百分比计收),仅就扣除佣金后的费收入净额交付给互联网公司时,此等营业收入应以净额入帐。只有互联网公司承担整体应收款项的信用风险时,方得以总额入帐。
二、交换应否入帐,未获结论尚待研议议题二:交换交易(Barter transactions in Advertising)
互联网公司彼此间经常以交换方式在对方的网页上刊登。在实务上,会计处理并不一致,有些公司完全不反映此等交易,有的则以所腾出的版面的价值或取得的版面的价值入帐。采取依版面价值入帐的公司,其收入的认列通常与出售版面给其他公司的收入认列方式一致,而费用亦以费入帐,然而此费收入及相关费用若在不同会计期间入帐,则将对当期损益产生影响。
有许多互联网公司在经营初期产生净损及净现金流出(net operating cash outflow),此时若在营收中包含了交换交易的收入,由于此等交易事实上并未产生收益及现金流入与流出,是以交换交易若分别认列收入与费用,可能会高估营收,且人为地造成市场资本(market capital)的膨胀。
此议题的争议在于此等无现金的交易是否应予入帐,若可入帐,则入帐的费收入与费用的评价基础为何。此议题于EITF Issue 99-17,Accounting for Advertising Barter Transactions(交换交易的会计处理)中提及。依1999年11月的EITF的结论,EITF Issue 93-11,Accounting for Barter Transaction involving Barter Credit(交换交易涉及交换信用时的会计处理)所提出的规范,适用于互联网的交换交易。该规范指出:只有当一经济个体(entity)过去有类同的交易,并接受或支付现金时,该经济个体才可依据提供或取得的公平市价作为入帐基础,此小组曾就何谓“过去有类同交易”进行讨论,但尚未获得结论,仍待进一步讨论。
三、网页发展成本,视情况资本化或列为费用议题三:网页发展成本(Web site development cost)
网页发展成本产生的原因很多,如推广行为、或为与策略投资者建立关系而产生的成本等。此议题的讨论在于,网页发展成本可能因其产生的原因不同而有不同的会计处理原则。
就提供电子商务(e-Commence)的互联网公司而言,有关网页成本的产生,主要是为提供该公司执行销售及服务客户时的工具,是以该等公司的网页成本可考虑为公司内部使用的软件成本,是以得引用SOP 98-1的规定:购买电脑硬件及内镶式软件的成本应依公司的资本化政策予以资本化,而发展网页内容(contents)的成本则应列为费用。此会计处理方式引发出不同的讨论,由于有些内容(contents)发展所产生的成本亦会对未来的收益有所助益,是以此等支出亦被考量符合FASB Concepts Statement 6(第6号观念公报)对资产的定义:“企业个体经由过去的交易或事件,于未来很可能取得或控制的经济利益Probably future economic benefit obtained or controlled by a particular entity as result of past transactions or events”
若干内容(contents)的发展成本可被推定(ogized)为费用,而应依SOP 93-7、Reporting on Advertising Costs(成本表达)的规定处理。例如:若一公司的经营是透过互联网销售CD,该公司在其网页上制作CD的线上营销目录,此内容的发展成本视为费用,并得在此营销目录使用前将相关现金流出予以资本化,但当此营销目录第一次于网页上线上(on-line)使用时,全数成本应立即转列费用。另一种情形是,若一互联网公司建立线上法律资料库供顾客查询并收取费用,则取得此资料库及使其得于线上使用所产生的必要成本,因其有未来经济效益,得依FASB Concept Statement 6,SOP
浅探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的整合_会计论文 第十篇
作业成本法和ERP(企业资源计划)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后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管理方法。作业成本法,着眼于“作业”,依据作业资源的消耗情况(资源动因)将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再依据作业对最终成本的贡献方式(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追踪归集到产品,由此得出最终产品的成本。ERP系统是一个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来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达到最大效益的集成系统。它是以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价值流和业务流的有机集成和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以计划与控制为主线,以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平台,集客户、市场、销售、采购、计划和业务流程重组等功能模块为一体,面向供应链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在作业成本法发展的进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之一是ERP系统的实施。ERP系统及其软件的应用使企业的注意力从作业成本法转向基本资源(如人力、财务、生产、后勤资源等)的有效利用。ERP系统的应用也使公司怀疑作业成本法体系能否和耗资巨大的ERP系统相适应。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有:①观念偏差。有些企业可能认为ERP系统功能如此强大,没有必要再实施作业成本法,甚至认为ERP系统中已经包含了作业成本法。②精力有限。有些企业正在引入ERP系统,这可能要求企业进行观念、机构设置等多方面的转变,耗费企业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磨合,因而会推迟或放弃作业成本法。③资金和风险。由于ERP系统从引入到实施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此时,企业可能不会再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以免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承担更大的风险。④其他原因,如技术上无法整合或企业规模和实力不允许等。目前的ERP系统绝大部分采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并没有采用作业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有各自不同的立足点和功能,因而不应该由于ERP系统的实施而放弃作业成本法在企业中的应用。如果能将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和方法整合到ERP系统中,并且能够从ERP系统获得作业成本法的数据,将会使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更加合理,形成整体的最优化。
二、整合作业成本法与ERP系统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目的是以顾客链为导向,以作业链—价值链为中心,对企业的“作业流程”进行根本、彻底的改造,强调协调企业与顾客的关系,从企业整体出发,协调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消除作业链中一切不能增加价值的作业,促进企业整体价值链的优化,确立企业竞争优势。ERP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是供应链管理,即将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都看成是供应链上的环节,并将这些活动之间的关系转化为一种信息流。它把企业和客户、供应商有机联系起来,将企业内部的采购、计划、生产、销售整合起来,使得企业能对人、财、物、信息等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提高资源运作效率。ERP系统的最终目标也是通过对企业资源的优化,提高企业的市场效率和核心竞争力。可见,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的核心管理思想都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最终目标都是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因而两者并无原则上的差异。
采用作业成本得到比传统的成本法更精确的成本信息,因而作业成本法动摇了原有决策方法的基础,扩展了许多原有决策方法与模式的用途。在实践中,作业成本法应用于生产决策、定价决策、长期投资决策,可以提供更为准确、及时、相关的决策信息。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到企业的预算、计划、生产制造、销售及盈利等管理活动,而这些活动都是ERP系统中重要的子系统。采用作业成本法的ERP系统与采用传统成本计算法的ERP系统相比,会提供更准确的信息,让企业进行更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确立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不难看出,对一个具备相应条件的企业来说,同时实施作业成本法和ERP系统是很有必要的。
[1] [2] 下一页
文章地址:www.wordls.cn/zuowen/274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