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主题文化建设战略升级酌论_文化战略论文十篇
齐齐哈尔市主题文化建设战略升级酌论_文化战略论文十篇
【党建论文】导语,您所欣赏的此篇文章共有39500文字,由苗成晔专心整理后,发表在美文档!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个领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是宏观社会的缩影。社会学家给社区下出的定义有140多种。社区是具有某种互动关系的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在一定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人群形成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区域。齐齐哈尔市主题文化建设战略升级酌论_文化战略论文十篇如若你对此篇文章有什么独特的建议,可以发表分享给大家!
齐齐哈尔市主题文化建设战略升级酌论_文化战略论文 第一篇
主题文化,是城市上文库文明的本脉,是城市文化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纲领,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核。齐齐哈尔市即已选择了鹤文化,就应当更加理性和睿智地淬炼其主题,充满自信地使其实现形态高级化和价值最大化,在精心而精细的创造中使其呈现得精致而精彩。
一、宏观谋划,系统整合,形成主题文化建设的战略引领
把鹤文化已打造成为齐齐哈尔市的标志性文化,无疑需要上升到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高度,作战略性运筹和运作。城市主题文化,是新学科也是前沿学科,是精神理论的科学也是社会实证的科学。因而它是城市宏观管理和规范经营的行为,是城市高层次组织架构和领导的系统。当前,齐齐哈尔市在主题文化建设上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基础工作。
其一,要加强高端领导。党委和要把主题文化建设纳入最高议程,进入议大事和作决策的范围,确定科学严谨的大政方略。要建立高层专项工作领导组织,成立“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委员会”,下设研究、规划、文艺、产业、基础设施专项工作推进机构,设置负责策划和协调工作的办公室。要鲜明地叫响主题文化,对主题文化有概念,有提炼,有举措,有目标,有规划,有制度保障。比如定位鹤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对主题文化建设有精当的表述,以打造世界鹤文化特色名城为总目标等等。要在党的和工作会议上部署主题文化建设任务,还要把主题文化建设纳入齐齐哈尔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由此体现出组织领导的权威性和整体意志。Www.meiword.CoM
其次,要整合主题体系。主题是唯一的,但主题不是孤立的。我们要对鹤的品格和表象进行梳理,使之与本地域的其它文化构成内在的联系。整合是优选,整合是创新,它的整体大于其各组成部分累加之和。城市主题文化有许多要素,整合工作是一个较大的工程。尤其象我们这样的地域,文化系类因“包容”而“多元”,文化特征因“杂交”而“优生”,显现出极大的丰富性。所以我们要用比较优势的方法,择选独有的和极具特色的鹤文化为城市主题文化,寻求和其他文化的内在关联,形成体系的有机与内涵的融合。
其三,要制定建设规划。主题文化建设涉及到多层面和多领域,包括自然的与社会的、理论的与实践的、制度的与自觉的、精神的与行为的、物质的与非物质的等等。我们升级主题文化建设,还必须制定出统揽全局的“母规划”。从总体上说,主题文化的规划设计,要体现出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艺术功能。规划是整体构思和宏观战略纲领,涵盖着理念、方式、进程、项目等元素,尤其是要明确奋斗目标。即:把齐齐哈尔市建设成在国际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名城,成为鹤文化和生态文化研究、宣介、创作、交流的中心,成为鹤文化产业发展的集群地、商品营销的集散地、旅游观光的名胜地,也成为发育支柱型特色文化经济链条的垂范。主题文化建设还是复合型的工作,其内容主要有学术、艺术、媒体、娱乐、旅游、品牌、节会、建筑、产业、开发、教育等。齐齐哈尔市应尽快制定和这一专项规划,从而使主题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所依据和遵循。
二、挖掘资源,释放潜能,形成主题文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齐齐哈尔市把鹤文化确定为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组织学术研究;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并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鹤类与湿地生态;赴云南、江苏、河南湿地进行考察,与日本招鹤市民协会建立了鹤文化交流关系;开设了报、刊、台、网鹤文化专栏,创办了鹤文化专业型会刊;编印了学龄前鹤文化图册,建立了青少年鹤文化早期教育基地……
然而,依照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要求,我们尚需进一步提高工作标准。城市主题文化建立在特质文化基础之上,而主题建设的功利则在于使特质文化生发出多重的价值。我市鹤文化主题建设,亟待挖掘资源,积蕴能量,并使其转换和释放出巨大的精神动力。
一是要深挖资源。生态学、考古学的成果佐证,齐齐哈尔地域的鹤文化和湿地文化乃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要对鹤文化的历史起源、孕育过程、发展规律、生态意义、环境作用、人文现象、社会功能、文化内涵以及美学价值作出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为主题文化的建立提供有据有力的理论支承。目前,齐齐哈尔市相关鹤文化的学术论文、民间传说、文学艺术、文物考证、民俗民风、宗教信奉等方面,已经有了大量的积累。这些弥足珍贵的财富,特别是一部分非物质性的遗留,散失易而集存难,我们不能因其缺失而缺憾,而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进一步收集建议组织历史文物、文献考察,精选鹤文化资料及文学艺术品,编辑《中国鹤文化丛书》,分目立卷出版。
二是要精心提炼。主题文化,由城市最具核心性、特色性、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组成,形成信念的、理想的、品质的、气质的导向,从而凝聚起全民自觉自发的精神力量。我们正是要通过对鹤文化的提炼,倡导一种精神,弘扬一种境界,昭示一种理念,彰显一种魅力。如:丹顶鹤极具美学价值,我们可以由“表”及“里”进行考析。从其表象美的视界加以归纳——声音之美、色彩之美、形体之美、姿态之美。从其内质美的视角加以归纳——圣洁至尊的“神仙鸟”、济世兴邦的“吉祥鸟”、抵邪御恶的“驱灾鸟”、坚守爱情的“忠贞鸟”、延年益寿的“长寿鸟”、品高位雅的“文化鸟”、睦邻从善的“和谐鸟”。这些高尚而又表里如一的美德,具有极强的启迪和教化作用,易于使人接受和效仿,有助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优化自然环境。
三是要广泛宣介。文化资源从收集、整理、提炼,到真正使其优化配置,产生吸引力和号召力,尚须经过广泛的宣传推介才能得以实现。我们要加强与外埠的交流,宣传我们的特色文化;要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使主题文化深入人心;要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培训,鹤文化传播从娃娃抓起;要激励鹤题材的文艺创作,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要制作好厅馆装饰和街区标牌及亮化景灯,在细节之中展示鹤文化。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充分地利用其信息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捷等优势,大张旗鼓地宣传甚至炒作城市主题文化。本市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台均要有专栏和专题,也要与外地区媒体互换交流,同时还应该将与中国文化网和东北网共建的“仙鹤飞翔的地方”网页长期固定地开办下去,以实现鹤文化的影响力舒张于更大的空间。
三、创意文化,打造品牌,形成主题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
齐齐哈尔市征集鹤文化佳作,创建了全国独家鹤文化网页;出版科普、诗歌、民间文学、摄影、剪纸鹤文化图书和音像品数十种;设立“丹顶鹤艺术奖励基金”, 表彰奖励精品创作;编创鹤主题杂技、综艺节目和文艺晚会,若干次举办鹤题材舞蹈歌曲、书画展演;在全国大型文化和体育盛会上,放飞了仙鹤,也放飞了我们的梦想……
坦言,我们还没有创造出轰动极致的品牌。在城市主题文化建设的程式中,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即资源的配置和优化。配置是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类排序而组成有机体系,而优化则是通过创意把资源加工成品牌,成为具备显性和标志性的城市主题文化载体。
转贴于上文库 第一,要打造节会品牌。大胆创意,超常策划,办好“观鹤节”,为张扬城市主题文化大造声势。仙鹤是鹤城的,仙鹤是中上文库国的,仙鹤是世界的。作为世界大湿地和中国鹤家乡,举办国际性文化与生态意义兼有的盛会,理由最充分前景也最开阔。“观鹤节”期间,要有弘扬鹤文化的高峰、湿地保护的权威考察、鹤文化产业的博览和洽谈、丹顶鹤艺术品的商贸大集、环境保护捐资和丹顶鹤认养活动、保护区观光赏鹤和民俗村渡假旅游、大型鹤文化综艺节目演出和电影电视放映,以及著名文艺家采风创作和精品展览。第二,要打造建筑品牌。城市主题文化建设是形神兼备的。就建筑而言,既保证人们居住,包含地域文化秉性,又体现出哲学、文学、美学、数学、物理学等领域的成果,同样可以打下城市主题文化的形象烙印。所以,我们要建设鹤文化广场,要建设鹤文化景街,要建设鹤文化雕塑,要建设鹤文化公园,还要建设鹤文化楼区。每一座文化主题建筑都力求成为精典之作,能够记录文化历史,书写文化精神,描绘文化形象,讲述文化故事,标注文化符号,让人们在视觉的愉悦中赏读城市主题文化这部厚厚的“百科书”。我们还要建好鹤文化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以及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阅览室,以建筑这种直观独特的语汇方式传递城市主题文化的信息。
第三,要打造文艺品牌。文学艺术是弘扬城市主题文化的重要载体,生产与主题文化相适应的优秀作品是文学艺术家的神圣使命。我们要勉励鹤题材的文艺创作,建立主题创作奖励基金,开展主题创作精品评选活动。组织重点作家和艺术家选定题材,研讨论证,体验生活,签约创作。要通过重大题材创作产生文艺的震撼作用,通过深刻题材创作产生文艺的感染作用,通过理性题材创作产生文艺的教化作用,通过娱乐题材创作产生文艺的愉悦作用。要打造“鹤乡诗会”、“扎龙歌会”、“丹顶鹤诗画综艺晚会”等品牌,塑造出感人的“鹤仙子”、“雏鹤丹丹”等人物和动物的典型形象。近期,应以电影、电视剧、动慢片的创作为重点,以求得其受众面大、传播快捷、形式喜闻乐见的艺术效果。
四、政策导向,发展产业,形成主题文化建设的物化效益
齐齐哈尔市成立了鹤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形成鹤文化产业协作机制;防御性抢注了“鹤城”商标,实现了大面积行业和产品名称的垄断;确定了鹤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得到了省的特色文化产业资金扶持;建立了丹顶鹤艺术品展销馆、店,培育了多家生产基地;组织鹤艺术旅游纪念设计大赛,在“哈洽”、“深博”、“龙港”文化产业博览会上推介……
但是我们的鹤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产品质量不高却是不可回避的事实。经济文化,文化经济,文化与经济相融方为当今发展大势。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已成为社会的重要生产力,它可以物化为商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拓展市场和新的消费源,增强实力并上升为主导产业,通过竞争而聚集潜能和抢占先机。齐齐哈尔市的主题文化建设,也必须尽快融入商品生产之中,在渐增经济功能的同时倍增文化功能和艺术功能。
一方面,要壮大现有产业。齐齐哈尔市目前有鹤文化产业数十家,产品近百种。其中多为旅游、印刷、工艺制作、艺术品及书刊展销等行业,估测年创利润最高也难于突破1000万元。这种状况显示出经济与主题经济的比例极不相称。对此,我们要通过政策导向对其进行扶持,改变其体制,鼓励其转产,协调其整合,给予各种优惠条件,或者以对兼有公益性的企业实施财政补贴等方法,促进其扩大规模和提高经营效益。
另一方面,要创办新型产业。利用好齐齐哈尔市已经抢注的200多个商标,积极创办创意前卫和产品朝阳的产业,重点是发展出版业、影视业和动漫产业。要充分发挥鹤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的作用,逐步把文学、书画、摄影、民间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推向市场。坚持创意优先、生产优先、基地优先。精心设计,精致包装,将“地产的”芦苇画、刺绣画、蛋雕和麦饭石工艺等特色产品推向国际大市场。要形成、企业、民间多元投资的新格局,兴办规模可观“神鹤”影视创作和“神石”饮水具产业。
再一方面,要构建集群产业。从齐齐哈尔市的实际出发,鹤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把主题文化寓于文化旅游业之中,围绕文化旅游构建特色产业的“族群”。要扩展空间,科学策划,在湿地旅游业大的视域中整合鹤文化产业,吸纳会展、研讨、观光、度假、购物、演艺、创作、饮食等行业形成宏大的“星团”和“磁场”。在主题文化的渗透下,非但看戏、听歌、作画、拍照、写诗是文化,而且品土酒、尝野菜、居草房、沐温泉、购鲜货都是文化。在鹤文化旅游业开发中,要以保护为前提,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条件,以主导为原则。同时,还要悉心规划设计,标好线,定好点,理好序,搞好硬件建设和软件服务。长仙气,增人气,富财气,这个产业一定会成为鹤文化的支柱型产业。转贴于上文库
文化军事战略建构中俄印大三国联盟破冰国际安全时空格局_文化战略论文 第二篇
文化军事战略深刻透析了人类传统的国家要素在地球村运动中被文化符号、商标符号、货币符号所影响并产生新的革命战上文库争形式,从而彻底地挑战了人类文明中传统意义上的神秘、神圣、权威,使人类走向透明、平等、娱乐的文明,在这样的时代传统的武力、权力、势力已经逐步让位给操纵力量、整合格局和执行符号的精英领袖的客观规律;在这样的客观规律中文化军事战略宣告了人类文明从大陆帝国时代走向了太空部落时代,全球化正在深刻地改变这个世界的格局,从而也在深刻地改变我们思考问题的基础和方式,由此我们必须勾勒出一种战争与反战争的智慧规则,用这种规则服务人类期盼的和平与和谐的世界。
《文化军事战略》透析了在全球化浪潮正席卷社会生活各领域的21世纪,有种种迹象表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之间的碰撞、摩擦乃至对立、冲突将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人类的战争正在超出传统的军人、军队、军事的范畴,越来越成为家、哲学家、宗教领袖、文化领袖、科学家、企业家甚至银行家们未来殚精竭虑的伟大事业。
《文化军事战略》是推动人类适应宇宙全息观、科学发展观、东方文明天人合一哲学观为基础的军事战略理论创新。《文化军事战略》的作者乐后圣先生紧紧把握当今时代的脉搏,把文化对军事科学的渗透、影响、作用及其地位作为重要的支撑点来进行立论和研究,在中事学界提出“文化军事战略”这一具有前瞻性的军事战略研究方向,乐后圣先生应该是第一个。Www.meiword.cOm此前,他已有在中国乃至国际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国家和平发展战略》、《和谐社会构建论》两部遑遑巨著面世,这次又有257万字的《文化军事战略》出版,与前两部著作一起,代表了他作为一个优秀的战略思想家在层面对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思考,更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那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面对《文化军事战略》我总是怀着几分敬畏与好奇,作者缘何有着如此强烈的创作动机与欲望,这林林总总的,生动翔实的案例背后,又有着作者怎样的感触?《文化军事战略》共八章,上下两卷。全书从文化战略的哲学原理、和平发展时期的国家防务科学发展战略、家国同构的和谐文明与文化变革趋势、全球化军事文明与文化军事信仰、全球化时代与中的文化军事利益,以及文化军事战略协调人类共同利益等八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作为人类在数千年繁衍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创造的内在精神,如何为建构和创造世界和谐与新的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国家间博弈方式的变更,、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大,以文化军事为代表的新的作战方式已经产生。文化军事不是以消灭敌人的肉体为目标,而是将人的精神和心理作为攻击目标,同以往武力战中战地指挥官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决断不一样的是,文化军事战略要求依据国家的战略目标做出决断,抑制伤害性战争,通过和平手段获取国家最大利益,最终实现和谐世界的新理念和新秩序。文化军事战略同体现战斗力的伤害性战争暨革命武装军事战略最本质的区别是渗透力、震慑力、分化力、组合力、磨合力、整合力、构建力的军事战略的集中体现。有评论家称赞这可能是继《孙子兵法》之后,中国人在军事理论领域对人类的又一次较大贡献,更是未来世界和平建构的灵魂保障和人类的和平文明思潮。
随着人类地球村运动使世界秩序剧激变革的新趋势,战争作为世界上最严酷最认真的策划、组织和执行,人类的战争规则发生了变化,而我们的军事战略性思维必须发生变化,因为战略是战争的根本,战争是对组织者全方位的考验和不折不扣的执行。文化军事战略是人类积极和平运动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文明进步遏制战争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在战争以外运用自身的力量进行和平努力的平衡法码。乐后圣先生在《文化军事战略》一书中从时间和空间的宏观全局上把握,以大时空观的精神提出中俄印合作建构大三国联盟战略。乐后圣先生在《文化军事战略》针对时代特征和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地论述地缘格局与中俄印大三国联盟建构战略的安全形势。中俄印是世界上地理范围大、人口多、经济
转贴于上文库 发展快和多样性最鲜明的地区。基于这一时代背景,《文化军事战略》从不同层面探讨了当前国际体系演变、发展的动力与方向问题,了国际机制、多边国际组织,以及中俄印三大国在国际体系变迁中的互动关系、作用和影响,以此为基础为中俄印三大国参与、塑造全球化国际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中俄印三大国家有上文库着传统的邦交友谊关系,中俄印三国的关系自20xx年以来取得积极进展。三国现已深刻地认识到,加强三国关系有助于发展相互间的经济、贸易、科技和能源合作,有助于应对单极化趋势,有助于通过“聚合效应”维护自身的重要利益。中俄印三边关系不均衡的局面已经有了较大改观,三边关系呈现出均衡化的发展态势。中俄印三国关系将会稳步发展,三国间的实质性合作必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而开始,并将为地区和全球的稳定发挥和平发展的作用。在现有国际秩序下,大国对地区安全的主导作用是不容否认的,但问题是大国如何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一些大国扩大军事集团、强化军事联盟的行动只能导致其他大国采取反措施,只能积累大国对抗的种子;如果大国一旦展开对抗,就会导致亚欧乃至全球总体安全状况恶化。与这种消极的主导作用相反,中、俄、印三大国应在建立相对均衡的力量结构基础上、在地区安全机制内共同发挥主导作用,并充分尊重地区内中小国家的安全利益和意见,这样在世界时空格局里,中俄印三大国在安全上的主导作用才可能是积极的。乐后圣先生在《文化军事战略》中超越纷纭复杂的具体事件,站在背负青天看环宇的时空高度,以大历史、大时代的眼光去看待、客观世界,从中找到中俄印建构大三国联盟的历史发展客观规律。他认为中、俄、印三国都拥有巨大的潜力,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资源极为丰富,国民素质较高,科技基础雄厚,军事力量位居世界第二。最近几年,随着政局持续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并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加上“能源超级大国”的作用日益显著,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近20多年来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俄两国还是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拥有重大影响。南亚大国印度的人口和领土面积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正在崛起,不仅其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大幅增长,军事力量也升至世界前列,而且是仅次于美国的“软件大国”,中、俄、印三国都是“核俱乐部”的成员。中、俄、印三国合起来,领土面积大大超过美、欧、日三强的总和。三国人口共有2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40%,比美、欧、日三强多好几倍。国内生产总值虽只占世界的20%,同美、欧、日差距较大,但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位于世界前列。中、俄、印三国如果联合起来,进行务实合作,用一个声音说话,那就是世界的最强音,将对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以及推动世界多极化的进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大国间的良性互动,并为建立国际新秩序创造条件。
中俄印三国的共同利益体现在多方面,最重要的是三国都主张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强调要发挥在解决世界性问题上的作用,强调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集团都不能垄断和决定世界的未来。中俄印一致认为应该建立一个公正和多极化的世界,三国拥有进一步加强合作的潜力。从9·11事件到战争,美国的单边主义倾向越发严重,其咄咄逼人的态势对于谋求大国地位的中俄印三国来说,是个严重的挑战,影响着三国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改善。反对美国霸权主义,建立多极世界的共同利益,会促进三国加强战略协作。在此背景下,应以创造性和前瞻性的方式推进中俄印三国安全领域的合作,同时应维护世界防务安全的有效性,中俄印可以学习上海合作组织的模式建构中俄印三国合作的其他国际组织引领中俄印三国合作走向正常化发展。《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方向问题。历史大势尽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类似美日韩联合军事演习这样的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是可以认识和利用、改变的。这就要求创造历史和改变历史的人们审时度势地善于掌控类似于《文化军事战略》中所描述的种种,措施得力地实施《文化军事战略》中所提出的类似中俄印建构大三国联盟战略,多谋善断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有效地驾驭世界发展的大,才能使世界的和平发展变成美好的现实。转贴于上文库
检察文化建设战略目标执行力之思考_文化战略论文 第三篇
一、检察文化建设的视角
最高检察院在《上文库20xx——20xx年基层检察院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检察宣传和文化建设。不断加大检察宣传力度,丰富宣传形式,拓展宣传阵地,增强宣传效果。大力发现、培养和宣传基层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树立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大力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检察职业文化,培育检察职业精神,提高检察职业道德水准,坚守检察职业信仰。开展创建学习型检察院活动,建立完善检察文化设施和场所,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营造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在该规划中,检察文化建设被赋予了基本的内容,其中包括核心价值体系、职业文化特征等,但其概念却没有明确,更没有执行的路径。目前,什么是检察文化,在学术界和检察文化实践中尚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检察文化的定义,却直接关系到检察文化建设的深度、方法、方式、价值取向。20xx年初,萝岗区检察院对检察机关检察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成立了检察文化研究课题小组,制定了《广州市萝岗区检察院检察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由此,对检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检察文化是检察院履行职责的理念和原则、思维方法、管理方式、运作方式以及相应的物质设备的总和。它是确定检察机关宗旨、方针、目标和体制的基础,又是塑造检察官人格信念和行为准则的内核。”这一概念,无论是在理论或实践,它代表着一种研究观点:较为科学、准确地概括了检察文化的本质特征、内涵和外延。wWw.meiword.CoM同时,它较适合于基层检察院开展检察文化建设实践的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在我院的规划纲要中规定了“检察文化的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检察文化是与检察工作息息相关的文化,不涉及与检察工作无关的内容。第二,检察文化是与检察工作有关的主客观活动,其中主客观活动包括人们对与检察有关的宪法法律制度的认识和思考,对检察史的评价与继承,在检察工作中形成的执法理念、执法方法、执法控制等精神方面的表现;客观活动包括检察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执法行为、管理行为等。第三,检察文化是一定物质基础上的文化,这种物质基础是开展检察工作所不可或缺的,而且物质基础本身也是检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实践,改变把“检察文化”局限于文学艺术、调研宣传、丰富干警业余爱好的狭隘认识,突破了传统的思维和习惯,提升了检察文化的重要性。把检察文化划分为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方面,尝试真正把“检察文化”放在“文化”的层面来思考,使“检察文化”有了真正的文化上的意义。把检察文化作为中国法律文化的一部分,提出要使检察文化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组成部分,提高了检察文化的地位。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关于检察精神、检察官使命、检察机关优良传统与作风、团队精神与士气、形象与品牌等属于管理文化的范畴作为检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试图通过制定我院检察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纲要,从战略目标执行力的角度,为执行最高检察院在《20xx——20xx年基层检察院建设规划》中,关于检察文化建设的任务,做全面的谋划。
中国检察官管理学院党组书记刘佑生同志《在竞争中发展检察文化》中提出“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文化建院是基层检察院的路径选择。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斯提出了“路径依赖”的概念。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不知道自己的过去从何而来,不知道自己面临的现实制约、传统影响以及文化惯性,就不知道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认为,作为基层检察院,当前要在现行的基础体制框架内确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此是推进基层检察院再上台阶的基本保证。”他从管理学的角度肯定检察文化建设在基层检察院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纵观近几年来基层检察文化建设的发展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检察文化发展的多样化,各地检察机关所选择的切入点,推进的路径各有不同,其效果也各有差异。但笔者认为,要从落实最高检察院关于《20xx年——20xx年基层检察院建设规划》的高度,来考量检察文化建设这项工作,就必须从检察文化建设的战略高度来探讨战略目标执行力的问题,探讨通过什么路径实现打造检察文化建设的品牌的战略目标。
二、战略目标设定与执行力
执行力,是指执行的能力与效能、强度。检察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执行力,是指对检察文化建设战略目标的执行能力与效能、强度。执行与执行力是两个不同理念的范畴。执行是指为实现某一工作目标而开展的全部活动过程。近年来,“执行力”在工商企业管理领域应用比较普遍,因为执行力是一套操作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企业和公司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有人主张执行力就是组织执行战略,它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能力。目前,我国学界已把“执行力”引入到公共管理学的理论范畴和研究领域。20xx年3月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行政问责制,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执行力概念第一次被写进了我国官方文件。在随后主持召开的常务会议上,又把集中精力狠抓落实提高到检验执行力和公信力的高度。之后“执行力”一词频频出现于行政机关、执法机关的文件中。最高检察院《20xx——20xx年基层检察院建设规划》把提高“执行力”作为工作目标被提出来。
我们认为,执行力运行必须包括如下要素:一是具有优秀的管理团队。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直接关系到管理效果。二是管理团队的身先士卒。三是管理层的责、权、利需要明确。管理层的责、权是否明确,对执行力影响较大。四是配套的管理机制。实行制度管人的管理方式,才能使管理职能化、制度化、明确了职责,才能避免“多头管理”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执行力。所以,在队伍建设上,我们认为,要把班子建设、中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为管理的核心环节,通过岗位责任制,把责、权明确,实施了奖惩和问责制度。在推进检察文化建设中,我们通过院训、领导自勉、科训,使管理理念具体化,并形成体系。如院训:覃思精察尚岗贵柔;检察长、副检察长的自勉分别为:躬行垂范、善下能虚、正百慎万、慎思勤行;科训分别为明察秋毫、法不阿贵、矫枉规正等。把最高检察院在《20xx——20xx年基层检察院建设规划》中,关于“弘扬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检察职业文化,培育检察职业精神,提高检察职业道德水准,坚守检察职业信仰”的要求渗透在通过院训、领导自勉、科训的立与行、目标的确立与实践中。院训“覃思精察,尚刚贵柔”。“覃思”语出《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有深思、精心研究、深入思考的含义;“精察”意为善于观察、精心求证、明察秋毫。“尚刚”是法家和兵家的辩证法,注重的是两军相遇勇者胜;“贵柔”为儒家和道家的辩证法,讲究弱能胜强、柔可克刚。而“覃思精察”着重于行动和执行,就是在执法办案中要开动头脑和智慧,善于谋划和思考;要掌握第一手材料,善于捕捉细节。“尚刚贵柔”侧重于思想和理念,就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当刚则刚、宜柔则柔,努力实现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效果的统一。
转贴于上文库 正确确立战略目标是提升执行力的前提。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它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战略目标是指对战略实施取得的工作成果的期望值。如果战略决策者的判断符合战略主体的内外部实际,并在实施战略过上文库程中进行有效的目标控制,其战略可达到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强。我们认为,基层检察院检察文化建设目标的落脚点应该是锻造一支思想作风过硬、善打硬仗的精英队伍,从而推进检察工作的全面发展。战略目标的设定。在目标设定之前必须完成内部、外部环境的,外部:应包括机遇、困难、挑战,外部有利的资源、优势;实施战略主体面临的外部竞争,竞争主体的优势与优势周期等。内部战略环境因素:内部资源和能力,具备怎样的优势去获得战略规划的成功。内部资源包括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有形资源包括实物资源与财务资源。无形资源包括组织资源、技术资、人力资源、战略主体自身的社会形象资源、精神、核心价值观在工作中的体现。如技术的储备,科技强检技术力量的前瞻程度、经验的积累运用及其更新。其次,内部的管理科学程度,体现了怎样的管理水平。其中包括工作计划、完成计划的能力、控制能力、创新能力、调动资源的能力等,即对战略主体的资源和能力的应用状况如何?再次,核心能力如何形成。每一战略实施主体资源是需要团队的合作,才能产生最大的效能,在任何一个团队里,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对各项资源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突出的,其他战略实施主体难于达到的能力,从而打造出检察机关检察文化建设的品牌,进而通过“品牌”的竞争力,实现战略目标。在战略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还必须对战略实施主体的优势及劣势进行评估。目标的确立,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与基层检察院建设规划目标相衔接原则。第二,层次原则。在时间上,分解成阶段性目标,但往往这是很多目标设置中所缺少的环节。在空间上,分解成各个次级组织的分目标。也就是在管理学中常讲的目标层级分解法。第三,适中原则。目标的设计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目标太高,无论如何无法实现;目标太低,则会造成资源浪费;第四,明确原则。目标应该明确,并且能够通过各种渠道组织内部进行沟通,使组织的各个层面都充分了解组织的目标,否则,会导致组织成员无所适从。第五,统一原则,组织内部的各个分目标应当以总目标为依据,并在各个具体目标之间保持一致性。根据以上原则,检察文化发展目标的确定与分解,应紧紧围绕着检察工作的主题“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落实在履行各项检察职能中。要以最高检察院提出的基层检察院建设的整体目标为总体战略目标,以战略目标设定的基本原则,设定并分解基层检察院检察文化建设战略目标。如我院制定的《广州市萝岗区检察院检察文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纲要》第十条,设定了通过检察文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在五年内争创全省先进检察院,同时,规划了短期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具体工作指标。在20xx年初,我院进行了检察文化建设的总动员,当时,院党组提出“打造检察文化建设品牌”,明确了以检察文化建设为切入点推动检察工作全面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区域特点、优势和不足。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为目标推进奠下坚实的执行力基础。20xx年,在广东省检察机关检察文化建设工作评比中,我院荣获了“广东省检察机关检察文化先进集体”称号。
三、提升实现战略目标执行力的路径
1.正确选择执行策略。正确选择执行策略的运用,是提升检察文化建设战略目标执行力的基础。在战略目标明确的前提下,执行策略的选择对执行力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策略的选择应考虑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地、当时实际;执行策略应遵循满意原则不是最优原则;执行策略的选择应遵循渐进而不是激进原则,执行策略的选择应既关心长期目标也要重视短期目标,使长期的战略规划与短期的战术计划相结合。在执行的不同阶段,执行策略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在执行活动前期主要表现为领会力、预测力、计划力等,在执行活动过程中,主要表现为组织力、控制力、决断力、应变力、指挥力、沟通协调力等,在执行活动后期主要表现为评估力、调整力、问责力等。为提高执行力,目前行政机关更加注重的运营力。而在检察机关,注重的是内部力量的整合,最大限度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提升执行力的强度。
2.成功整合执行个体与个体结构因素。检察队伍中执行个体与个体结构因素是提升执行力的关键性因素。在战略、策略、部门整合确定之后,检察干警的素质、能力和工作意愿决定了执行力的水平。履行职责的过程,都是人的活动过程,因此,干警素质、人员的结构所发挥出来的力量,是执行力强弱的关键。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然而,检察干警的素质高能力强并不能直接产生强的执行力,因为,只有把素质、能力和工作意愿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工作绩效。即是否积极主动地迎接工作还是消极地应付工作,是否具备团队精神、具有工作的。实践中,只有个体的力量还不可能使到一个基层检察院在的执行力达到最大限度发挥,还必须具有一(下转第230页)(上接第213页)个良好的组织结构,从整体上促进检察机关执行力的全面提升。组织结构是指组织在运行过程中涉及的目标、任务、分工协作、权力、结果以及相互关系的系统。对于检察机关组织结构来说,他阐明的是全体干警在职务范围、工作责任、任务和权力方面所产生的相互关系的结构体系,用以确定各项工作任务的分配,内部工作报告和内部协调的机制。对于组织结构的定义可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组织从上到下纵向的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和报告关系的确立;二是组织内横向单位之间主要职责、工作流程、沟通与协调关系的确立;三是组成组织的各个单位及岗位主要任务的明确划分,这三个方面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组织结构。一方面,组织内转贴于上文库 部是和谐的,是积极追求组织目标的实现的,另一方面,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各有特点,各有优势,形成差异,促进互补,在知识和专业结构上、有同有异,既有管理类人才,又有法律类人才还有专业技术人才,在职能结构方面,既有较强指挥力、驾驭力、控制力的人才,也需要较强的实践能力、判断力人才;在年龄结构上,既需要阅历丰富、深谋远虑善于把握瞬间变化的干警,也需要精力充沛、反应敏捷的中年干警,也要生机勃勃、充满新上文库思想、新思维的年轻干警,由此形成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形成战略目标执行力。据此,我院在提升执行力工作中,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较好的例子是:选择确立了检察文化全面推进的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的路径。着力通过“标兵科室”建设,在全院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使全院干警确立了争创广东省先进检察院的共同愿景,通过检察理论调研活动,把工作、学习、调研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岗位练兵参加广州市、广东省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侦查监督办案能手的竞赛活动,把培育法治理念、检察官地职业道德精神、职业信仰贯穿其中。我院选择公诉科这个在全院平均年龄最小,学历最高,具有业务领军人,朝气蓬勃的团队作为培育“争当排头兵集体”的典型,在检察文化建设上,他们年年有创新,“1+1+2公诉办案模式”、“物价估价鉴定直通车”“刑事审判法律监督案件会制度”等工作制度和工作方法的创新,推生了公平正义的品牌,其创新效果都落实在办案的质量和效率上,检察日报先后做了报道。通过执行个体与个体结构因素的成功整合,近三年来,全院涌现出“广东省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广州市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广东省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广东省检察机关侦查监督系统十佳检察官”、“广州市检察机关侦查监督系统十佳办案能手”等一批优秀检察官。由此,广大干警在提升执行力过程中,分享了目标实现的快乐。
3.关注影响战略执行力的因素。只有有效地减少或排除阻碍执行力的因素,才能使执行力达到预期的目标。笔者认为影响战略执行力的因素有:一是战略目标未能成为战略主体共同的愿景。愿景是一个具体的目标,是一个心向往之将来的画面,它既是可以描述的,也是具有挑战性的。愿景的设立要与干警的成长、发展紧密相连,这样才能构成一个具有良性循环的执行力。愿景还要与使命连在一起,纠正个人主义对执行力的消极影响。二是的管理制度不严谨或制度本身不合理。三是执行过程中流程不合理、监督不到位。四是缺乏凝聚力。五是战略目标缺乏层级分解,具体细致的指标。六是绩效评估体系尚存在缺陷。如在绩效评估体系中,存在不公平的条例,以至于一部分人在工作中难于真正体现其工作成效,或工作效果与评估结果脱节,这是影响执行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转贴于上文库
浅谈农产品出口跨越绿色壁垒的几点建议_国际贸易论文 第四篇
绿色壁垒 农产品出口 生态农业
【论文摘要】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本文对关于如何正确对待绿色壁垒,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从而跨越绿色壁垒提出几点建议。
绿色贸易壁垒,也称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活动中,一国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由而制定的一系列环境贸易措施,通过颁布复杂多样的环保法规、条例,建立严格的环保技术标准和产品包装要求,实施繁琐的检验认证和审批程序,推行环境标志制度以及课征环境进口税等方式对进口产品设置的贸易障碍,使外国产品无法进口或进口时受到一定限制。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业的出口有较大影响,我国出口额出现了暂时的增速缓慢甚至下降。我们应该认清绿色壁垒的内涵,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绿色壁垒所带来的影响,同时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一、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构建和完善农产品标准体系
和地方各级要认真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重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要积极倡导绿色生态农业,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农业实施收缩战略。制定技术法规和标准时应以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为依据,尽量等同采用;从国际贸易角度来开展标准化活动,使省级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内标准和国际标准协调,及时掌握国际标准的动态及其指定背景;建立先进完备的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wwW.meiword.coM
二、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有关部门必须承担起建设专业信息中枢的使命,加强对国外环保认证标准的研究,收集国外的绿色壁垒措施,建立绿色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对绿色壁垒给我国出口商品和市场带来的现实和潜在影响进行全面、深入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对国外可能实施的新的技术、标准和法规有所估计和预测,快速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措施。
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科学技术决定着未来农产品的份额和农业发展的前景。因此,应鼓励企业加大项目科技投入,提高项目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效益,进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双增”目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应抓住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契机,以科技推广为重点,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提升科技开发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我们应密切跟踪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从源头抓起,实现用标准贯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消费等各个环节,加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四、完善外贸体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形成强大合力
应强化农业产业一体化建设,促使各类农业主体走向合作和联合,推广能高效率为外向型农业发展服务的组织体制模式,企业应积极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技术创新,同时,按照生态模式,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控制和生产全过程控制,采取必要的清洁方案,尽量避免使用有害原料,减少生产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浪费,减少废弃物。并且,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新体系,要积极申请国际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及绿色标志,增强出口产品的环境竞争力。通过推广,使单个农民融入到外向型农业发展的各类组织整体中去,使之充分享有获取市场交易信息和经济收益的机会。
五、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他们的环境意识,促进他们更好地接受现代知识、技能和信息,始终是我们破解绿色农业壁垒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必须加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地适宜、因材施教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得知识和各类蔬菜、优质粮食、养殖、加工等绿色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的培训,使农民对科学种田,向土地要效益,向环境生态要效益有更形象的认识。通过项目的培训活动,使农民受益,使农民及时掌握各项农产品绿色栽培技术和畜禽绿色养殖技术,聘请专家进行培训与现场指导、答疑,给农民下发种植、养殖等各类科技书籍,加大资金投入,在省内各个农村社区建立小规模型的农科图书室,并进行适当的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方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xx (1).
[2] 吴风林、胡享魁:论绿色贸易壁垒及发展我国出口贸易的对策[j].经济纵横,20xx(4).
[3] 吴群:新时期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m].中国农业出版社,20xx.
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与战略原则_文化战略论文 第五篇
摘要: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因此,只有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理论基础;战略原则
党的报告强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这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作为农村社区庞大系统建设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相对于较为成熟的国外研究来说,在国内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研究成果主要分散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与公益性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但由于各国在社会制度、经济水平和文化传统以及国际环境上的明显差别,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在借鉴其成功经验的同时,依据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符合自身国情、尊重本国文化发展规律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模式。为此,明确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理论基础及战略原则对于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社会价值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的致富、新农村的建设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坚持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WWw.meiword.Com”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关我国广大农民的文化权益和需求,因此,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具体说来,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统,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的内在需求。公益性文化的精粹必然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如何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和提升民族精神,直接关系到国家生存发展的根基,关系到中国特色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发端于农耕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农村”,其本根就是农业文化。农村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美术、民间舞蹈、地方戏曲、神话传说、史诗民谣、传统建筑等数不胜数,它们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扎根于农村的广阔土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精神血脉和延续基因。中国最深厚最古老的文化在农村,文化建设的根砥也在农村。“乡土社区文化”乃是“中国现代社区文化建设之根”。如何挖掘、整理、利用和创新农村传统文化资源,赋予农村传统文化以时代特征和崭新面貌,促进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越,实现农村文化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笔者认为,以农村社区为合理切入点,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具体内容,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扎实推进,是条切实可行的途径。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引导宣传主流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我国当前主流是以主义为指导的,它通过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对整个社会与文化起到一种引导和教育作用,并对保持稳定与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核心价值体系是主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荣辱观。公益性文化在宣传社会主流、引领主旋律文化、凸显核心价值观念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可替代的。在我国,公益性文化建设是突显制度特征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作为党的重要喉舌的报纸刊物,还是为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以及从事优秀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事业单位和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都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代表和宣传着我国主流和价值观念。农村是主流和价值观念的重要阵地,相对于的号召、组织的说教灌输来说,在农村社区通过通俗易懂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的文化服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的引导作用更具广泛性和日常性。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无疑是宣传主流、确立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建设文明农村、打造和谐农村的动力需求。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现代化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科学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公益性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道德与文化素养,而且有利于净化社会环境与社会风气、规范生产秩序与社会行为,特别是在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中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要注重发挥公益性文化软实力在农村社区的作用,使公益性文化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支撑,使村民在思想观念、人文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劳动形式、人际关系等方面得到整体改善或提升,既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又能有效协调农村社会关系,推动农村社区事业健康发展。因此,农村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及和谐新农村建设,必然需要其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保障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实现农民人文素养的追求目标。公民虽然职业、地位、身份和收入各不相同,但都有平等地无偿或少量有偿地享有知识,获取审美、文化,享受健康娱乐的基本文化权利。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报告强调指出,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它可以从一个侧面起到调节社会分配并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作用。在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上的差别容易引起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差别却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在我国,城乡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社会经济发展城市中心化,农村农民的文化权益则边缘化,而且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深入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深度聚焦农村社区,深切关注社区农民自身,深情倾注人文关怀,实施以人为本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刻不容缓。
(五)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文化力的迫切需求。综合国力的 竞争,根本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文化力的竞争。文化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发展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公益性文化无论在精神还是在物质方面,都包含着巨大的文化作用力。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可忽视其公益性文化的强大作用力:其一,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任何经济发展都是从理论突破开始的,知识经济的产生必须以知识、科技、文化为主要内容作先导。其二,文化从层面上看,包括技术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在技术层面,新的技术在理论上有了飞跃,才有可能引发生产的进步和革新;在制度层面,经济建设离不开社会制度和社会环境,先进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生产关系和优良的发展环境能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保障;在观念层面,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更为密切,只有通过文化建设,才能激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从社区公益性文化人手,只有不断提升农村文化力,才能为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长久的内在驱动力。
(六)加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进农村进程的内化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的新形态,已经成为社会矛盾酝酿、扩散和集中的敏感地带。农村的稳定和良性发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落实和的稳定。农村社区稳定需要依靠硬性的综合治理,也需要软性的文化建设。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农村文化建设的公益价值,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农民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感和对执政党的认可度,也必然影响着农民对的热情与参与度。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文化的教化和观念的引导,在实现农民文化权益、提升农民文化素质的同时,也使主流和核心价值观深入民心、内化人心;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可以折射出文化民生意识。因此,坚持民生理念,切实解决好农民在文化方面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农村进程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意义重大而深远。
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
历史有延续性,文化有不可割裂性。主义经典作家以及我党的几代领导集体核心,历来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注重从文化层面来探讨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问题,其文化发展的历程也是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其中,关于文化建设的一些重要观点和理论,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渊源。主义经典作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思想。他们对文化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做的科学阐述,为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同时,在《经济学批判》一书中又提出了“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不平衡关系”,指出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它们所产生的价值也不同。这说明主义经典作家肯定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作用同等重要,“作家”、“诗人”、“画家”都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阶层”,他们进行艺术劳动的目的是创造在思想上、艺术上具有特殊使用价值的精神产品。这些论述对我们今天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公益性文化建设作为独特的文化艺术生产过程,它可以充分挖掘人们内心所固有的超越物质非功利性的一面,引导人们对的深层追求。在某种意义上说,公益性文化给民众提供的是这样一种远离功利、回归精神的环境,也是对人们审美情趣的一种培养和熏陶,这正是我们今天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所承担的责任和具有的功能。
(二)几代领导集体的文化发展理论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以、、、为核心的党几代领导集体关于文化建设理论,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建设指针,也为我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1.作为主义中国化的发端,思想继承了主义的文化理论,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则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系统阐述了新主义文化理论,将新主义文化概括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鲜明突出了革命年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主要内涵。在对待古今中外文化的关系上提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想,指出文化发展“应当以中国的实际需要为基础”,并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繁荣的方针,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2.以邓小的第二代中国党人继承发展了主义先进文化思想和提出的先进文化理论,明确提出:“我们要继续坚持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群众,首先为工农兵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强调文化的性质,要坚持为服务,为服务的方向;强调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条件;明确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强调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四有”新人培养的重要性,“建设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有主义思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指出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抓好“四有”新人的培养和塑造。这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3.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集体,继承和发展了理论,在文化建设的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创新思想,特别是把文化建设作为的重要内容,提出“先进文化”的概念,为新世纪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理论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文化创新的重要思想,“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地阐明了文化建设纲领,明确了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纲领、任务、方针、政策等一系列的重大问题,为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4.以同志为的党,坚持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他们从建设中国特色 事业的全局出发,把先进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等建设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强调了“四位一体”的整体建设思想,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建设确立了应有的战略地位与战略选择。就文化建设而言,要“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把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反映了新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是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我国当前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作用。
三、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战略原则
主义及党的几代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共同汇成了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源泉,离开了它,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必须吸纳马列主义的相关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制定并践行科学的战略原则,才能实现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坚持主导、主体多元原则。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非功利性使其无法单纯依靠自营而发展,更不可能将其完全依靠市场,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生产,而必须紧紧依靠的大力扶持。这就决定了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过程中,基层在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是至关重要、不可代替的;同时,整个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也是其有效开展的巨大动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也需要整合多方面的力量,应树立起社会文化社会办的意识,通过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和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
(二)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力军。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以民为本的原则就是以农民为中心,坚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现和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满足农民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上,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衡量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根本尺度;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作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充分尊重村民个性、精神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倡导农村新型伦理精神,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不断满足村民对居住环境、文化氛围的进一步要求,使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三)坚持“双轮驱动”原则。尽管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社会效益为目标,但仍可以借鉴市场经济的某些意识和观念,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自己。经营性开发与公益性服务是文化的两大属性,但文化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社会精神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因此,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中应该贯彻“双轮驱动”的理念,既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又要重视经营性文化产业,以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公益性文化事业进步。通过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增加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设施、项目的投入,降低文化消费门槛,引导公益性文化消费,进而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使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互为补充、相互作用,推动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原则。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依然严重,落后的农村仍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城乡一体化进程面临着复杂与艰巨的任务。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是进行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必然举措,它不仅有利于推动农村社区由传统向现代转变,还对于改善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大作用。针对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重视城市、忽视农村,导致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现象,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对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工程建设的倾斜力度,统筹城乡文化发展,促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坚持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原则。经济和文化的关系十分紧密,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包含,这种关系也是当代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文化水映了经济发展的水平,文化也会反过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新农村建设而言,社区公益性文化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区农民的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的建设,核心是提高农民的素质,为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方面,经济建设是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基础,繁荣的经济,良好的基础,能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对农村经济建设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高素质农民是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动力。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那么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失去了积极的内在驱动力。
(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原则。继承与创新是文化事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延续与发展。从继承的方面来看,农村文化具有传统民族文化的特殊魅力,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应当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努力剔除腐朽没落的文化糟粕;从创新的方面来看,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是一项新鲜事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仿效,只有创新,才能显示出活力,才能吸引群众、团结群众,增强村民的凝聚力;从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方面来看,既要对不同社区的优秀文化进行借鉴与吸收,又要加强对农村社区本土文化的创新,完成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与创新,从而增强农村社区公益性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
在战略高度上深度探索群众文化队伍建设_文化战略论文 第六篇
摘要: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是基层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项目,基本活动的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很大程度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本文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粗略的阐述。
关键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深度
近年来,提出的群众文化四基建设——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这一科学命题,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新的历史任务。“基本阵地建设”旨在解决群众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队伍建设”力图在人员素质等构成因素方面实现突破,“基本活动内容建设”则强调了群众文化的主体性质,“基本活动方式建设”揭示出了群众文化的创新问题。很显然,“四基建设”这一宏大命题突出了群众文化内部各要素的突变。这一突变是符合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的,因为它强调了对群众文化本质需求的满足,把群众对文化权利的实现作为了最基本的任务,这就为群众实现文化小康提供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对建设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四基建设的内涵和战略意义也必将更加凸显出来。基本阵地建设通过地方财政可以得到解决,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的成效。因此,群众文化的人员队伍建设就显现出相当的份量。本文现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目前基层文化建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社区文化”,其政策依据是“城市发展社区文化,农村发展乡镇文化”。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化战略在文化层面的内容,往往被提得很响,社区文化的队伍建设也就相应受到关注。Www.meiword.COM而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似乎远没有社区那样迫切,还处在自在阶段。至少在认识和建设理念上与社区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很明显,这种城乡文化差别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学观点告诉我们,社区按人口密度、经济活动性质等标准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大范畴。沿着这样的思路,社区文化也可分为农村社区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具体而言,就是把城市社区队伍建设的要求和内容延伸到农村,模糊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在农村实行与城市一样的社区队伍建设,即农村社区队伍建设。这种认识和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抓住了城乡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同一性,就为破解“城乡文化二元对立”找到了新的思路。我们知道,社区文化有这样的特点:以社区为依托,以群众文化为主体内容,它的各要素在群众文化的影响下向的主文化认同。也就是说,社区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已从原来社会学意义的亚文化性质的“社区文化”,实现了向具有主文化性质的新型的“社区文化”的转变。这一本质性转变,意味着社区文化的价值体系是符合群众的本质需要的,其队伍建设也符合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因此,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而言,不应存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区别,就其范围而言,应将农村和城市的文化队伍建设统一在“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题义之中。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建议、对文化院校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在相关院校开设群众文化或文化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在群众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也应拓宽思路、创新方式,如借鉴中国戏曲学院优秀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的经验,由相关学校承办,面向群众文化以及文博、图书馆系统的优秀青年专业人员举办长期性的文化管理研究生班。另外,对文艺人才的评价不应仅以职称、学历为标准,而应结合业务技能和业绩综合评价,营造不拘一格评价和使用人才的行业规范和社会氛围,这也是队伍建设尤其是文艺人才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保证。 30年沧桑,30年巨变,一度单调沉闷的群众文化生活如今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各级为此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相当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一直处于边缘的群众文化活动逐渐重归它应有的位置。针对基层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提高认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必须要把更好地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与落实群众经济权益、权益相协调、相统筹,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充分调动社会力量,逐步建立国家、集体、个人、企业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多渠道投入体系;采取投资、文化帮扶、社会捐助、农民自办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基层文化设施网络化的格局。各级财政给予群文活动的经费要做到按财政收入的增长比例逐年同步递增,为农村文化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经济基础。上级门要把为农村培训文化业务骨干作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列入计划之中,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发组建文化社团和演出团队,并加强业务指导。要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帮助农村搞好文化队伍建设和业务交流。建立农村文化发展的长效机制,开展城市社区与农村结对子,继续大力开展“三下乡”等活动,支持农村文化建设。 注重创新,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还要注意文化活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深化文化特色村创建活动,满足群众的需要。
建设以人为本的地勘文化_文化战略论文 第七篇
二、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关心人
关心人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只有想职工之所想,急职工之所急,知职工之所需,真正做到一心爱职工,谋事想职工,办事为职工,才能使职工切身感受到领导者的关心和爱护,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才能形成一种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团结友爱、互谅互让、关系融洽、心情舒畅、积极向上的氛围。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可以使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使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潜能得以激发,使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责任感得以增加,使“人”这个根本因素发挥出应有的甚至超常的作用,进而可使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人是有感情的,这样做还可以拉近领导者与职工之间的距离,增进感情,减少隔阂,还可以增加领导者的亲和力、感召力以及人格魅力和个人的影响力,真正达到相互理解、消除误解、达成谅解的目的。WWW.meiword.COM与此同时,还可进一步增加凝聚力和战斗力,齐心协力把单位内部的工作搞好。四川省冶金地勘局在关心人的方面做了很多实事。比如,对新分配的大学生,为基层单位下拨一定数量的安置费,专门为他们添置家具等生活用品;新建食堂、澡堂、健身器材,关心职工的生活及身体健康;开展送温暖活动,发放慰问金,关心弱势群体的生活等等,这全都体现了对人的莫大关心。
三、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成就人
成就人是以人为本的最高形式。要敢于大胆提拔和使用年轻人,为他们多创造一些机会,搭建一个“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充分施展才华的平台;努力创造一种使年轻人才早日脱颖而出的环境,使那些肯学习、善钻研、勤工作、业务精、水平高的人早日成为挑大梁、担重任的将帅之才。在用人方式上要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要任人唯贤,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任用的原则,不论资排辈,即“师无先后,达者为先”。作为领导者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人才,要有求贤之心,容人之量,用才之胆。人才是单位的生命之源,生存之本,不爱惜人才的领导不是好领导,没有人才的企业绝无发展后劲可言。“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不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因此,发展、重视和充分使用人才,努力培养和造就人才,是单位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四川省冶金地勘局在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成就人方面也有许多成功之处。经营管理中注重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提出了“把实绩作为衡量人才和使用人才的唯一标准”,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坚持公平、公开、公正、和群众公认的原则,建立了“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把作风正、能干事、愿干事、能干得成事的同志,提拔到重要工作岗位上来,让“敢干事的人有机会,想干事的人有舞台,能干事的人有前途”。选出了大批优秀人才,对一般的人也千方百计提供再深造的机会,成就了很多人才的成长,体现了对人才的关心和培养。
四、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做到激励人
激励人是以人为本,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和有效途径。要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才能,使其潜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到极致,最好的方法就是奖赏和激励,使职工不断迈向更高的目标,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以赢得职工对企业坚定不移的忠诚和热爱,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最高层次的实现。四川省冶金地勘局在激励人上有响亮的口号:“让地质找矿有功人员、矿业开发有功人员、创市场有功人员和科技创新有功人员,有位子、有票子、有房子、有车子”;制定了“十一五”经济发展的“约束性指标”、“期望性指标”,新修 “功勋楼”和 “专家楼”,激励各类人员。这是催人奋进人、激励人斗志的重大举措,调动了人的工作热情,开创了冶金地质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和市场经济激励竞争的双重推动下,以人为本,构筑企业职工共有的群体价值观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必然要求,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逻辑发展的必然趋势。重视人在企业中的决定性作用,已被愈来愈多的企业所认同,它对加强地勘单位文化建设,促进地勘单位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谈建立促进知识共享的考核机制_文化战略论文 第八篇
考核机制;知识共享;知识主管;知识 师;知识绩效
【摘要】鉴于前人在知识共享方面有许多的 研究 ,可以看出知识共享在 企业 发展 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促进知识的共享,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一直是企业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本文从制度的角度,谈如何利用考核机制来促进知识的共享,希望对企业促进员工贡献知识方面能有所帮助。
为了让所有的员工感受到知识共享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到企业非常重视知识共享工作,有必要建立促进知识共享的考核机制,用制度来要求员工积极做出知识贡献。
所谓知识共享的考核机制,就是通过对知识共享态度、成果、过程等进行评价,以此作为依据,与员工的薪酬相挂钩,与员工在企业的发展相联系,与实际工作绩效相联系,真正起到督促员工积极共享知识的目的。例如,著名的莲花公司在对其职工进行总业绩评价时,知识共享的考评便占了25%的份额;abb公司在对管理人员进行评价时,不仅依据他们业绩的优劣,而且还考察其在决策过程中所使用的知识和信息。
在进行考核之前,必须先明确与知识共享考核相关的而传统企业中又没有的两个相关角色:第一个角色是知识主管cko(chief knowledge officer)。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由于知识管理的 内容 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如要将人力资源的发展、信息技术乃至战略等协调起来,这就需要一个专门人员——cko,由他负责领导、推动与协调知识管理活动,最终使组织的价值最大化。wWw.meiword.cOm
他的主要职责是规划整体知识管理策略和方向,并提交委员会审核;建立知识管理团队;确定知识范围;维持和发展企业知识生产、共享、 应用 及创新;对知识共享的结果进行考核。
第二个角色是知识师。这些知识师不一定按部门来划分,而是按照一定的知识结构来划分的,每个知识师负责一个相应的知识领域。因为每个知识领域的特点不同,需要在知识主管的统一指挥下,由各个领域的知识师来具体管理这些知识。
知识师的主要职责有:确定其负责的知识领域的用户需求,确定该知识领域的内容管理、分享、沟通和推广计划,知识领域成员的知识分享/贡献的考核,与高层管理人员沟通计划、管理和协调其所在团队的工作。
以上两种角色由于都是传统企业所没有的,所以配置这些人员是由一定难度的,知识主管可以由企业中德高望重的、既懂些 计算 机技术而且知识底蕴很深的副总经理来担任,当然,也可以外部招聘;知识师可以从企业内部挑选,可以专职,也可以由某些岗位人员兼任,只要符合条件就行。
明确了以上两个角色后,本文认为建立促进知识共享的考核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确定知识共享的考核主体
由知识师主持对员工的知识共享结果进行考核,然后汇总至知识主管,知识主管将结果与人力资源部考核结果合并,形成公司最终考核结果,并与公司的奖惩挂钩。
为保证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应由知识师主持,采用360度考核的 方法 ,即由员工的上级、下级、同事、客户等所有相关者对其进行评价,员工本人还要自我评价,最后通过加权平均得出考核结果。公司人力资源部均不直接参与具体考核工作,只承担辅助工作,如提供全公司知识共享的考核指导原则等。
二、建立知识共享评价指标体系
知识共享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知识共享考核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一套适合企业自身的评价体系,用以对企业激发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更多地转变成生产力,更好地进行知识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知识共享的考核指标如下:
1.知识共享的态度。是指在知识共享方面态度是否积极主动。知识共享的氛围、文化的形成都离不开企业所有人积极共享的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只有有了正确的态度,才会有正确的行为。知识共享的态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衡量:参加知识交流会次数、主持技能培训的次数、提出建议被采纳的次数,以及上级、同事和下级的主观评价等。
2.知识绩效。是衡量员工知识共享成果的指标,可以有两种 方法 来评定员工的知识绩效。一是员工知识成果稽核制度,即员工申报了知识成果,上级领导和相应知识管理人员应对其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查评定,确定其业绩和效果。二是由专家 计算 机联合评价系统来进行评定,如市场营销人员收发了多少 电子 邮件,给哪些重点客户分发了电子邮件,接收到有效的反馈邮件数量等,采用电子邮件管理系统软件来评价员工在知识共享与交流方面的成果。这个指标与 企业 利益直接联系起来。说到底,知识的共享必须要为企业服务。
3.知识创新成果。是指员工运用共享知识创新的能力。因为知识共享的最终目的是知识创新,不断地将创新知识运用到企业中去,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知识创新成果指标也成为知识共享的重要考核指标。
4.团队业绩。前文已述,这种以小组或部门为考核单位,有利于激励组织成员将自己个人的知识与技能贡献出来与他人共享,有利于不同专业背景的知识员工围绕共同目标协同作战。
知识共享的考核指标可以纳入到企业的整体考核机制中去,本文建议知识共享的考核指标在对员工的整体考核指标中应至少占到25%的比例。以上的知识共享指标的权重建议如表1:
表1 知识共享考核指标及权重
┏━━━━━━━━━┳━━━━━━━┓
┃ 指标 ┃ 权重(%) ┃
┣━━━━━━━━━╋━━━━━━━┫
┃ 知识共享的态度 ┃ 20 ┃
┣━━━━━━━━━╋━━━━━━━┫
┃ 知识绩效 ┃ 30 ┃
┣━━━━━━━━━╋━━━━━━━┫
┃ 知识创新成果 ┃ 20 ┃
┣━━━━━━━━━╋━━━━━━━┫
┃ 团队业绩 ┃ 30 ┃
┗━━━━━━━━━┻━━━━━━━┛
当然,针对不同层级的人员,所占权重应有所不同,如对高层级的管理者来讲,团队业绩指标所占的比例应该更高,因为作为领导者,他的主要职责是要调动员工更积极地共享知识,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三、明确考核评价原则
事前评价与事后评价相结合原则。即要将知识共享前的状态与知识共享后的状态进行比较,从而体现出对知识的贡献程度,不能仅仅以最终考核的绝对绩效数作为考核的依据,而是要有 发展 的眼光,不断鼓励大家推进知识共享。
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原则。即对知识共享的考核,既要对其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态度加以考核,也要重视最后的知识绩效和团队绩效。
简化原则。即在知识共享的考核过程中,不要让员工感到知识共享的考核繁杂,产生负面情绪,要尽量简化步骤,简化过程,易于操作。
四、选择考核评价的方法
考核评价方法一般有量度评价方法和性度评价方法两种:
1.量度评价:包括客观量度和主观量度
客观量度主要用于衡量有形的可用数量表示的方面,如员工申报的有些知识成果可以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比如市场营销人员收发了多少电子邮件,给哪些重点客户分发了电子邮件等。显然,用计算机来辅助知识管理是一种发展趋势。
主观量度是将直觉判断转化成数字,如对于收益不确定或很难衡量的知识成果,可以采用专家背靠背投票的方法或专家面对面协调的办法予以确定。
2.性度评价。对于无法用数量、幅度等表达的指标,采用性度评价方法。性度评价方法只指出程度,其专业术语往往是“充分的”、“足够的”,它更依赖于专业评价人员的直觉判断,是主观的。如对知识共享态度的评价,可采用“非常积极”、“比较积极”、“一般”、“不积极”等几个程度指标来衡量。
五、规范考核的程序第一步:设定知识共享考核目标
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核心 内容 ,它的目标应该包含在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中,也必须融人企业整体知识管理战略之中。知识共享的目标应围绕以下几点进行:
1.知识共享环境的塑造,即创造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及适宜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等。
2.提高员工知识绩效。即要鼓励员工积极贡献自己领域的知识。
3.提高客户满意度。就是要让大家把有利于顾客服务方面的经验、技巧等知识拿出来和大家共享,变成每个人的行为,从而提高顾客满意度。
4.提高团队绩效。即提倡团队精神,鼓励员工将知识在自己的工作团队中积极共享,提高团队的绩效。
第二步:设定考核指标及评价标准
如前所述,设计知识共享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权重。
第三步:准备考核材料
在考核期限即将结束时,考核双方都要填写被考核者考核表。考核表包括传统考核包含的 内容 ,如本年度目标的达成情况,完成各项考核指标的具体数据或解释;哪些指标尚未完成,主要原因是什么; 是否具备履行现职的能力,提出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被考核者对个人在事业上的短期及中期 发展 期望;下一年的工作目标等等。除此之外,考核表还应该包括知识共享的各项考核指标,如前所述。考核材料一般要提前一个星期交考核双方,以做好面谈的准备。
第四步:进行考核面谈
双方就上述考核内容进行坦诚的面谈:(1)按考核指标逐项对一年来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了解制约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2)被考核者的潜能。考核者可向被考核者提出以下 问题 :在工作中是否尽了全部的能力;能否扩展工作职责范围;能否承担别的工作;有无能力成为上一级管理人员。被考核者在回答此类问题的同时,可与考核者一起进行、讨论,达成一致的意见。(3)提出被考核者个人发展的计划。根据在考核中所认识到的优点和不足,商定被考核者参加培训或转换工作岗位的计划。(4)对被考核者在知识共享方面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计划。
如组织培训,制定会议计划、 学习 交流会等。(5)对考核等级进行沟通。
第五步:确定考核结果
面谈之后,由考核者对考核情况进行 总结 ,写出考核报告,写明被考核者对知识的贡献、业绩、潜能、不足、培训要求、评定等级等。考核等级的划分, 企业 间各不相同,有的分四等,有的分五等,有的分更多等级。瑞士信贷、雀巢公司将考核结果分为优秀、良好、称职、基本称职和不称职五个档次,采用强制分布法,几个档次的比重原则上为10%、20%、60%、10%。特别应强调的是,被考核者对知识的贡献会直接 影响 其在企业内的发展,如果一个业绩很高但知识共享的态度不积极、对知识的贡献不高的人,在提倡知识共享文化的企业中是没有发展的。
第六步:反馈考核结果
考核结果要向被考核者反馈。考核双方都要在考核报告上签字认可。在有些公司,其结果在被考核人之间保密。
六、及时处理考核的结果
首先,将考核结果作为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环节的依据。
知识共享的考核工作完成后,由知识主管将结果交至人力资源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考核表、考核报告等收集、整理、归档,并根据考核结果,及时落实被考核者的薪酬、奖惩、晋升、培训、工作调整等事项,让所有的员工都看到对知识贡献突出者的嘉奖,以此激励员工继续积极贡献知识,养成知识共享的习惯,最终形成知识共享文化。
其次,将绩效考核作为促进员工发展、改进管理的手段。
考核双方在沟通的基础上为被考核者设定了考核目标,对被考核者具有相当程度的引导和激励作用,由于考核目标中包含知识共享目标,所以整个考核过程对员工在知识共享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考核为被考核者找出了优势、弱项,有利于其有针对性地采取培训或转岗等行动,并合理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促进其个人发展。持续的沟通也使管理者易于发现制约考核目标实现的因素,如发现制约知识共享实现的因素,从而为改善管理提供了导向。
再次,由于考核结果与员工的奖惩、晋升、培养等密切相关,因此必须保证考核结果准确、公正。保证考核结果客观公正要注意:考核以明确的工作目标为依据,并公开;考核中的交流是双向的,最终形成一致的意见;考核是连续进行的,要动态地去看一个人的发展;考核要有申诉渠道。
参考 文献 :
夏敬华,金昕.知识管理[m].:机械 工业 出版社,20xx.
[2]左美云.知识管理 理论 与实践[m].:华艺出版社,20xx.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分析_国际贸易论文 第九篇
[摘要]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设已经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到20xx年,中国与东盟老成员国将建成自由贸易区,20xx年实现自由贸易。作为中国主动创建的第一个区域性贸易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发展将对中国的经济乃至国际地位的提高起到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经济效应政策措施
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回顾
1997年12月,中国和东盟领导人在首次东盟-中国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确定了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方针。
为扩大双方的经贸交往,中国总理1999年在第三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中国愿加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联系,这一提议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2000年11月,总理在新加坡举行的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20xx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正式成立。专家组围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关系两个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认为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对东盟和中国是双赢的决定,建议中国和东盟用10年时间建立自由贸易区。
20xx年11月,第六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首都金边举行,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xx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
20xx年1月,双方启动了“早期计划”,600种农产品先行降税;9月,东盟10国一致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11月,双方签署了《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并于20xx年7月开始全面降税。wWW.meiword.CoM
20xx年1月,中国和东盟签署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60多个服务部门相互做出了市场开放承诺,并于20xx年7月生效。
二、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的影响
1.扩大了贸易规模,提升我国整体经济实力。目前,中国与东盟在贸易方面发展很快,据中国海关统计,20xx年,东盟以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双方贸易总额已达到2025.5亿美元;同时东盟也成为中国第五大出口市场,出口总额达941.8亿美元。cafta启动后,将会进一步促进中国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战略。同时通过外贸的增长和内需的扩大所带来的乘数效应,将极大拉动中国经济增长。cafta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会增加55.1%,以此拉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3%,达35亿美元。
2.产生积极的经济效应。中国与东盟主要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似,双方商品结构具有水平型分工特征,有利于获得贸易创造效应。从中国—东盟专家组用gtap模型对cafta进行可行性结果来看,cafta的建立能拉动中国和东盟出口量分别增长2.73%和0.95%,社会福利分别增长17.87亿美元和29.86亿美元。同时,建成后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一个拥有18.5亿人口、3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2.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也是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发展中国家之间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这使得中国企业面对更广阔的市场,能给促使中国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应。
3.促进资本的“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互动效应。截止20xx年6月底,东盟国家来华实际投资累计340亿美元;同时中国企业在东盟协议投资近10亿美元。cafta建成后,将实现投资自由化,各种生产要素得以自由流动,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必然进一步增加。研究表明,如果增加30亿的外商直接投资,制造业领域和重化工业的全要素生产力将提高0.853%和0.983%。cafta建成后,中国对东盟的出口会增加55.1%,以此拉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3%,总值增长22亿美元。同时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解决国内家电、纺织、重化工和轻工业等行业出现的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技术设备闲置等问题,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
4.促进区域内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西南省区同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邻,东盟国家是这些省区的主要出口市场,其与东盟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更强,通过东盟在自由贸易区的框架下加强经济合作,将大大促进这些省区的出口,有力地配合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区域内双边贸易具有互补性,我国将从东盟进口水果蔬菜等农产品,以及资源型工业加工品;而向东盟出口加工食品,以及钢铁机械、运输产品和电子产品(成品)。这种贸易调整体现了成员国间生产的比较优势,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5.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东盟在中国的亚太战略中占有重要位置,因而促进与东盟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深化双方的合作,是中国营造良好周边环境的外交的重要部分。通过构建cafta,与东盟各国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为中国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提过中国的国际地位,使我国在世界经济、和安全事务中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当然,构建cafta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际贸易地理方向来看,双方的出口市场都集中在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出口的产品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双方的竞争在所难免。其次,主导权问题存在争端。在中国与东盟国家中,任何一国的经济实力都比不上中国,但东盟作为一个整体,它势必要与中国较量一番,在即将建成的cafta中,主导权问题将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此外,cafta的构建对中国国内产业产生了冲击。农产品尤其热带水果大幅度降税,强力冲击了广东、广西、云南和海难等地的市场,果农收入直接下降,干果加工企业萎缩;东盟具有优势的产业进入中国,也会冲击中国国内缺乏相对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再次,是建立开放型的自由贸易区还是紧密型的自由贸易区也是摆在中国和东盟各国面前的问题。以apec为例,它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结果各成员国获得的实惠要比紧密型的自由贸易区收得多。按照设想,建成后的cafta时开放型的贸易一体化组织,但今后要进一步发展势必走向紧密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开放型和紧密型之间,中国和东盟各国面临选择。
三、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对策
1.增强产业竞争力,构建产业协作体系。针对相关行业在cafta启动后面临的竞争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我国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加大对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高新产业的资金投入;调整我国的出口结构,提高出口商品层次,实现出口产品的多元化和差异化。另一方面,应该在与东盟协商的基础上,建立产业协作体系,根据区域内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区域产业合理分布的原则,加强中国玉东盟在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协作,在更大范围内有优化双方之间的生产要素及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与经济融合,提高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区域性国际竞争合作。
2.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根据林德的重叠需求理论,如果两国的平均收入水平相近,则两国的需求结构也越相近,进而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也就也雄厚。中国与东盟虽然要素禀赋相似,但是同种商品之间存在差异性,同时平均收入水平相近,所以双方之间的国际贸易有很大一部分是产业内贸易。在中国从东盟六国进口和向东盟六国出口的最大的10种商品中,有6种是相同的(即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其零附件,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矿物燃料、矿物油及其产品、沥青等,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光学、照相、医疗等设备及其零附件);并且这些商品时中国和东盟六国贸易额最高的种类。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六国产业内贸易潜力很高。积极发展产业内贸易,也能减轻产业间贸易的激烈竞争。3.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和金融体系的建设。首先要抓好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增加沟通相邻国家的航线,打通因运输条件差制约西南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瓶颈,加快东、南向交通通道建设,连通西南、内地和越南等铁路、高速公路等。其次要抓好水电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建设。此外,要共同构筑信息共享互动的平台,加快信息流通。此外,随着双方贸易额的扩大,有必要加强金融业尤其是地区结算方面的合作。可以尝试建立地区贸易结算体系,建立以币为结算体系的一揽子货币银行结算体系,区域内各国可以直接结算,减轻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减少交易成本,降低汇率波动对国际手机的影响,从而促进经贸的进一步发展。
4.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中国和东盟各国不仅要注重双边贸易的发展,更应注重更对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相对于大部分东盟国家,中国拥有比较雄厚的科技与开发能力,成熟的产业技术,完全有能力帮助东盟一些落后的国家,合作空间很大。因此中国应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帮助这些国家在农业、工业、能源、交通、通讯和科技方面进行开发。同时,中国还应鼓励国内更多有实力的企业走向东盟,利用国外丰富的资源和地理优势,降低成本,发展规模经济,增强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5.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抵御外部对国内产业的冲击。成立cafta后,中国对东盟国家的出口依赖程度将会加深;同时东盟经济和形势依然存在较大变数,一旦出现波动,对中国经济也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中国应与东盟各国在经济安全和风险防范方面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同时加强对自身产业、贸易与金融结构的监控、调整和优化,提高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
6.加强双方间的了解和信任。在不断拓展中国和东盟经济合作的同时,有必要加强双边的对话和合作,增进相互了解与信任。中国与东盟应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彼此开放、共同繁荣、协商一致”的区域合作原则,保持和加强双方高层之间的互访和各级部门的频繁接触,继续利用apec、东亚领导人会晤、东盟地区等业已存在的对话磋商机制,增强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双方应就领导权问题、贸易机制问题、运行选择问题以及南海问题、地区安全问题展开磋商。同时,高层之间的会晤还将有效地抵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cafta的构建的或经济阻力。
参考文献:
[1]李荣林宫占奎孟夏著: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xx
[2]欧阳欢子:中国- 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进程及前景[j].世界经济研究,20xx(9)
[3]陆建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与问题[j].亚太经济,20xx(3)
[4]江虹: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益[j].国际贸易问题,20xx(4)
[5]刘洁鸿: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制约因素及其解决途径[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xx(2)
浅谈在战略高度上深度探索群众文化队伍建设_文化战略论文 第十篇
摘要: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是基层文化建设中一项重要项目,基本活动的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很大程度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本文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粗略的阐述。
关键词:群众文化;队伍;建设;深度
中图分类号:g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xx)12-0252-01
近年来,提出的群众文化四基建设——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内容、基本活动方式——这一科学命题,是新时期群众文化新的历史任务。“基本阵地建设”旨在解决群众文化的物质基础,“基本队伍建设”力图在人员素质等构成因素方面实现突破,“基本活动内容建设”则强调了群众文化的主体性质,“基本活动方式建设”揭示出了群众文化的创新问题。很显然,“四基建设”这一宏大命题突出了群众文化内部各要素的突变。这一突变是符合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的,因为它强调了对群众文化本质需求的满足,把群众对文化权利的实现作为了最基本的任务,这就为群众实现文化小康提供了条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主题,对建设群众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群众文化四基建设的内涵和战略意义也必将更加凸显出来。基本阵地建设通过地方财政可以得到解决,基本活动内容和基本活动方式的创新,很大程度上还得依赖于基本队伍建设的成效。因此,群众文化的人员队伍建设就显现出相当的份量。本文现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相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
目前基层文化建设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社区文化”,其政策依据是“城市发展社区文化,农村发展乡镇文化”。www.meiword.COM社区文化作为城市化战略在文化层面的内容,往往被提得很响,社区文化的队伍建设也就相应受到关注。而农村的文化队伍建设似乎远没有社区那样迫切,还处在自在阶段。至少在认识和建设理念上与社区相比还存在一定距离。很明显,这种城乡文化差别不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社会学观点告诉我们,社区按人口密度、经济活动性质等标准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大范畴。沿着这样的思路,社区文化也可分为农村社区文化和城市社区文化。具体而言,就是把城市社区队伍建设的要求和内容延伸到农村,模糊城市与农村的差别,在农村实行与城市一样的社区队伍建设,即农村社区队伍建设。这种认识和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因为抓住了城乡文化基本队伍建设的同一性,就为破解“城乡文化二元对立”找到了新的思路。我们知道,社区文化有这样的特点:以社区为依托,以群众文化为主体内容,它的各要素在群众文化的影响下向的主文化认同。也就是说,社区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已从原来社会学意义的亚文化性质的“社区文化”,实现了向具有主文化性质的新型的“社区文化”的转变。这一本质性转变,意味着社区文化的价值体系是符合群众的本质需要的,其队伍建设也符合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因此,就群众文化基本队伍建设而言,不应存在城市社区和农村乡镇的区别,就其范围而言,应将农村和城市的文化队伍建设统一在“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的题义之中。
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人。在队伍建设上,加强后备力量的培养和各层次在职人员的培训已经成为群众文化事业发展中非常迫切的问题。因此,建议、对文化院校有关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在相关院校开设群众文化或文化管理专业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在群众文化高层次人才培养上,也应拓宽思路、创新方式,如借鉴
文章地址:www.wordls.cn/zuowen/274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