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1
《山谷中的谜底》是主题单元探索与发现中的第三篇课文,是一篇以成因和道理为说明对象的说明课文。在感受了《天游峰的扫路人》中的自信、豁达开朗的人 生态度,领悟了《最大的麦穗》中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的人生哲理之后,再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可谓是水到渠成。
《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 语文课程标准 》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的教学以读为主,通过个性阅读、合作学习,在师生、生生、生本的 平等对话中引导学生在读中学,在读重悟。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探索、合作的空间,以唤醒、激活他们自主学习的热情;充分尊重学生的感 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灵性服务。
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曾祥芹教授指出:阅读乃是向课文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 体悟解决问题。从作品中获取信息,凭借自己的经验去兑换课文的思想感情。按照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我让学生充分阅读,读出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 法和疑问,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读。在交流中,尊重学生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然后联系实际,让学生用自己的 经验图式与文本所反映的生活经验图式进行同构。这就是解文察己的过程。这样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才是尊重学生个性心理千差万别这一具体事实的。
如果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成功的。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弯曲、反弹、完好无损 、依旧、苍翠挺拔等词语 ,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学会自主学习。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教学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强烈的探究欲望。
1、导语: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山谷有了哪些了解?
2、交流
3、过渡:现在,让我们跟随旅行者再次走进山谷。打开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节,你发现山谷里有什么?请在你的发现旁做上记号。
二、学习第三节。(借助语言材料培养学生品词析句能力,树立雪松的抗争形象)
1、自由读
2、交流
A、雪
①山谷中西(板书:西坡雪小,东坡雪大)
②山谷中雪很大 (你来读,你再读,齐读)
③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读这个词你发现---,你发现这句话还有哪些词也让你感受到雪大,读的时候注意表现出来。
过渡:山谷中有雪,雪很大,你还有什么发现,谁再说。
B、雪松
①指说 (你不仅会读书,还很会听,你看我才说了一句,你就学去了。)
(课件出示句子)
②再读读这句话,从字里行间里能发现出雪松什么?
自己先想想,想好后跟同桌说说,然后我们集体交流。
③有弹性,会弯曲,会反弹,总是苍翠挺拔。
a、演示:理解反弹 下面,老师做一个反弹的动作给大家看看!这小尺是有弹性,你们看
假如这小尺是雪权的枝丫,那这就是(对,雪给了它外力)你们看,雪越积越厚,开始向下弯曲,
这时雪便(滑落?怎么落的!)
b、雪松依旧身姿,从这句中你能发现什么?(简单的一个词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c、引读:就这样,反复你读懂了什么 (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
d、作者用上了关联词
e、反复积、弯、落、弹含义
f、顺序不能颠倒。
g、完好无损
再读,齐读。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了解了山谷中的雪和雪松,现在,让我们也来看一看它们。
H、动画,配音:
过渡:当这一景象被旅行者看到时,谜底揭开了。
①、齐读
②、出示句子,说说(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③、大家注意:这句话的终于和这句里的始终
谜底终于被揭开,课文第二节说:揭开这个谜底真不容易啊!
三、学习第46节 (联系实际,感悟宝贵的人生哲理。)
过渡:谜底被揭开了,旅行者们深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高兴,其中一位说
1、指读
2、你们看,这位旅行者不仅揭开了谜底,还由此分析、推断出。(评价:这位旅行者可谓智者!)
3、另一位旅行者呢?(这启示是从前一个旅行者的话受到启发来的齐读,只是他分析的是雪松能存下来的原因。一种景象,两种分析!)
4、学习第五、六节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读出什么?(出示两句话)
(1)交流第一位旅行者的启示
(2)交流作者的启示
(3)这里弯曲还是指雪松的弯曲吗? (那指谁?)
(4)从古到今,以有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听过或注意过吗? (指名说)
(5)齐读:(这句话堪称格言,警句,让我们将它牢牢记记在心中)
(6)听写(这两句话富有哲理,我们应牢牢记记)下面,请大家拿来读书笔记本,完成一项作业: 旅行者的启示
作者的启示
我的启示
(前两句听写)
交流
四、总结
在人生的.旅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意想不到困难,我们首先要勇敢面对,但老师也希望你们记住这几句话:
① 大丈夫能屈能伸
② 小不忍则乱大谋
③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孩子们,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也要做生活的智者!
附板书:
17 山 谷 中 的 谜 底
雪 东坡雪大 西坡雪小 发现
雪松 弯曲 反弹 启示
实录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这个山谷有了哪些了解?
生: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
生:这山谷中有一个谜
生:这山谷除了谜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这山谷中的谜始终没人解开
师:现在,让我们跟随旅行者再次走进山谷。打开书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节,你发现山谷里有什么?请在你的发现旁做上记号。
(自由读后交流 )
师:你发现山谷里有什么?
生:我发现山谷中坡雪小、东坡雪大(板书:西坡雪小,东坡雪大)
师:山谷中雪很大,你来读,你再读,齐读
师: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读这个词你发现---,你发现这句话还有哪些词也让你感受到雪大,读的时候注意表现出来。
师:山谷中有雪,雪很大,你还有什么发现,谁再说。
生:(读写雪松的句子)
师: 再读读这句话,从字里行间里能发现出雪松什么?
自己先想想,想好后跟同桌说说,然后我们集体交流。
生: 有弹性,会弯曲,会反弹,总是苍翠挺拔。
师: 下面,老师做一个反弹的动作给大家看看!这小尺是有弹性的,你们看 假如这小尺是雪权的枝丫,那这就是(对,雪给了它外力)你们看,雪越积越厚,开始向下弯曲,
这时雪便(滑落?怎么落的!)
生:
师: 雪松依旧身姿,从这句中你能发现什么?(简单的一个词竟有如此丰富的内涵)
师 : 引读---就这样,反复你读懂了什么? (标点符号也是一种语言)
生 : 作者用上了关联词
生:我理解了反复积、弯、落、弹含义
生:我认为几个反复顺序不能颠倒。
生 : 我理解了完好无损
生 : 再读,齐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一句话,一个词,甚至一个标点了解了山谷中的雪和雪松,现在,让我们也来看一看它们。
生:看录像
师:当这一景象被旅行者看到时,谜底揭开了。
生:齐读
师 :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生 :
师 : 大家注意,这句话的终于和这句里的始终
师 : 谜底终于被揭开,课文第二节说:揭开这个谜底真不容易啊!
师:谜底被揭开了,旅行者们深为自己的这一发现而高兴,其中一位说
生 : 读句子
师: 你们看,这位旅行者不仅揭开了谜底,还由此分析、推断出。(评价:这位旅行者可谓智者!)
师 : 另一位旅行者呢?这启示是从前一个旅行者的话受到启发来的齐读,只是他分析的是雪松能存下来的原因。一种景象,两种分析!
师 :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两句话,看看你能读出什么?(出示两句话)
生: 交流对第一位旅行者的启示的理解
生: 交流对作者的启示的理解
师: 这里弯曲还是指雪松的弯曲吗? (那指谁?)
生:(谈理解)
师 : 从古到今,以有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你听过或注意过吗? (指名说)
生: 齐读 (这句话堪称格言,警句,让我们将它牢牢记记在心中)
师: 这两句话富有哲理,我们应牢牢记住。下面,请大家拿来读书笔记本,完成一项作业: 旅行者的启示 作者的启示 我的启示 (前两句听写)
生:交流
师: 在人生的旅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意想不到困难,我们首先要勇敢面对,但老师也希望你们记住这几句话:
1、 大丈夫能屈能伸
2、 小不忍则乱大谋
3、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孩子们,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也要做生活的智者!
学庖丁,徜徉于文本解读之途
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 蔡玉红
庄子笔下的庖丁,杀了三年牛,练得以无厚入有间的本事,杀起牛来游刃有余。庖丁解牛技术如此高超,是因为他好者道也,熟愔牛之肌理。一直以来,我总希冀自己在解读文本时,也能像庖丁一样懂之甚微,粲然为解。但每每面对文本,依然深感困惑。
上 一周,有幸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 活动。按照要求,本人应执教《山谷中的谜底》一课,校领导也予以了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专家引领的备课组。备课组成员首先对执教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 展开了热烈讨论,最后大家在一课时上完全课是否是高效这一问题上举棋不定。此时,我们想到了请教教研室栾主任,短短几十分钟,栾主任主要剖析了三个问 题:一、何谓文本?二、何谓文本解读?三、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
他认为:文本是一个意境体系,它由言语、结构与技法等有机地构 成,也由情感、思想、精神等立体地支撑起来。文本解读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决定教学的高效程度。倘若我们对文本总是满足于肤浅的表层解读,匆匆忙忙地走过场, 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自然而然也变得肤浅,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读懂、读深、读透。
何谓文本解读?指教师对文本(课标、教材及有关的课外阅读资料)的感知、理解和评价,进而产生感受、体验和理解并形成对文本材料的价值取向的一个过程,是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教师文本解读的准确与否、深入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和教学效率。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本解读?首先是教师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第二是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之思想;第三是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之感受。
栾主任的一番剖析使我受益匪浅,进而产生了一些思考和想法,难免浅薄。
一、走进课标,准确定位。
《语 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 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教师进行文本的解读,不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引领者。
1、与编者对话,揣摩编者之用意。文本解读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复杂的过程,尤其是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更应该做到多角度、多层面和多元 化。走进课标,从本套教材的解读入手,了解苏教版教材及本册教材的特点及体系,是文本解读的第一步。教师只有在教学前认真揣摩编者对本册教材、单元、课 文、练习的编排用意,在具体的教学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本,游刃有余。目前我们使用的苏教版教材,体现了课标提出的课程标准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目标。的设计思路,也落 实了三个学段不同的阅读学习要求。其编排原则是三维整合,统筹安排,因课设练,多次重复,螺旋上升。教材编排的课文文质兼美,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文化 气息,虽然各年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不同,但每个学段相互密切联系,螺旋上升。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的 思想感情。 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等要求在各年段都有安排和体现,呈现了要求的梯度性。教师只有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了解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才能进行准确的文本解 读,才能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才能合理、有效的使用文本,有的放矢地进行阅读教学。
2、与作者对话,体会作者之思想。与作者对 话是教师阅读文本的过程,是对教材中某一篇课文和具体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理解。这时,教师以文本为媒介,与潜在地存在于文中的作者见面,发生心灵碰撞和灵 魂融合。与作者对话,就是教师通过各种感管去触摸、品味、探究文本,是教师将自己的情感倾注其内,使自己的思想与作者产生共鸣的过程。只有当教师深入 教材,真正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以后,才能把握文本的意义及实质性的重点内容。才能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从而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 《山谷中的谜底》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作者用简练的文笔,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 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我们备课组开始备课时,将教学重点定位在引导学生了解谜底和理解启示上,所以我们感觉一课时上完全文也未尝不可。但栾主任的解读 是:本节课难点的启示固然要突破,不过,语文的品词析句更不可忽视。我恍然大悟,于是修改教案,紧紧围绕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感悟语言文字的同时,与作者的思想碰撞,和作者产生共鸣,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我发现这样教,真如栾主任所说变得简单了。 反思以前的教学,才发现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是肤浅的,表面的。
3、与学生对话,感受学生之感受。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而阅读 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和方法。一 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既不能把学生的读书收获当作是对文本的理解,全然不顾文本的价值取向;又不能一意孤行,理所当然地把教师的认识和感受 强加于学生。从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有利于课堂上及时、有效地引导和调控,使学生能及时调整自己与作者的对话,更正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本的意义。《山 谷中的谜底》带给我们的启示,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学生容易曲解, 如果课前不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课堂上就很难把握这些生成。
二、走进课文,整体感知
综 观目前阅读教学现状,课堂上教师串讲、细问、面面俱到的现象屡见不鲜。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在课堂上会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 力。课标这段论述告诉我们,母语学习的主要形式是感悟,整合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才能较好地落实阅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 养。如何做到整体把握呢?首先应深入教材,尊重文本。
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课文中都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点。或一词,或一句,或一段;或开篇,或总结,或承上启下。找准以上切入点,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就会让学生对文本留下完整的印象。
通 过教学《山谷中的谜底》 我发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解读文本。⑴抓题眼。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是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课文,抓住题目,步步深入,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紧扣题目, 引导学生分以下步骤教学:山谷中有什么?谜底是什么? 紧扣题眼,就抓住课文的重点,使教学设计清晰,课程目标得到整合。⑵抓关键词。课文第三节中谜底的揭开与雪松有弹性、能弯曲、会反弹分不开,所以教学时我 让学生仔细地阅读和品味语言文字,从而发现课文中有许多高度概括,内涵丰富的词语,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起着很大的作用。 ⑶抓中心句。中心句的呈现方式因文而异。有的开篇点题,有的篇末总结。有的是全文的概括,有的是段落的小结。《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篇末两句启示既是 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是作者情感的真实表达。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课文第三节,抓住句子理解,并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感受,使难点突破水到渠成。学生也经历 了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很快了解了课文的思路。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教学的整合。
我想,不管语文教学的理念如何日新月异,不管教 学的技术手段如何千变万化,进行规范、深刻、灵动的文本解读,始终都是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基本功,始终都是上好语文课最为坚实的基础。愿我们每一位语 文教师都能准确、细致、深入地解读文本。更愿所有有理想与信念的小学语文教师,学庖丁解牛之道,徜徉在文本解读之途。永远创造、永远变革、永远追求, 永远行进在语文教学的路上,求解出更绚丽的阅读教学之道。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演示、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谷?
(南北走向的山谷)
2、藏在这山谷中的谜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二、讲读第三自然段。
1、这谜底究竟是什么呢?(学生回答)
(1)师:我想,谜底终于被揭开了,每个人都会——(很兴奋、激动),让我们兴奋地把谜底告诉大家。
出示: “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2)究竟是什么原因才出现如此奇异的景观?
a、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b、(还有原因吗?)其他树没有雪松这个本领
(3)对于这一原因,你们有什么疑问吗?(“这个本领”指什么本领?)
2、默读第3自然段,找出重要的句子来回答。
(1)自由读,说说你在读的时候都注意了哪些词语?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弹性、弯曲、反弹、依旧)
(2)哪位同学愿意借助实物把这部分内容讲解给大家听一听?
(4)小结:刚才的演示物如果换成硬木头行不行?
3、不过,雪松刚直,大雪又袭来,就这样——(齐读)
(1)教师相机圈出:四个“反复”,积,弯,落,弹
(2)讨论:你们从这句话中感悟到什么?
4、小结:是啊,雪松一次次地承受着压力,又一次次地化解着这种压力,从而顽强地存活了下来,成为了山谷中的一道奇异的景观。如今,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让我们把这个谜底再次告诉给大家——(齐读)
5、此时,你怎么看文中的雪松?
6、面对这一谜底的揭开,你想到了什么?
三、深究课文,学习第4—6自然段。
1、两位旅行者也想到了很多,闭上眼,让我们细细聆听!
2、听了这两位旅行者的启发,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3、让我们也像旅行者一样去发现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再读课文第4、5自然段,抓住重要的`词句谈谈你的感受。
(1)讨论。
(2)学生交流:
①自由说对待外界压力的两方面:ⅰ 正面抗争
ⅱ 先适当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②你可以通过一个故事,一句名言俗语,或者一个成语来谈谈对这一句话的理解吗?
③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这样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都明白了:
④让我们记住旅行者给我们的启示吧!(齐读这句话)。
四、总结课文,升华感悟。
1、的确,大自然中,无论是什么动物、植物,无论是谁,对于困难和压力,首先要敢于面对,要和它作斗争;但是,如果困难太大,也要学会忍让,因为暂时的弯曲、忍让能更好地保存自己,积蓄力量,等待机会,以求更好地发展。
2、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从雪松身上感受到“弯曲不是 ,而是 呢?
3、想象练笔,出示:
弯曲不是 ,而是为了 。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3
学习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态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学习难点:
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师出示谜面:“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打一果实(花生)指名具体说说猜测思路。(课件2)
2、师点明:同学们揭开了这一谜底,其实,谜底就是谜面的答案,有时也比喻事情的真相。(课件3)
3、板书:山谷中的谜底(课件4)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阅读《山谷中的谜底》一课,同学们不仅了解到人们是如何揭开这一谜底的,你们从中还一定会有更大收获。
二、检查预习
1、出示预习要求:读课文,提出问题,自己试着解决。
2、学生汇报,生补充,齐读有关内容。
归纳提出的问题:
(1)山谷中有什么谜?
(2)这山谷在哪里?
(3)人们怎样揭开谜底的?
(4)这个谜底是什么?
(5)旅行者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师:通过交流,同学们已基本上解决了上面的问题。读文章时,我们就应该这样一边读,一边思考,这样阅读的效果将更好。
三、精读第3、4、5、6节,揭示道理
导语:再读一读课文,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1、学生质疑:旅行者说的话以及最后一节内容不懂。
2、师出示两位旅行者说的话。(课件6)
3、自由读,说说你是如何理解的?(联系第3节,自由讨论)
4、师点拨:一位旅行者说的意思,让学生明白,在大雪中,其他杂树由于没有“弹性”不会弯曲,导致不能生存。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6、出示描写“雪松”的句子。(课件7)
师:大雪之中,雪松仍然挺拔,是什么原因?(生结合课前的了解,谈谈对雪松的认识)
(1)自由朗读
(2)你觉得这段话该怎么读?
(3)其他学生评价
(4)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点拨:正像这第二位旅行者所说:对于外界的压力,不管采取什么方法,我们一切都是为了“战胜”,最终的追求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7、齐读:最后课文一句话。(课件8)
8、师:生活中的事例很多,举一例说明。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通过辩论等形式理解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课文,通过辩论形式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
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重温谜面
1、上课开始,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个什么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呢?出示谜。齐读一下。
2、直到1983年的冬天,这个始终解不开的谜终于豁然开朗。这堂课,就让我们跟随两位旅行者一起去感受,去领悟——(齐读:山谷中的谜底)
二、感悟雪松
(一)解读谜底
1、找寻谜底: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轻声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这两个旅行者发现的谜底是什么?用“——”划出。开始!
(2)出示谜底:一起读,从这一谜底中,你能找到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吗?(东坡雪大,西坡雪小)(雪松有个本领,很好,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两个原因。)
2、感受雪大:
(1)、东坡雪大,这个雪大到什么程度呢?请你读第三自然段的前3句话。
(2)、读着这些文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四字词语呢?(出示:纷纷扬扬、鹅毛大雪、大雪纷飞、狂风暴雪)谁来读好这些词。(评价:这是零星小雪、这是中雪,让风雪来得再猛烈些!哦,你来!好一个狂风暴雪!)女生一起读,男生一起来!听了你们的朗读,老师似乎感受到了东坡那纷纷扬扬的大雪。
(3)、过渡:雪大雪小只是一个自然原因,造成这一景观的原因还有什么呢?(雪松有个本领)。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能在狂风暴雪中生存下去呢?
3、初读,感悟本领:
(1)文中是怎么描述的?(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本领。)
(2)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的身姿。
(3)雪松的这个本领简而言之,可用四个词来概括。(标出:积、弯曲、滑落、反弹)
有时,抓住关键字词来记忆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看着这四个词,(结合刚才的动画,)你能配上动作,把雪松的这个本领表现出来吗?先自己试试。(发现大家都用这样的手势来表示雪松,这雪松不够高大挺拔,请你起立,把手臂伸直、向上,这才是高大挺拔的雪松)就请你来表现雪松的这个本领。(师渲染:1983年的`冬天,凛冽的狂风呼呼地刮着,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真棒!表达准确,动作形象!再请一位女生。巾帼不让须眉,同样出色!)
(4)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那令人称奇的弯曲和反弹耐人寻味,让我们在朗读中好好体会。齐读这个本领。
(5)正是雪松的这个本领才让它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生存,学到这里,你对雪松有何评价呢?(板书:智者 强者)
过渡:可有人对雪松弯曲的本领不屑一顾……
4、精读,展开辩论:(出示:雪松有什么了不起?面对漫天风雪,首先想到的就是弯曲,为了生存下去,居然向自己的对手弯腰低头,它这种弯曲就是奴颜婢膝,苟且偷生!雪松根本就是一个懦夫!!)“奴颜婢膝、苟且偷生”什么意思?请 来读一下。(出示: 奴颜婢膝:形容卑躬屈膝奉承巴结的样子。苟且偷生:得过且过,勉强地活着。)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记写雪松“本领”的句子。
2、学习4个生字,理解本课新词的意思。
3、读懂课文,知道山谷中的谜的形成;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感受雪松的坚强。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明白山谷中的谜形成的原因,了解雪松的特殊“本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咱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都上过哪些公开课?(《在大海中永生》《特殊的葬礼》《黄河的主人》等)
2、今天我们还要上一节公开课,这节公开课很普通(板书:普通)还是你们学,王老师教,还是学习新的课文。但是你们发现这节课普通中的特别(板书:特别)之处了吗?(家长听课)
3、紧张吗?有点紧张是吗?没关系,家长可是你们今天的后援团呀,打起信心来上好这堂课。先对家长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热烈鼓掌)
4、准备好上课了吗?好,上课!
一、扣“谜”导入,激趣促学。
1、同学们看我写一个字。(板书:谜)认识吗?一起读读!
2、猜过谜吗?现在我就出个谜给你们猜猜。(出示投影)“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手指)
3、恩,反应很快呀!知道吗,一个谜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刚才我说的部分叫——谜面,你们猜的部分叫——谜底。
4、这节课咱们要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猜一个谜、解一个谜,这是一个“山谷中的谜”(板书:山谷中的),你们有信心揭开这个谜的谜底吗?(板书“底”)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揭开“谜面”
1、好!请你们打开课本,认真地把第17课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开始读吧!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3、读后交流:准备好接受大家的检查了吗,那就有信心地坐端正,让我们一起进入字词乐园。
(1)学习生字
l出示生字词,自由朗读。
l指名领读,相机正音:魁贞帐篷丫柘摧
l齐读所有词语。
l仔细看一下这些词语中哪几个是树木的名称。
松柏是历代文人墨客所赞美的对象,大家都很熟悉,关于“女贞”“柘”老师给大家补充一点资料。
(出示图片介绍“女贞”“柘”)
女贞:常绿乔木,木犀科。叶及树皮入药,能治烫伤。对二氧化硫抗性强,可在大气污染严重地区栽植。
柘: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繁殖容易,是风景区绿化荒滩保持水土的先锋树种。茎皮是很好的造纸原料;叶子可用于养蚕,我国古时常桑拓并称。
(2)扫除了生字障碍,我们来读读课文。分自然段检查朗读,师生评议。(第三自然段分2人读,共7人)
4、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知道加拿大的魁北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这条山谷其实很普通,但当你身处在这个山谷中时,你却会发现里面有个谜,自己仔细读一读课文1、2自然段,看你是否能发现这个谜,找到用横线把它划出来。
5、[交流出示]: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能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6、质疑:从他的朗读中,你发现了这条山谷的特别之处了吗?(指名回答,红显重点字词)教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山谷及东西坡各自不同的景象。
7、小结:这个唯一能引人注意的现象也就是第2自然段中所说的——“奇异的景观”,也就是课题中的哪个字?(“谜”板书加点)
8、过渡:同学们,你们看,原来“只有”两个字包含了这么多的奥妙啊!让我们一起好好地把这句话再来读一读!
9、小结:一条普通的山谷中却藏着这样一个谜,这大大地激起了我们的好奇心,同时,也更想迫切地知道:为什么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却只有雪松?让我们带着这样强烈的好奇心一起来读一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齐读课题)
三、精读课文,探究“谜底”。
1、过渡:从同学们的朗读中,我们明确了今天的任务,就是跟随两位旅行者前往山谷中,一起去揭开谜底。(板书:“底”加点)
2、请大家认真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山谷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树,而东坡只有雪松?用曲线划出你找到的表示谜底的语句。
3、[交流出示]: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4、质疑:也找到相同答案的同学举手,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很容易地找到了答案嘛,真聪明!不过,你是从哪儿断定这就是谜底的呢?(谜底终于被揭开了)这谜底的揭开容易吗?(不容易)从哪知道的?(红显“终于”)
5、这是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不过真正的谜底还藏在这句话中,想要找寻答案可以通过勾画关键语句和提示性的语言来帮助,当然更重要的是还要同学们沉下心来读。默读这段话,看你理解了什么。
6、这段话里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你发现了吗?
(红显: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压断压不断)
7、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雪很大,雪松很有本领)
8、过渡:当时的环境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山谷中的大雪吧,看看这雪到底大到什么程度?课文中有所描述吗?
9、好好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话,把出现在你眼前的情景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下。(生述雪景)
10、小结:是啊,狂风呼啸,漫天飞舞的大雪肆虐地朝大地袭来,整个山谷被一片皑皑的白雪所笼罩着,面对着这样的气候和情景,你想到了什么?
(气候恶劣,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无论是人还是植物都十分困难,都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特别是由于特殊的风向,东坡的雪比西坡的雪来得大,想要在风雪更加肆虐的东坡生存下去,更是件极其不容易的事。)
11、再读第三自然段的前三句话,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山谷中所独有的雪景吧!
12、过渡:能在风雪更加猛烈的东坡生存的只有雪松(板书:雪松),而其它的植物根本无法生存,那是因为其他植物——没有雪松这个本领,雪松的这个本领在谜底中并没有直接地告诉我们。把这段话多读几遍,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用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雪松的本领(板书:的本领)
(无论雪大还是雪小,雪松的树支始终压不断)
13、小结:“压不断”这就是在谜底中所说的雪松的这个本领,这也是其他的杂树所无法具备的本领。
14、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用了较多的笔墨来刻画了雪松在面对压力和困难时的表现,也就是雪松的本领,勾画有关语句好好地去感受一下吧。
[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1)这句话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仔细地圈一圈,认真地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下面老师边讲解边拿钢皮尺做演示)
a、想象“积”到一定程度,是什么样的程度?(板书:积)
(雪很厚,完全把雪松覆盖住了,仿佛听到了吱吱呀呀的声音)
b、过渡:在这样的重压下,雪松那——(引读)(板书:向下弯曲)这是雪松向风雪低头屈服的表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c、小结:原来,弯曲是为了……(板书:滑落)
雪松把纷纷扬扬的雪片从身上抖落下来,原来它一时的弯曲是为了能立即——反弹过来(板书),这样的反弹又重新展现出雪松独有的身姿,你们看见了吗?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d、过渡:同学们,作者用这一系列形象的动作描写,为我们描绘了雪松独有的本领,谁能用这句话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富有弹性(板书)
(2)这样的描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雪松所独有的身姿吧!(读)面对着暴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3)从这四个“反复”“不论…始终…”“完好无损”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雪松不屈不挠的精神)
15、两位旅行者通过观察思考,揭开了山谷中的谜底,这让他们感到十分高兴。然而,更让他们欣喜的是他们从这一现象中还领悟到了一个人生哲理,我们下堂课再来一起学习。
四、写字指导:
1、分析四个生字,范写。
2、学生完成书上描红,放音乐。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预习4—6自然段,体会两位旅行者的话。
板书:
17山谷中的谜底
积
向下弯曲
雪松的本领滑落富有弹性
反弹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十课《山谷中的谜底》,饱蘸着哲理的深思。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二、设计理念
本设计注重学生读的训练,将读作为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品赏课文。并通过泛读和精读,抓住课文的重点,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升华认识,获得思想启迪,真正实现阅读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
三、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新词“抗争、反弹、完好无损(加拿大、魁北克)”等。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有关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图片和资料、重点句段的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期待
1、同学们:我们学过很多歇后语,老师来说前半部分,你能对出后半部分吗?师:⑴芝麻开花——;⑵八仙过海——;⑶姜太公钓鱼——。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这些歇后语就像是谜语,它们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深入研究和观察得来的。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山谷中的谜底》(板书课题)来看看它的谜底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开的呢?
[点评:这一设计,既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读音和读课文。(先同桌检查,再全班交流)
(三)重点引导,感悟文本
1、静心读课文,边读边想:山谷中的谜底是什么?它是怎么样解开的?(可以动笔画画,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读读。)
[点评: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精读和泛读,由上个环节的能读课文到这里的精读,能使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理清思路。]
2、交流:(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重点引导:
⑴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谁也不知道谜底在哪儿。
⑵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反复读这两组句子,读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⑶他们支起帐篷,望着满天飞舞的大雪,突然惊奇地发现,由于特殊的风向,山谷东坡的雪总比西坡的雪来得大……谜底终于被开了。
读了这组句子,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课件出示山谷中的雪松在风雪中的情景,观察理解。出示南北谷中的不同情景,观察对比。)
[点评:重点放在学生的自读自悟上,让学生充分地读,然后说说自己的感悟和体验。]
(四)品读课文,自主探究
1、画出雪松在大雪中的表现的句子,反复读,你得到什么启示?
2、那两位旅行者又得到什么启示?作者又是怎么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画出相关的句子,用各种方式读一读。)
3、课件出示句子。
⑴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抗争”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理解“反弹”的意思。)
⑵确实,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先理解:“毁灭”的意思)
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句子的.?
[点评: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在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和作者和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明白文章所要表达的道理。]
(五)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1、从这篇课文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试举一例说明。
2、列举你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启示的事例。
点评:本设计通过语文教材这一载体,我们应该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一目标进行有效的实施。因此,在课堂上要改变原来课堂教学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努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整个设计是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精读和泛读及语文品味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多面度多层面与文本进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对话,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收集资料,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学会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在读中感受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主动质疑,构建阅读话题。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齐读课题),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复习旧知)板书
2、你想知道什么?或者想提什么问题?
预设:(谜底是什么?雪松有什么本领?从雪松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二、主动感知,引导读中感悟。
1、出示学路建议一。
(1)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勾画出有关山谷谜底、松树本领的句子、,并把自己的理解在句子旁边做上批注。
(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2、带着问题,主动去感知课文,去揭开谜底。
三、主动建构,进行深度阅读。
(一)揭开谜底
(1)课件出示谜底:“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读这句话,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2)引导交流:揭开谜底。
(3)产生疑问:仅仅是因为东坡的雪大、西坡的雪小这些外在因素造成这个奇异的景观吗?
(预设:雪松的本领大。)雪松有什么本领能存活下来呢?
(二)品赏雪松形象
(1)课件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2)交流:
指名回答(相机板书:弯曲、反弹)你是怎么理解的?课件演示这一动态过程。以此理解“弯曲”“反弹”。
(3)引导:
▲理解反复,读相关句子。
▲多种形式朗读:“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4)小结。
(三)领悟旅行者的话深刻含义。
(1)出示学路建议二
①默读课文4-6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旅行者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②你想起了什么人,什么事?或想起了那些名言警句?
③小组合作交流完成。
(2)汇报交流
(3)引导说话:不是…而是…
(4)点明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联系上下文,举例子等。
四、主动拓展,课外延伸
1、正面抗争与学会弯曲两种观点碰撞。
2、课外阅读《自然现象之谜》。
3、收集并整理有关“智慧的弯曲”的成语或谚语、俗语。
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西坡:杂树(雪小)
东坡:只有雪松(雪大)
本领:(弯曲反弹)
启示:敢于抗争,适时退让
教材解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山谷中的谜底》,饱含着深刻的哲理。作者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这是一篇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适当退让的道理。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板题]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课文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现在,就来说说你的收获吧![学生自由汇报。]
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达成如下两个目标。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魁北克出现如此奇异景观的原因。
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三、引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读课文,完成第一个目标。
提示:在文中相应的地方标序号。
2、交流:
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b、雪松特有的本领。
3、雪松究竟有什么本领呢?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请你在文中划出有关语句,再读一读。
(1)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2)自由读,说说你在读的时候都注意了哪些词语?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弹性、弯曲、反弹、依旧)
(3)哪位同学愿意借助实物把这部分内容讲解给大家听一听?
(4)不过,雪松刚直,大雪又袭来,就这样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赏读,体会雪松的智慧与顽强。
4、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扣“谜”导入,激趣促学
1、板书“谜”字。学生猜谜语:“五个兄弟,住在一起,名字不同,高矮不齐。”(手指)
2、简介谜语的组成:一般由谜面和谜底两部分构成。
3、这节课,咱们还要猜一个谜,是一个“山谷中的谜”。
(板书:山谷中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全文,要求:
(1)边读边画卅生字词,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看清字形。
(2)找一找“山谷中的谜”和“谜底“分别是什么,用横线面i出来。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读书情况。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学习生字。
①出示认读,纠正读音:柘、丫、贞、帐、摧。
②同音字比较:“摧”与“催”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层次。
①“山谷中的谜”是什么?
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
“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②“这一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个谜”,“谜底”又在哪里呢?
指名读找出的句子,相机出示:
“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这足课文告诉我们的“谜底”,补充课题中的“底”。
4、课文除了写了山谷中的“谜面”和“谜底”,还写了什么?
人们从“山谷中的谜底”中得到的启示。
5、默读课文,根据“谜面——谜底—启示”划分段落。
三、精读课文,弄清“谜面”
1、这是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教师相机用简笔画画出这个山谷,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l自然段,把山谷中的奇异景观在图上示意出来。
2、指导看图复述“山谷中的谜”。
四、布置作业
1、描红生字,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预习第3—6自然段,体会两位旅行者的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初悟谜底
1、出示词语:大义凛然义正词严威武不屈宁折不弯
(1)谁能读出这些词语的味儿来?
(2)这些词告诉我们,面对困境,有时我们必须选择坚强,并且通过正面的抗争战胜困难。但有时我们还应该学会另外一种抗争与生存的方式,那是什么呢?谜底就藏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中。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山谷中有个什么“谜”呢?它的谜底又是什么呢?回忆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精读课文,探究谜底
1、谜底终于被揭开了:“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1)这是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真正的谜底就藏在这句话中,建议同学们用边读边圈画出关键语句的方法去找一找。
(2)造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你发现了吗?
①出示:东坡雪大西坡雪小没有雪松这个本领
②过渡: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山谷中的大雪吧,课文中有所描述吗?
用边读边在脑海中画画的方式读一读第3自然段的前三句话,把出现在你眼前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一下。
③狂风呼啸,漫天飞舞的大雪肆虐地朝大地袭来,整个山谷被一片皑皑的白雪笼罩着,面对这样的气候和情景,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再读第3自然段的前三句话,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山谷中所独有的雪景吧!
2、能在风雪更加猛烈的东坡生存的只有雪松,而其他的植物根本无法生存,那是因为其他植物没有雪松这个本领,雪松的这个本领在谜底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把这段话多读几遍,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1)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2)这句话中有没有让你印象深刻的语句,仔细地圈一圈,认真地读一读,看看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①想象“积”到一定程度,是什么样的程度?(板书:积)
②过渡:在这样的重压下,雪松那——(引读)(板书:弯)这是雪松向风雪屈服低头的表现吗?从哪里可以看出?
③原来,弯曲是为了……(板书:落)雪橙把纷纷扬扬的雪片从身上抖落下来,原来它一时的弯曲是为了能立即反弹过来,(板书:弹)这样的反弹卫重新展现出雪松独有的身姿,你们看见了吗?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④作者用这一系列形象的动作描写,为我们描绘了雪松独有的本领,谁能用这句话中的一个短语来概括?(板书:富有弹性)
⑤雪松是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卫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虽然是弯曲,但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力量!
(3)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①面对着暴风雪一次次的侵袭,雪松就这样,(引读)——
②风还在刮着,雪依旧下着,柏村倒下了,柘树倒下了,而雪松弯曲、反弹,再弯曲、再反弹……它仿佛是这个静穆的世界里最后的斗士、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奏出了生命的最强音,雪松就这样,(再读)
③从这幅雪松傲雪图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④虽然雪松遭受过狂风的肆虐,经历过暴雪的重压,可是它仍然不屈不挠,昂起头抖落了身上的积雪,它苍翠挺拔的身姿一次次地屹立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这种对生命永不言弃的顽强精神怎能不让人惊叹,佩服呢!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3、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就是雪松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下得以生存的原因,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
三、整合拓展,揭示谜底
1、从雪松的身上我们能得到什么船示呢?
出示两位旅行者的对话,引导学生读好这段对话。
2、如果说雪松面对外界的压力是雪花,是狂风,是最恶劣的自然环境!那么我们每个人面对外界的压力可能是什么呢?
3、拓展延伸。
(1)雪松在与风雪的搏斗中智慧地弯曲,从而顽强地存活下来,其实不止是雪松,自然界中的很多植物都有这种弯曲的本领,你注意过吗?
植物尚且如此,智慧的人类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你能举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2)对于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我们的古人已心神领悟,所以才有了“大丈夫能屈能伸”,有了“小不忍则乱大谋”。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或谚语、俗话吗?
4、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或者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这些压力、困难,我们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式的弯曲,请记住,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四、布置作业
1、收集并整理有关“智慧的弯曲”的成语或谚语、俗语。
2、写一篇读后感。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本课的4个生字,理解 “反弹”、“弯曲”等新词。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二、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 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三、预习要求
1、读熟课文,自学本课4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2、自学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有个什么谜?谜底是什么?在文中画出有关语句。
3、联系生活实例或读读历史故事《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说说自己对“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六年级的孩子已具有初步阅读自学理解的能力,且思维日趋活跃,视野较宽,有了一定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阅读资料
六、教学过程
(一)交流再悟、揭示“谜底”
1、出示:大义凛然、义正辞严、威武不屈、宁折不弯
通过引读,指出当我们面临困难的时候,有时可以通过正面的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应该学会另外一种抗争与生存的方式。从而揭示新课《山谷中的谜底》。
2、组织学生交流:山谷在哪儿?那儿有什么谜?谜底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画山谷的简笔画师简笔画(指出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
出示课文中揭示谜底的语句,引导学生读出“东坡只有雪松”的关键是由于“东坡雪大”及“雪松的本领”。
[本篇课文叙事简洁,生字难词较少,学生的阅读障碍不大,对于山谷之谜及谜底,学生预习后应该述之不难。因此,教学时无须再组织初读、指名读,选择直奔文章中心。]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
1、雪松有什么本领,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在课文中找找、画画、读读。
出示有关雪松本领的语句,思考这些句中哪些词最能概括出雪松的本领?(板书:弯曲反弹)
2、指名读文中“弯曲”、“反弹”的语句,问:雪松是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弯曲的?
引导学生认识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虽然是弯曲,但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
3、“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采用教师引读的方式
a、听!寒风还在呼啸,雪花还在漫天的飞舞!雪松只有?读
b.狂风刮得更猛烈了,肆虐的雪花压断了柘,柏女贞等杂树,只有雪松?读
在引读中感悟雪之大、之狂,雪松之智、之顽强。
[雪松的“弯曲”本领,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笔墨细致描述,为后文自然引出旅行者的启示奠定基础,因此解读雪松的弯曲本领就尤为重要。教学中让学生概括,在读中感悟,都是为了使学生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和启示。]
(三)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出示两位旅行者启示的话,指名朗读
2、重点读第二位旅行者的启示
从这位旅行者的话中你明白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想到《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之类的故事,认识“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想到斗争中的'“出拳”怎样才能有力?必须要先弯曲,往回收
想到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想到同学、亲人间的相互宽容及适当的让步
……
3、在很多的成语中,都浓缩着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思想,如“屈蠖求伸”(板),蠖是一种虫名,叫尺蠖,它行进的方式很特别,先使得身体弯曲,然后求的伸长,比喻以退为进的思想。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成语或谚语、俗语?
(以退为进,大丈夫能屈能伸,负荆请罪,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忍辱负重……)
4、小结:课文学到这儿也该结束了,最后老师还想告诉你们,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肯定常常会遇到一些外界的压力,或者意想不到的困难,对于这些压力、困难,我们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如果她关乎尊严与荣耀!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的弯曲,记住!这种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
改文或简缩本,应努力从原文中汲取原汁原味的知识与思想。并要求学生将原文带回家与父母共同阅读谈体会。
[教学中对“弯曲”的诠释不是狭隘的定义为一种斗争的策略,而是尽可能地拓宽“弯曲”的内涵,加深对课文主旨的领悟和把握,过程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渗透人文的关怀。]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在充分预习和教师指导下,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辩论等形式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形象。
3、借助课文规范的语言进行说、写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的深刻含义。学习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理解第二个旅行者的话,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教学过程:
一、艺术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组词,谁来读一读?
出示: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威武不屈 宁折不弯
师:恩,你读得很正确。这些词都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谁能通过朗读把这些词的意思表达出来?(再指名读,要读出慷慨激昂的味道)
2、师:这位同学读得豪迈、坚定。从这些词我们感受到面对困难坚强不屈,正面抗争的精神。其实,面对困难还有另一种方式,这就是《山谷中的谜底》所告诉我们的。一齐读课题——《山谷中的谜底》。
二、导学感悟,解读“弯曲”。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魁北克的山谷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奇异的景观,一起读谜面。
(出示)谜面:山谷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唯一引人注意的是,它的西坡长满松、柏、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2、那谜底是什么呢?谁来读?
出示:谜底: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3、师:请同学们拿出课文,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个谜底——也就是形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交流:
(可能有的情况1。 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2、松树有这样的本领。(自身的特性)
师:对呀,东坡雪大,西坡雪小,这其实是雪松和杂树所处的环境,这是外部原因。雪松这个本领,是他自身特性,也就是内部原因。(课件强调出:东坡雪大 雪松这个本领)
4、同学们,在你们的心目中松树是什么样的形象?(高大、挺拔、不畏严寒、顽强不屈)
说得对,一直以来,在我们的印象中松树都是坚强、不屈不挠精神的化身,怪不得陈毅爷爷在他的诗中写道:(出示)“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那么,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的这些雪松到底有什么独特的本领,面对巨大的风雪,其他树木都丧失了生机,可他却依然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出示读书要求)请大家认真读读第三自然段,仔细琢磨琢磨雪松的这种特有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用“——”划出相关的语句。
6、交流。(生说后出示)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 完好无损。”
师:你找得很准,请大家自由读读这段话,想想雪松的本领究竟是什么?(生自己读)(先弯曲,再反弹)
7、对,雪松的本领就是弯曲、反弹。
8、组织辩论:
(出示):有人读了咱们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以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自始自终都挺立不动,顽强地与风雪抗争,那才是勇者。”
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
请大家运用划句子、圈词语、写批注的方法认真研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反驳他,要做到有理有据。
(重点体会雪松的顽强,雪松的弯曲策略。)
学生辩论:相机指导
雪松是在什么情况下弯曲的呀?
生:是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弯曲的。
师:“一定的程度”是指什么程度?
生:雪积了厚厚的,雪松实在吃不消了,顶不住了!
师:对呀!雪松是在尽可能的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
不但不是弱者,相反雪松是强者,更是智者!(板书:强者,智者)
逞匹夫之勇不讲策略的一味蛮干,最终只能是自取灭亡。
雪松选择先弯曲,这是他抗击风雪、战胜风雪的一种方式!
9、(出示):在这过程中,雪松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认真读读这句话,扣住关键词句,想想你读出了怎样的雪松?(1、四个反复:坚持不懈,顽强。2、“……”省略号看出循环往复,重复地进行,看出雪松的坚韧不拔。)
指导朗读:四组同学分别轮流读省略号前的句子,然后全体齐读后面一句话。
10、师: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画面啊,我们要想真正地感悟到雪松的这种精神,就必须走进魁北克的'那座山谷,走进这些雪松。
出示:(放风吼的声音)看!一场大风雪来临了。怒吼的狂风裹挟着大团大团的雪花扑向了山谷,它们咆哮着,狂笑着,似乎要把山谷中的一切树木都一扫而光。这时,
请大家拿起笔写下雪松与风雪抗争的情景。
①学生写,师巡视,指导。
②交流
师:我看到好多学生写好了,有的写的很不错。同学们,我们知道,“三分文章,七分读”我们不但要写的好,还要读的好,谁来读?(指名读)
读时注意评点,(评内容写的好,态度很好,声音很好,有明显错误要纠正。)
③师:同学们写的好,读的也很棒,让我们感受到雪松傲风斗雪的精神。这种精神让我们由衷的感到敬佩。让我们带着对这群智者和强者的敬佩之情(板书:!!)再来读一读描写雪松的几句话吧!(齐读:“当雪积到——完好无损”。)
11、师: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这是充满力量的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出示雪松图)看着这傲立于风雪之中,依旧苍翠挺拔的雪松,你想对雪松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说)
三、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师:同学们说的真好,这两位旅行者也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启示。(出示:)
★“对于外界的压力,……以求反弹的机会。”(齐读)
2.师:面对压力和困难,像雪松那样适时弯曲,作出适当的让步,最终战胜困难,其实,我们的身边,历史上也有像雪松一样的人,谁能说说?
(卧薪尝胆)
师:我们可以说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十多年,不是懦弱与承认失败,而是为了生存和最终战胜对手!
(韩信胯下之辱)
师:韩信只有忍一时的胯下之辱,才能后来登台拜师,夺取天下。
(司马迁)
师:忍一时个人之辱,成《史记》千古绝唱。
提示: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吗?
四、总结课文。
1、师总结课文:同学们说的真好,课文到这儿我们就学完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进,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我们欣赏;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我们也要。
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生齐读。
2、最后,老师送给大家几则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做一个智者。
出示: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自然现象之谜》
2、积累背诵:
(1)由雪松的特点联想到的熟语警句(3句以上);
(2)赞美松树的诗;
(3)由雪松的特点联想到的成语(5个以上)。
3、运用课上积累的名言俗语或成语,以《雪松的启示》为题,写写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六、板书设计
山谷中的谜底
弯曲
雪松 强者!智者!
反弹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简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山谷中的谜底》是作家刘燕敏撰写的一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的小品文。本文讲述了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中有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即山谷的西坡长满松、柏、柘、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两个旅行者在大雪纷飞中仔细观察,揭开了谜底——东坡雪大,只有雪松枝丫富有弹性,没被积雪压断;西坡雪小,各类植物都能存活下来。两位旅行者获得启示,启发人们“对于外界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这篇课文是根据作者原作改编成的,原文内容为一对婚姻濒临破裂边沿的夫妻,为了重新找回昔日的爱情,打算作一次浪漫之旅。他们来到这个山谷,不仅发现了谜底,而且得到启迪,感情重归于好。树的智慧,给予人智慧的启示,学会智慧地看人生、看自己……
【设计理念】
生本教育理论,同样给予我们智慧的启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就是应着力将教,最大限度转化为学,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生命潜能和发展本能,真正将学习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一种学生自主的、灵动的、深刻的、丰富的、充满魅力的活动过程。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所关注的不应仅仅是让学生获得课文教材末尾要“告诉”我们的感悟结论,更具价值的,是自主学习过程的展开及过程中的经验唤起、情感体验,阅读积累的内化运用,学生的智慧生成、心灵启迪等等。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与小组合作、大堂生生互动中经历“感受谜、联系生活与已有读书积累感悟雪松特点、产生自己的体验发现、读原文进行比照历练智慧”的过程,即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在老师设计的智慧话题的深入探究学习中去思索、去联系、去体验,和教材中的精神、情感、智慧进行对话,和自己的知识经验、生活积累进行对话,和学习同伴进行思维碰撞、智慧启迪,从而丰富智慧,提升精神境界,逐渐建构起自己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读题质疑解疑,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研读描写雪松的句段,联系生活与已有积累,感悟雪松的特点,引发思考,自己尝试给课文写结尾。
3、朗读原文,与本文比照,产生新的启示,读书读己,历练智慧。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解疑,了解主要内容。
1、这节课学习新的课文:揭题齐读。
2、初读课题时,你曾产生了哪些疑问?
(交流:山谷中有什么谜?谜底是什么?板书)
聆听点评:题是文的眼睛,读题时产生问题,就为读书思考开启了一扇窗户。
3、通过自学,你又解决了哪些问题?
(交流:谜:£1;谜底:东坡雪大,很多树没有雪松的本领,渐渐丧失生机,只有雪松存活下来;而西坡雪小,少量积雪压不断树枝,所有的树都存活下来。)
师评点:读书就要这样:读中质疑,思考解疑,渐渐把握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是一种整体性的把握能力,到了高年级,就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在自读思考中有整体把握,运用已有读书经验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渐渐提高阅读能力。本课教学,就由读题质疑开启,在自读自悟中,既检测了学生对主要内容的把握,又积累了读书概括的经验方法,更培养了自能阅读的习惯。在生生互动交流中,老师不仅关注学生读书内容的感悟,也注意读书习惯的养成。)
二、品读句段,感悟雪松特点。
1、师捕捉谜底中话语:刚才在交流谜底中,大家都谈到雪松有一个反弹的特殊的本领,关于这个本领,文中有一段细致描写,让我们一起走进语言文字,细细品读。
2、出示文字:由于特殊的风向……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自由多遍朗读→指名朗读。
3、用心品读这段语言文字,你产生了哪些感悟?将你的读书思考与学习同伴分享,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并商议好小组汇报方式:是中心发言人负责还是人人汇报。
预设:
A、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弹性”表现雪松的枝条机动灵活,“弯曲”读出雪松面对压力与困境作出暂对的退让,随机应变。
B、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老挺拔的身姿……“反弹”:雪松伺机行事,以退为进。
C、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感悟到雪之大之猛烈,松树得承受多大压力!但在承受压力时又适时退让,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最终让自己生机勃勃。
(交流中学生随机板书)
小组大堂展示后,引导生生互动交流:或对某一句段的感悟作补充,也可由语言文字想开去:在你的知识积累中,也有像松树这样“弯曲”、“反弹”的人与事吗?师作适时点评,引导联系阅读过的名人故事,身边故事,自己亲身经历等用具体事件类比感悟。
(设计意图:生本语文课堂中的老师角色,是指引者、帮助者,提供话题、创造思维碰撞情景舞台的总设计师。根据教材特点,关注学生已有学习水平、知识经验与学习需求,本着生本理念语文教学“大阅读、大积累、大思考、大表达”的特点,与学生产生意义关联,设计对学生的生活、学习、精神成长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真正将教材看作是学习的开启,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建构人格、提升精神、丰富情感、学习生活的一种资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紧扣住语言文字品读,而且由文字想开去,联想到阅读所积累的“以退为进”的名人故事、身边故事、有关名言、自己的亲身经历,由此谈及自己的感悟与启示,对故事中蕴涵着的哲理,产生自己的真切感悟。学生在用心倾听、积极思辨中不断丰富与完善自己的感悟、真正将学习成为超越教材、超越自我的过程,学生也在师生共赏中养成了良好的品读、表达习惯。)
三、书写启示,读写课文。
1、普普通通的雪松,却拥有如此可贵的品性,面对如此困境,承受着那样巨大的压力,最终却生命依旧,生机勃勃,这给我们什么启示?你能尝试着做回哲人,用几句精练的话语写一写吗?
2、投影仪展示:组织赏评。
3、引导朗读课文结语:你们用自己的感悟诠释了文中两位旅行者的启示,真是慧心慧眼啊!
(设计意图:课文的收尾表达比较直白,如若直接“读知”,对于开启学生新智意义就不大。此处环节设计,旨在对语言的品读、理解、感悟、运用于一体进行言语实践活动,在读书亲历、体验探究中历练智慧能力,在与智者交流、切磋对话、得以印证中建构积极情感与智慧。)
四、原文比照,历练智慧。
1、师:其实,课文是根据一篇文章改编成的,想读读原文吗?刚才我们读出了雪松的智慧,用心读过原文,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启示?
2、出示原文,师生共读。
3、交流新的读书收获、启示。
预设:A、松树面临困境,凭借自己反弹的性能度过生命危机。这是松树的智慧;而这对夫妻能以雪松特点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危机,得到启示,从而破镜重圆。人能以自然现象得到启示,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这是人的智慧。B、拥有发现的慧心慧眼。C、谈及自己:面临过重压力,不正向抗争,可随机适度退让,或从别的事物得到启示,以求反弹。
(最后板块,如学生还没谈及旅行者,即引导:你的感悟很真切,但是还没有跳出松树的智慧感悟框架,还能换个角度来思考吗?如果谈到,即引导:你还能从旅行者身上读出他们的生活智慧,思维很是新鲜独特,其他同学也能来谈谈吗?谈充分后引领至自己的为人处世学习,谈自己的感悟)
4、小结:很欣赏同学们的智慧。的确,我们从夫妇身上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首先,当我们面临困境时,可以退让一步,这不是弯曲也不是倒下,这是一种生存的智慧与艺术;另外,我们读书、读人、读己、读世界要从多个角度,来丰富思维,提升认识,历练智慧!
(设计意图:读书,终极目标还是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丰富自己。学生徜徉在乐趣无穷的智慧挑战之中,这一设计又为学生思维的认识提升提供平台,学生走进了这对夫妇的心灵世界,在交流碰撞、快乐生成中启迪智慧,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生活。语文课堂,也真正成了学生语言、精神、智慧同生共构的过程。)
附板书:
17、山谷中的谜底
谜弹性、弯曲、反弹
雪松以退为进、随机应变、不屈不挠
谜底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正确理解雪松本领,体会人生哲理。
3、联系实际正确理解“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教学重点:
理解雪松本领。
教学难点:
体会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词,请看大屏幕,你能读好这些词吗?注意,是读好,读出自己的理解(练读,指名读)
出示:大义凛然刚正不阿坚贞不屈宁折不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2、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要这么读吗?
(预设:(1)它们是一组褒义词,都是写人的精神的;
(2)它们都表现了一种宁折不屈的精神)
3、是啊,透过这些词,我们看到的是面对困境时,一种坚强的人生态度,一种勇敢的斗争精神,一幅可歌可泣的画面,听到的是一首雄浑磅礴的生命壮歌。
4、带着崇敬之情读好它们(慷慨激昂),(齐读)
5、谈话导入:在对这种英雄壮举感到由衷地敬仰时,有时候,我们也听到这样一个声音:摆脱困境,是不是还有别的选择呢?
(沉吟片刻)不急着交流,学习了今天这篇课文后,或许你会有新的启示。
6、打开书,让我们走进加拿大魁北克的一条山谷中。(板书:山谷中)
二、感受“谜面”
1、我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们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山谷?(指名读)
2、交流:这是一条怎样的山谷?
(预设:南北走向的山谷;平常的山谷;特殊的山谷;有着奇异景观的山谷……)
3、是的,这是一条既平常又特殊的山谷,它的特殊就在于——(生齐答)[板书:雪松]这种奇异的景观始终是一个谜(板书:谜),一个令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谜。让我们随着两个旅行者走进大雪纷飞的山谷中,去揭开这个谜底。(板书:底)
三、探究“谜底”
1、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完后用曲线把你找到的谜底划出来。
2、谜底终于被揭开了,我们每个人的心情都很——(兴奋、激动),谁来响亮地把谜底告诉在座的同学和老师。(指名读)
3、课件出示谜底:“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因为没有雪松这个本领,树枝都被积雪压断了,渐渐地丧失了生机。而西坡雪小,树上少量的积雪根本就压不断树枝,所以除了雪松之外,柘、柏、女贞之类的树种,也都存活了下来。”)
4、几乎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这个谜底,这是文章直接告诉我们的。不过,真正的谜底还藏在这段话中,默读这段话,找找造成这种奇异景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交流:
a、特殊的风向,东坡雪大,西坡雪小;(外部原因)
b、雪松这个本领。(内部原因)
6、雪松到底具备什么样的本领呢?请你默读课文用文中的语句来回答。(指名读)
7、课件出示:“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1)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雪松与雪抗争的情景,把最能体现雪松独特本领的两个词画出来。
(2)交流:(板书:弯曲、反弹)
8、组织辩论:有人读了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后说:“雪松面对风雪,一个劲地向下弯曲,他们是一群胆小的弱者,应该自始自终都挺立不动,顽强地与风雪抗争,那才是勇者。”(出示)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大家运用划句子、圈词语、写批注的方法认真研读这段文字,然后反驳他,要做到有理有据。
9、交流,相机指导。
预设1:这是一种斗争的策略,不损害强者的形象。
预设2:雪松的顽强精神。
a、“一定程度”:
(1)雪松是在什么情况下弯曲的?(当雪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2)这“一定程度”指什么?(当雪积到厚厚的,沉甸甸的,雪松将顶不住,实在承受不了的时候。)
(3)师:对呀!雪松一直在顽强地与风雪作斗争,它是在尽可能地去承受雪的压力而又实在承受不了的情况下才开始弯曲,才肯弯曲的呀!
b、“立即反弹”:
(1)师:是呀,雪松在等待机会,待压力减轻它就立即反弹,多么有效的斗争策略!
(2)读到这里,你觉得雪松的弯曲是一种怎样的弯曲?(预设:以退为进、充满智慧、充满抗争)
(3)小结:大家看,作者刘燕敏就是这样的用词精准,一个“一定程度”,一个“立即反弹”告诉我们:雪松不但不是弱者,相反它是强者,更是智者!(板书:强者智者)
c、“坚韧不拔:(预设:当学生未答到时,可以这样发问:还有什么地方也能说明雪松不是弱者?)
(1)(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不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
(2)好好地读读这段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仔细看看,风怎样地呼啸,雪怎样地飘落,雪松怎样地抗争,看得真切一些!(自由交流)
(3)此时,你觉得挺立在我们眼前的仅仅是雪松吗?透过苍松,你看到的还有什么?[一种精神;一种人生态度;一个生活哲理;一种人,忍辱负重、不屈不挠的人]
(4)朗读:谁来读好这一句?读出它的智慧,读出它的毅力。生练读,指名读,评议。(点击四个字和省略号,你觉得这四个字的顺序能颠倒吗?省略号提醒我们应该怎么读?)
(5)创设情境朗读:
a“听!寒风还在呼啸,雪花还在漫天飞舞,只有雪松——”
b、“听!狂风刮得更猛烈了,肆虐的雪花压断了柘、柏、女贞等树,只有雪松——”
15、总结:这就是雪松,面对风雪的侵袭,用一时的弯曲获得了新生,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弯曲,这种生存技巧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顽强的毅力。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表达对雪松的赞颂之情,把充满智慧和力量的雪松读到我们的心里去!齐读整段话。
四、学会“弯曲”
1、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不小,不仅解开了山谷中的谜底,而且从雪松身上得到了很好的启示。作者刘燕敏是这样说的——(出示: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2、齐读句子,同学们,课文到此应该结束了,可文章为什么还要写两个旅行者的谈话呢?请大家自由读读课文4、5两个自然段,相信你会有新的发现!
3、出示两个句子:“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4、这是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两个句子,要想读懂它,方法很多,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联系上下文,即联系课文内容;二是结合实际,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也可以举一些历史人物或事件。就请你读一读句子,把你的理解和体会写在老师下发的纸上。(学生写话,交流评议)
五、总结全文
1、师总结课文:同学们说的真好,课文到这儿我们就学完了,但我们思想的脚步还在前进。同学们,在我们生命的旅程中,遇到困难和压力,我们有时必须选择宁折不弯的勇气去抗争;但有时也应该学会雪松的弯曲,以退为进的策略,具有生存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当然,弯曲的策略不能成为苟且偷安、放弃抗争的借口。同样,不讲策略折蛮干也只能是自取灭亡。让我们记住:(出示)这种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生齐读。
2、像这样以退为进的成语或谚语、俗语比较多,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则名言,希望同学们今后不仅做一个生活的强者,更要做一个智者!
出示:大丈夫能屈能伸。
小不忍则乱大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六、作业
1、摘抄文中或老师提供的富有哲理的句子。
2、阅读以退为进的故事如《卧薪尝胆》《韩信胯下之辱》《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等,把你读后的收获写下来。
《山谷中的谜底》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4个生字,理解“惟一、摧毁、反弹、完好无损”等新词。
2.学会自主学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字词句的训练。
2.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感悟“弯曲不是倒下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这句话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揭题导入(谈话导入,读题质疑,激发学生学习愿望,为学习课文作铺垫)
1.谈话:夸夸同学的本领。
2.揭题,读题。板书:山谷中的谜底
3.引导质疑。
板书:
二、初读课文(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培养初步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正确、流利。
2.引导再默读课文,要求:思考两个问题,划出有关语句,再小组交流。
三、精读课文(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围绕两个问题,抓住重点词句朗读、感悟,体会雪松的精神,理解其中包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引导学生围绕两个问题精读课文。
1.山谷中有什么谜
⑴指名说。
⑵出示语句:“加拿大……雪松。”师述,点词:长满、只有,惟一引人注意。
⑶自由朗读,想象情景。
⑷出示图片:假如你也来到这个山谷,看到这样的情景,你觉得怎样练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⑸出示语句:“这一奇异的景观……哪儿。”练读。
⑹小结,板书:杂树、雪松。齐读1、2节。
2.谜底在哪儿呢
⑴指名说。
⑵出示语句:“东坡雪大,……也都存活了下来。”
齐读,思考:造成这一奇异景象的原因是什么
东坡雪大,西坡雪小
①同一山谷中,雪怎么会有大有小呢指名说。
②出示语句:“1983年的冬天……一层雪。”点击:特殊的风向、总比、大。
③从哪儿看出雪大呢指名说,点词:大雪纷飞、满天飞舞、不一会儿……一层雪。
④是啊,山谷中大雪纷飞,雪花满天飞舞,这就是雪松生长的——环境,你觉得雪松生长的环境怎样
⑤你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雪松有本领
质疑:一棵普普通通的.雪松,能有什么过人之处呢让我们走近它,好好地读一读。
①出示语句:“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完好无损。”齐读,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情景,读后小组交流。
②雪松有什么本领指名交流,点词:弯曲、反弹。
③想想:为什么会弯曲、反弹怎么能弯曲、反弹引导体会,点词:积、滑落、富有弹性。结果怎样点词:苍翠挺拔。
④板书:弯曲、反弹。这就是雪松的本领。*这个本领,即使雪很大,环境非常恶劣,雪松也能活下来。而其他树呢指名说,出示语句:“其他……丧失了生机。”那你觉得雪松的本领怎样体会适应环境生长的方法巧妙和机智。你能把这段描写读好吗练习朗读。
⑤引读后面一句,你还体会到什么自由读后指名说,点词:反复地、积、弯、落、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反复地、……、不论、始终——体会顽强有韧性。积、弯、落、弹——体会雪松承受风雪的压力,巧妙减轻压力,适应环境顽强生长。指导朗读,师范读,注意短语的节奏,变化。
⑥播放音乐:同学们,雪松虽然遭受狂风、暴雪的重压,可是它用富有弹性的枝丫,巧妙地弯曲、反弹,始终苍翠挺拔,完好无损。雪松这种机智、顽强的本领,让人情不自禁地佩服、赞叹。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读。
文章地址:www.wordls.cn/zuowen/265808.html